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溫暖成為離別的底色——評電影《如果有一天我將會離開你》
作者:王文靜
無論是出於(yu) 導演的坦率還是宣傳(chuan) 的策略,把日前上映的電影《如果有一天我將會(hui) 離開你》和導演李亙(gen) 的電影處女作聯係起來看,都是一個(ge) 互文式加分的標簽。影片整體(ti) 呈現的主題無限近似於(yu) 異鄉(xiang) 、別離與(yu) 青春成長,與(yu) 這個(ge) 擺明了要走時尚、煽情路線的片名一起,似乎都在暗示著某種略顯俗氣的敘事套路;然而,《如果有一天我將會(hui) 離開你》想要書(shu) 寫(xie) 的卻是海外生活的人生經曆中體(ti) 驗的一次次離別,並沒有矯揉造作和曖昧糾結的情感,也沒有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挽留,而隻是想從(cong) 不同年齡、不同關(guan) 係、不同背景的離別故事中觀察生活的本來麵目,或者探尋人生存在的意義(yi) 。因此,電影在新人導演及其所選主題上表現出的“萌新”氣質與(yu) 作品內(nei) 部理智的情感思考,就形成了一種極具張力的反差,使影片成為(wei) 一部帶有成熟氣質的處女作。
《如果有一天我將會(hui) 離開你》以導演李亙(gen) 在日本的留學經曆為(wei) 藍本,講述了獨在異鄉(xiang) 打工求學的艱難生活和他曾經邂逅的溫暖人性。李小李(謝承澤飾)作為(wei) 交換生到日本淵野邊學習(xi) 一年,父親(qin) 患病導致家境拮據,迫使他必須在課餘(yu) 時間勤工儉(jian) 學。然而他不善言辭又性格靦腆,日語不熟練也身無長技,熱情的老同學邱邱不辭辛勞帶著他到處應聘,並鼓勵他勇敢麵對。多次失利後他終於(yu) 在一家中國人擔任店長的料理店——南國亭找到了傳(chuan) 菜生的工作,店長管唯(齊溪飾)接納了老實木訥的李小李。在這裏,叛逆又有點排斥李小李的服務生趙青木頂著一頭不羈的“黃發”,卻幫助同事理惠阿姨找到第二份兼職以緩解困境;常來吃飯的老兩(liang) 口總是點最廉價(jia) 的麵,卻相互扶持體(ti) 貼令人動容;沉默寡言的廚師老萬(wan) 在李小李即將啟程之際還給他買(mai) 了一件運動上衣,放下轉身就走……當李小李終於(yu) 贏得了趙青木的信任被托付以最重要的情感轉達,和教授日本社會(hui) 學的中國老師莉莉能夠交心暢談,還以弟弟的身份在管唯切除子宮的手術中盡心陪護之後,剛剛消散了異鄉(xiang) 的孤獨和苦悶的他,卻要麵臨(lin) 一年到期的別離。
這部電影在敘事中對於(yu) “故事”是抵製的,與(yu) 其說李小李是一個(ge) 主角,不如把他理解為(wei) 一個(ge) 視角。影片似乎並不想完整而深入地展示某一個(ge) 人的命運故事,所有人的經曆在片中如同水墨畫般的幕布,情節的連貫顯然不是主創的最高追求。因此,從(cong) 敘事層麵來看,《如果有一天我將會(hui) 離開你》的故事感是很弱的,導演似乎無意突出人物命運的戲劇性,也不打算把戲劇衝(chong) 突作為(wei) 推進影片進度的動力。
實際上,關(guan) 於(yu) 離別,影片中每個(ge) 人物都擁有自己的故事。無論是李小李父親(qin) 患病母親(qin) 辭職照顧的艱辛、趙青木反抗父親(qin) 酗酒後家庭暴力被遣返,還是管唯的丈夫宋哥那曖昧的外遇、莉莉老師說什麽(me) 也不肯到日本來的丈夫,以及悉心照顧老年癡呆母親(qin) 卻被兒(er) 女拋棄的理惠阿姨,與(yu) 故土離別、與(yu) 親(qin) 情離別、與(yu) 愛情離別、與(yu) 當上媽媽的理想離別,這些人物本身都包含著豐(feng) 富的戲劇要素,擁有太多隨時奔湧而出甚至歇斯底裏的情感“爆點”,展開任何一個(ge) 都會(hui) 短暫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可是李亙(gen) 導演仿佛是有意跳過傳(chuan) 統的講述方式,在弱化故事性的同時,借由李小李的視角邀請觀眾(zhong) 走進南國亭,來體(ti) 驗這個(ge) 由他親(qin) 自還原拚貼的記憶現場。所以,影片的表達更傾(qing) 向於(yu) 通過細節和意象傳(chuan) 達情緒——比如當莉莉老師下班路上下意識地學會(hui) 了李小李魚兒(er) 般的舞蹈動作,比如管唯記住了同病房老奶奶對她講的“水果也是水”的慈祥,再比如李小李、趙青木這兩(liang) 個(ge) 青春懵懂的少年為(wei) 那對夫婦畢恭畢敬地送上了兩(liang) 碗杏仁豆腐……
《如果有一天我將會(hui) 離開你》非常警惕情節的連續性,導演更願意通過多個(ge) 生活瞬間的暈染,讓觀眾(zhong) 從(cong) 離別的悲戚中跳出來——當然,這並不是派送“心靈雞湯”,而是要把來自陌生人的樸素溫暖提煉出來,作為(wei) 人生無處不在的離別的底色。對導演來講,“李小李”可能還帶著一些他對於(yu) 個(ge) 人過往的懷舊意味,但是對於(yu) 觀眾(zhong) 而言,這個(ge) 人設的意義(yi) 並不在於(yu) 他自身的命運,而在於(yu) 對影片中所有人物的鏈接,在於(yu) 他對生活、對朋友的善意的感知,並以細節化的形式定格在他們(men) 共同經過的時光裏。不過,為(wei) 電影帶來真實感的不隻是細節,還有主創對置景的執著。對拍攝而言,電影中涉及的場景並非難以實現,餐廳、廚房、民宿、教室、地鐵等取景在國內(nei) 的攝影棚都可以完成。導演李亙(gen) 把這部最初名為(wei) 《淵野邊》的電影創作放到真正的淵野邊拍攝,賦予了電影關(guan) 於(yu) “異鄉(xiang) ”的真實體(ti) 驗,同時也展示了東(dong) 京塔、掛魚旗、電車等真實空間中的日式美學符號。
影片不僅(jin) 僅(jin) 是講離別,更不是要講離別的痛楚,它想要傳(chuan) 達給觀眾(zhong) 的是:離別是人生平常事,平常到像理惠阿姨的母親(qin) 去世、到南國亭吃飯的老奶奶去世這樣的生離死別都用了最“輕描淡寫(xie) ”的方式:理惠阿姨把母親(qin) 戴的蝴蝶發夾夾到了自己的衣襟上,而獨自用餐的老爺爺麵對為(wei) 他找老座位的李小李時,隻是說:“以後就是我一個(ge) 人來用餐了。”這樣看來,《如果有一天我將會(hui) 離開你》的“輕描淡寫(xie) ”就不隻是一種忽略,而是對情感的極度克製。正因為(wei) 沒有任何一個(ge) 人物的故事和情緒被放大,因此所有的個(ge) 人化、具象化都不會(hui) 幹擾觀眾(zhong) 的認知,這讓影片在“漂泊”這個(ge) 主題上擁有了更多的共情空間和現實指向。與(yu) 李小李初到日本的境遇一樣,很多當代青年在“北上廣深”的打拚奮鬥又何嚐不是如此?
敬畏生活、直麵離別、記取溫暖、保持克製,成為(wei) 李亙(gen) 電影處女作的情感標記。反觀他用陌生人來組合人物群像的結構方法,以及趙青木被遣返前與(yu) 李小李隔著一麵玻璃最後告別的畫麵,其審美趣味和鏡頭語言都充滿了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式的哀而不傷(shang) 的味道。南國亭新年聚餐的必點曲目《無言的結局》,唱的就是人生聚散的無限往複,主創以其中的一句歌詞“如果有一天我將會(hui) 離開你”為(wei) 片名,其真意大概是對下一句“臉上不會(hui) 有淚滴”那種從(cong) 容的向往。難得的是,李亙(gen) 如實表達了離別在生活中的“堅硬”和人世間樸素的溫暖,並且毫不煽情又不動聲色地傳(chuan) 遞給我們(men) 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作者係石家莊市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秘書(shu) 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