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城市更新中讓曆史文脈“活”起來

發布時間:2022-04-06 16:09:00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鄔斌鋒、尹娜

  城市更新是破解“城市病”的一劑良方。而“社區”作為(wei) 社會(hui) 有機體(ti) 的基本單元,成為(wei) 城市區域功能模板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推動片區更新的核心要素。如何對社區進行更新改造,特別是對城市中心區老舊社區的改造,是推動舊城改造,喚醒城市活力的關(guan) 鍵問題。而隨著人們(men) 精神需求的不斷提升,社區不僅(jin) 是地理空間的代名詞,還承載著一個(ge) 城市文化維係、心理認同和情感歸屬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為(wei) 激發城市活力提供全新的產(chan) 業(ye) 和功能載體(ti) 。因此,把文化記憶挖掘整理出來,留住城市文脈的“根”,推動社區提質升級,方能激活城市活力。

  激活城市生命體(ti) 中的文化傳(chuan) 承。古老曆史悠久長遠,有些優(you) 秀曆史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都保存在地下或者書(shu) 本裏,在地麵上的多數為(wei) 遺跡,而這些卻導致了一些優(you) 秀曆史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並沒有出現在人們(men) 視野當中。社區文化遺產(chan) 是中華文化遺產(chan) 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載體(ti) 和具象符號。在城市更新中,要守好城市文化命脈成為(wei) 曆史文化名城管理者們(men) 的一大難題。比如,大拆大建和不當的整治更新會(hui) 導致老城風貌消失;若將文化遺產(chan) 和曆史文化街區封存固化,又會(hui) 使其失去活力和使用價(jia) 值。因此,無論是城市更新還是社區更新,對於(yu) 一座城市來說,保護文化遺產(chan) 既不能進行大規模改造,也不能將文化遺產(chan) 封存固化,而應采取一種漸進的、由點及麵的城市更新方式。從(cong) 保護文化遺產(chan) 的角度看,社區更新整治需要進一步由“局部”轉向“整體(ti) ”,即從(cong) 狹義(yi) 的文物保護轉變為(wei) 宏觀景觀保護,實現“見文又見景”的活化形態。具體(ti) 而言,應遵循最小幹預原則和最大隱蔽原則,在保護城市整體(ti) 曆史風貌的前提下,對老舊社區進行必要的小尺度提升性改造,針對基礎設施進行活態化改造,按照“留、改、拆”,以“文化遺產(chan) 建築、曆史文化街區、活態城市空間”的順序進行城市更新。

  挖掘社區文化記憶讓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如何讓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成果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成為(wei) 與(yu) 群眾(zhong) 互動的文化紐帶,是人們(men) 日益關(guan) 注的重要問題。在過去幾十年的城市化進程改造中,一些城市追求變大、變新、變洋,盲目對文脈之本、風貌特色的老城區進行成片改造,存在著先建設後規劃,邊建設、邊規劃的現象,導致了城市建設的無序開發和城市破壞的不可逆轉。不僅(jin) 是將曆史街區的老建築推倒,重建數量可觀的高樓大廈,其後果是城市原有風貌被改變,古老的文化氛圍喪(sang) 失。還有的是對曆史文化城區的重塑並未充分考慮器物、建築所承載的文化價(jia) 值,采取了“靜態保護”的方法將其簡單地封存起來,造成文化遺產(chan) 與(yu) 市民生活割裂。曆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曆史。“非遺”凝結了一個(ge) 民族珍貴的生命印記和活態的文化基因,能夠反映出本民族的文明曆史和智慧水平,是人類最為(wei) 寶貴的遺產(chan) 性財富。隨著經濟社會(hui) 進程的不斷推進,在文化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非遺”資源的價(jia) 值發現問題需要被重新激活,並作出更深層次、更係統的挖掘,這是“非遺”發展麵向未來的時代要求。為(wei) 此,保持街區整體(ti) 風貌的協調統一,使百姓安居樂(le) 業(ye) ,使街區與(yu) 民眾(zhong) 生活真正地融合起來,方能達到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保護與(yu) 利用文化遺產(chan) 的關(guan) 鍵是活態融合。城市更新改造時,“被保留”的文化不應僅(jin) 僅(jin) 作為(wei) 一種靜態化修辭的“建築”而存在。曆史地段的保護是名城保護中的重點和難點,老城區中的文化遺存,應該在曆史街區看到。曆史街區將城市重要的曆史遺存保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名城建設與(yu) 保護之間的矛盾。曆史街區具有活態遺產(chan) 的特性,隨著人們(men) 生活條件、生活方式和興(xing) 趣的逐漸改變,老街如何適應今天的生活,老街的曆史遺存如何傳(chuan) 承,必須引起重視。要想讓文化遺產(chan) 成為(wei) 活的文化,不能對文化遺產(chan) 進行博物館式的保護,而必須依托人進行活態傳(chuan) 承,即在百姓日常生活中進行自然傳(chuan) 承。比如,可以在文化核心區域內(nei) 搭建實驗性的舞台化互動與(yu) 活動空間,以“政府引導、企業(ye) 運營”的方式,激發社區居民的文化自覺;也可以對特定的文化空間進行微改造,如增設社區美術館、藝術畫廊、創意書(shu) 店、生態綠地等,以實現文化遺產(chan) 、曆史文化街區與(yu) 百姓生活的活態融合。

  延續曆史街區留住城市的記憶。城市更新的目的,說到底是為(wei) 了保持城市活力,延續城市生命力,而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除了硬件,更在於(yu) 文化和曆史。保護城市的文化遺產(chan) ,就是為(wei) 了留住城市的記憶,留存城市的曆史和文化。曆史建築和曆史街區是靜態的文化,而居住其中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流動,他們(men) 的生活習(xi) 慣代代相傳(chuan) ,形成了鮮活而有溫度的民俗文化,這些民俗文化非常值得發掘、銘記與(yu) 保存。所以說,最好的城市記憶不僅(jin) 存在於(yu) 城市的標誌性建築中,更存在於(yu) 城市居民的生活細節與(yu) 民生故事中。城市曆史文化街區內(nei) 發生過或正在發生的鮮活的民生故事,如同街區無形的毛細血管,聯通著城市居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時還是城市曆史某個(ge) 斷麵和城市文化某個(ge) 側(ce) 麵最好的寫(xie) 照。“曆史的幾個(ge) 耀眼的頂級的象征”,是真正的曆史感表現在城中一片片的老街和老屋中,因為(wei) 這些昔日的空間中有活生生的曆史,有血有肉,生動而真實。

  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從(cong) 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挖潛階段,城市更新已成為(wei) 城市緩解用地壓力、提升形象、恢複舊城活力、促進產(chan) 業(ye) 升級的重要手段,曆史文化街區的更新目標和更新方式已然發生了變化。因此,曆史街區更新要平衡好曆史文脈傳(chuan) 承和街區經濟發展,在活化和發展中實現對曆史街區文化遺存的修繕與(yu) 保護、改善街區生活環境和提升經濟活力,將人民對高質量居住環境的追求、多元豐(feng) 富的精神需求,與(yu) 傳(chuan) 承城市文化記憶的使命有機融合起來,走可持續更新的道路。隻有這樣,曆史街區才能常用常新、城市才能永遠煥發活力。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