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努力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

發布時間:2022-04-06 16:00: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張宇賢(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研究員)

  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要“著力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和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是從(cong) 容應對更趨複雜嚴(yan) 峻的外部環境、有效緩解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的三重壓力的需要,為(wei) 我們(men) 做好下一階段的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需要正確理解好、準確把握好、堅決(jue) 落實好。

  立足以穩應變

  2021年我國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ti) 中繼續名列前茅、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社會(hui) 民生持續改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交出了一份亮麗(li) 的成績單。2022年,麵對仍在持續的世紀疫情、加速演進的百年變局、日趨緊張的地緣政治,經濟發展環境更趨複雜嚴(yan) 峻和不確定,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健康發展麵臨(lin) 前所未有的挑戰。堅持以穩應變,是應對外部挑戰、化解三重壓力、實現國家中長期發展目標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應對外部挑戰需要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使國際環境的複雜性、不確定性和嚴(yan) 峻性明顯上升。從(cong) 國際政治看,霸權主義(yi) 、單邊主義(yi) 、孤立主義(yi) 、民族主義(yi) 不斷加劇,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正處於(yu) 高度動蕩期、深刻重塑期,大國博弈更趨複雜多變。從(cong) 國際經濟看,世界經濟複蘇步伐不穩固不均衡且有明顯放緩跡象,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順暢運轉依然受到疫情等多重因素考驗,全球資源能源產(chan) 品供需形勢依然緊張,主要國家通脹壓力不斷加大,發達國家量寬政策退出的負外溢性將進一步增加。麵對這樣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要求我們(men) 必須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必須以國內(nei) 經濟環境的穩,去從(cong) 容應對外部環境的變。

  化解三重壓力需要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深刻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這是一個(ge) 符合客觀實際的重要判斷。從(cong) 需求側(ce) 看,2021年,我國消費和投資雖然保持了較高增速,但剔除基數影響後,增幅均明顯低於(yu) 疫情前的趨勢水平,國內(nei) 需求較為(wei) 低迷。外需雖然保持了高速增長,但可持續性並不強。從(cong) 供給側(ce) 看,國際供應鏈缺芯、缺電、缺氣、缺櫃、缺工等問題交替出現,能源、礦產(chan) 資源、農(nong) 產(chan) 品等大宗商品價(jia) 格輪番上漲,加之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的科技圍堵和打壓,使我國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正常運行受到較大幹擾。從(cong) 預期上看,正是由於(yu) 受到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的影響,市場主體(ti) 對經濟麵臨(lin) 的下行壓力擔憂增加、預期轉弱。因此,要穩妥化解經濟發展麵臨(lin) 的三重壓力,就必須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確保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

  實現國家中長期發展目標需要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經濟發展過程實際上也是國家發展目標迭代升級的過程。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曆史經驗證明,隻有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不斷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家戰略才能順利實施,中長期發展目標才能如期實現。

  把握內(nei) 涵實質

  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蘊含著多重內(nei) 涵,既強調量的合理增長,又促進質的穩步提升,必須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統籌好發展和安全,防範化解好各類風險,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量的合理增長是保持平穩健康經濟環境的必然要求。經濟增速是反映經濟運行狀況的綜合性、基礎性指標。隻有保持經濟的合理增速、量的合理增長,才能改善市場主體(ti) 預期、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才能增加就業(ye) 、改善民生,才能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增強國際競爭(zheng) 力和防範化解國內(nei) 外風險的能力。

  質的穩步提升是保持平穩健康經濟環境的本質特征。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保持經濟的合理增速,絕不是要走粗放型發展的老路,而是要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把創新擺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持續提升我國經濟增長質量。

  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是保持平穩健康經濟環境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的風險發生了深刻而複雜的變化。從(cong) 國際看,百年變局加速演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風險源風險點明顯增多,“黑天鵝”“灰犀牛”事件時有發生,輸入型風險大大增加。從(cong) 國內(nei) 看,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社會(hui) 結構轉型,發展改革進入爬坡過坎的攻堅期,也容易引發內(nei) 生性風險。因此,要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就必須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和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麵臨(lin) 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堅持底線思維,有效防範化解各類風險,築牢保持平穩健康經濟環境的“防火牆”。

  形成政策合力

  我國經濟基礎好、發展潛力大、政策有空間、製度有保障,隻要我們(men) 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係統觀念,樹立辯證思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麵,既講“兩(liang) 點論”,又講“重點論”,加大政策力度,提高政策精度,形成政策合力,就完全能夠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實現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堅持跨周期調節與(yu) 逆周期調節相結合,更加注重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跨周期調節是我國宏觀調控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是對逆周期調節的拓展、完善和升級。跨周期調節和逆周期調節既相互補充又各有側(ce) 重。逆周期調節主要是熨平經濟短期波動,防止經濟大起大落,而跨周期調節則更加注重把長期目標和短期政策相銜接,以長期目標引領短期政策方向,以短期政策服務長期目標實現。目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穩增長已成為(wei) 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我們(men) 在實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的同時,更加注重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積極出台具有穩增長作用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縮效應的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穩定市場信心。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wei) ,保障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提高政策精度,擴大常態化財政資金直達機製範圍,研究出台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措施。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靠前發力,綜合運用各種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支持實體(ti) 經濟發展,降低中小企業(ye) 融資成本。

  堅持宏觀政策與(yu) 行業(ye) 政策相協調,更加注重保持行業(ye) 政策的穩定性。在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總量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常常交織並存,這就要求我們(men) 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平穩健康經濟環境的過程中,必須加強總量政策和結構政策、宏觀政策和行業(ye) 政策的相互配合、相互協調,保持一致性,不能出現宏觀政策“轟油門”、行業(ye) 政策“掛空擋”甚至“踩刹車”現象。特別是由於(yu) 行業(ye) 政策本身既有傳(chuan) 導宏觀政策的功能,也有承載行業(ye) 管理的作用,它對市場主體(ti) 往往具有雙重影響。因此,如果行業(ye) 政策不穩,市場預期就不會(hui) 穩,市場主體(ti) 信心就不會(hui) 增強。近兩(liang) 年,麵對疫情衝(chong) 擊,我國宏觀政策和行業(ye) 政策總體(ti) 上做到了相互配合、協同發力,為(wei) 經濟率先恢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現了一些行業(ye) 政策與(yu) 宏觀政策不協調、不一致的情況,甚至產(chan) 生了一些合成謬誤或分解謬誤,給穩增長帶來了一定幹擾。因此,要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就必須在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同時,更加注重行業(ye) 政策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切實避免出現“隨機性”“運動式”“一刀切”現象。

  堅持投資政策與(yu) 消費政策相銜接,更加注重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構成我國完整的內(nei) 需體(ti) 係,一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2021年我國內(nei) 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雖然達到79.1%,比2020年提高了4.4個(ge) 百分點,但與(yu) 疫情前相比,與(yu) 外需相比,仍處於(yu) 較弱狀態。因此,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就必須充分發揮投資的關(guan) 鍵性作用和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有效投資既能增加短期需求,又能優(you) 化未來供給,具有改善供需、兼顧長短的雙重作用。從(cong) 投資潛力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hui) 不斷發展,工業(ye) 化、城鎮化、綠色化、數字化不斷推進,在基礎設施建設、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培育、科技研發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民生保障改善等方麵都會(hui) 產(chan) 生巨大的投資需求。從(cong) 近期擴投資看,政策重點應圍繞補短板強弱項,適度超前並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大力支持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升級,啟動一批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工程項目,著力擴大製造業(ye) 有效投資、合理滿足房地產(chan) 領域投資需求。與(yu) 投資需求相比,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對穩增長具有基礎性作用。我國擁有14億(yi) 多人口、4億(yi) 多中等收入群體(ti) ,不論是生存型需求、改善型需求,還是發展型需求,潛力都非常巨大。但近幾年在各種因素尤其是疫情因素影響下,消費需求恢複偏慢、增長乏力,已成為(wei) 擴內(nei) 需穩增長的主要製約因素,對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過去我們(men) 在擴投資穩增長方麵經驗較為(wei) 豐(feng) 富,政策工具較多,但在挖掘消費潛力、激發消費活力方麵仍然研究不夠深、辦法不夠多、政策工具較少。因此,要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實現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就必須加強對消費政策的研究,完善和豐(feng) 富政策工具箱。特別是要實施好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提高勞動報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有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降低住房、醫療、教育方麵的負擔,加大對低收入群體(ti) 特別是困難群體(ti) 的兜底保障力度;積極探索有利於(yu) 提升人力資本的消費支持政策;堅決(jue) 破除影響消費的體(ti) 製機製障礙;堅持因城施策和因需施策相結合,合理滿足居民住房的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

  堅持強化監管和放鬆管製相平衡,更加注重深化“放管服”改革。維護好市場環境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要體(ti) 現,也是保持平穩健康經濟環境的重要內(nei) 容。近些年來,我們(men) 圍繞強化監管和放鬆管製積極作為(wei) 、精準施策,規範了市場秩序,提升了市場活力,催生了大量市場主體(ti) 。但在一些領域仍然存在嚴(yan) 重影響公平競爭(zheng) 的壟斷行為(wei) 和資本無序擴張的野蠻行為(wei) ,對此,國家進一步加強了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治理力度,並為(wei) 資本設置“紅綠燈”,維護了市場公平競爭(zheng) 秩序。但應該看到,強化監管不是最終目的,更不是不要發展,而是為(wei) 了更好地長期健康發展;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也不是不要資本,而是為(wei) 了更好地發揮資本作為(wei) 現代生產(chan) 要素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men) 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jue) 定性作用,建設高標準市場體(ti) 係,高水平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最終實現生產(chan) 要素價(jia) 格市場決(jue) 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公平高效,各類資本有序發展,各類主體(ti) 活力迸發的局麵。

  堅持發展國有經濟與(yu) 搞活民營經濟相促進,更加注重激發民營資本活力。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不是“此消彼長、有你無我”的關(guan) 係,而是“相輔相成、不可割裂”的有機整體(ti) 。國有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國有經濟發展不好,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也會(hui) 失去“壓艙石”和“定盤星”。因此,必須按照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加快國有資本布局優(you) 化和結構調整,不斷做大做強做優(you) 國有經濟。民營經濟是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僅(jin) 對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穩定起到了舉(ju) 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對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由於(yu) 國內(nei) 外環境的複雜變化,我國一些民營企業(ye) 經營較為(wei) 困難,投資動力不足,發展活力下降,因此,必須始終堅持“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不斷優(you) 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堅決(jue) 破除民營經濟發展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從(cong) 更深層次、更廣範圍激發民營經濟的發展活力。

  堅持防範輸入性風險和化解內(nei) 生性風險並重,更加注重解決(jue) 關(guan) 鍵領域的重大風險。有效防範和化解風險是能否保持健康平穩經濟環境的關(guan) 鍵因素。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要統籌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大局、發展安全兩(liang) 件大事,既聚焦重點、又統攬全局,有效防範各類風險連鎖聯動。近年來,我們(men) 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方針,加強風險預研預判,健全風險防控機製,壓實各方主體(ti) 責任,有效應對了各類風險挑戰,保持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但也應當看到,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風險隱患依然不少,防範化解風險仍然任重道遠。其中,特別是對一些重點領域如能源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地方政府債(zhai) 務、金融市場等風險要保持高度警惕,切實加強預測預警,積極穩妥應對。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