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戲劇傳承靠內容,莫把草繩當作螃蟹賣

發布時間:2022-04-07 11:1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李廣春(揚州大學文學院特約研究員)

  非遺遇上新媒體(ti) 是時代福音,一些本已岌岌可危的行業(ye) 借助短視頻又活了過來。戲劇短視頻的紅火就是代表,這讓昔日為(wei) 戲劇傳(chuan) 承憂心不已的人放下了心,不過也有人認為(wei) ,傳(chuan) 播方式的創新,固然可以渡過暫時的危機,但製約戲劇發展的根本問題並未得到有效解決(jue) 。

  有識之士的擔心並非多餘(yu) ,而是擊中要害。利用短視頻等新媒體(ti) 傳(chuan) 播戲曲的創舉(ju) ,值得肯定,理應支持。但因此忘乎所以,不觸及深層次問題,到時就會(hui) 後悔莫及。有人將短視頻與(yu) 戲劇的關(guan) 係比喻為(wei) 草繩與(yu) 螃蟹的關(guan) 係:市場上賣的螃蟹,多用草繩捆紮,最後草繩與(yu) 螃蟹一起賣了,賣出了螃蟹價(jia) ,但人們(men) 吃的是螃蟹不是草繩,草繩最終還是被棄而不用。這個(ge) 比喻未必精當,但頗能說明問題。

  在大家沉湎於(yu) 網絡傳(chuan) 播的“勝利”之時,提醒大家不要把草繩當螃蟹,雖有潑冷水的意味,但卻是客觀冷靜的理性分析,使大家看到喜中有憂,不被表麵熱鬧遮蔽了雙眼,不能把暫時成功當作應對未來挑戰的金科玉律,自以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搭上新媒體(ti) “快車”,傳(chuan) 承便高枕無憂,發展更會(hui) 順風順水了。

  麵對快速的社會(hui) 轉型,發源於(yu) 農(nong) 耕文明的戲劇麵臨(lin) 現代化的生死考驗。靠什麽(me) 吸引觀眾(zhong) 、留住觀眾(zhong) ,這是一道必答題。好的題材內(nei) 容仍然是戲劇安身立命的重要法寶,特別是地方小戲更是需要植根本土文化,主要為(wei) 當地人服務,隻有把當地觀眾(zhong) 留住了,才能使地方小戲衝(chong) 出本地、走向全國。地方小戲反映的是人情冷暖,謳歌真善美,鞭笞假惡醜(chou) 。人們(men) 看戲,求的是繁忙之餘(yu) 的放鬆,為(wei) 的是壓力之下的解悶。現代人的生活情感在戲劇中的體(ti) 現,成為(wei) 觀眾(zhong) 的首選項,而這又是戲劇傳(chuan) 承的一塊短板。

  劇本,是一劇之本。一出戲救了一個(ge) 劇種,這樣的梨園傳(chuan) 奇不勝枚舉(ju) 。劇種能否活下去,主要靠劇本。沒有好本子,戲劇難傳(chuan) 承,業(ye) 內(nei) 有識之士深諳此道。大家都在找好劇本,因種種原因,大都不能如願以償(chang) ,要麽(me) 用老本子暫時湊合著過下去,要麽(me) 看到新本子就演,結果是辛辛苦苦排大戲,冷冷清清放倉(cang) 庫,費了腦筋傷(shang) 了心。

  戲劇界也深知打造經典的重要性。現在流傳(chuan) 下來的經典,都是那個(ge) 年代的新戲,它們(men) 與(yu) 百姓喜怒哀樂(le) 有著深層的關(guan) 聯。打動人心,引起共鳴,常看常新,在觀演互動中反複錘煉,鑄成不朽經典。而如何創作排演新戲,通過接續奮鬥、反複打磨,讓新戲成為(wei) 新經典,則是戲劇傳(chuan) 承的關(guan) 鍵。

  戲劇活得好,得靠劇本保。好劇本難找,無外乎這些方麵,有的是盲目迷信所謂的“大家”,缺乏有效的二次創作,新劇本很難本土化。有的是關(guan) 門搞創作,幾個(ge) 臭皮匠湊在一起搞急就章,鄉(xiang) 裏鑼鄉(xiang) 裏鼓,隻可惜故事單薄、情節簡單,觀眾(zhong) 興(xing) 味索然。有的是根本不考慮當代審美趣味,把老劇本加個(ge) 聲光電,就美其名曰新編曆史劇,隻可惜徒有其表,觀眾(zhong) 不買(mai) 賬。

  戲劇短視頻紅火讓傳(chuan) 承絕處逢生,我們(men) 不能因此淺嚐輒止,相反更應居安思危。高明之舉(ju) 在於(yu) 審時度勢,借力打力,乘勢而上,利用寶貴的窗口期,在戲劇傳(chuan) 承生態修複上出實招,在提高劇本創作質量上補短板,在擴大戲曲“朋友圈”上下功夫,為(wei) 人民不斷奉獻戲劇精品力作,使線下的舞台表演和線上的短視頻展示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切不可盲目樂(le) 觀,把草繩真當螃蟹,誤了戲劇傳(chuan) 承的大事。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