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拎穩百姓“菜籃子” 走好科技“新路子”

發布時間:2022-04-07 13:47:00來源: 科技日報

  4月1日淩晨3時,十餘(yu) 輛滿載蔬菜的運輸車從(cong) 山東(dong) 莘縣摸黑出發,經過五六個(ge) 小時的長途跋涉,順利抵達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快速高效的物流手段確保了這些新鮮蔬菜在24小時之內(nei) 便完成了從(cong) 田間地頭到首都市民餐桌的空間轉換。

  多樣、優(you) 質、安全,這三大金字招牌讓莘縣蔬菜牢牢占據了這個(ge) 全國最大蔬菜市場1/6的份額。

  山東(dong) 被譽為(wei) 北方“菜籃子”,其設施蔬菜年播種麵積約占全國的1/4,壽光、蘭(lan) 陵、莘縣是其中的“三劍客”。

  相對於(yu) 壽光“買(mai) 全國、賣全國”集散模式和蘭(lan) 陵主供長三角、珠三角模式,居於(yu) 山東(dong) 西部的莘縣的蔬菜攤子鋪得更大——作為(wei) 中國蔬菜協會(hui) 眼中的“中國蔬菜第一縣”,莘縣產(chan) 出310個(ge) 蔬菜品種,並供應京津冀、東(dong) 三省,而其西甜瓜、食用菌則銷往全國各地。

  一幅豐(feng) 富多彩的“蔬菜地圖”

  如果你是一名蔬菜采購商,手持一張莘縣“蔬菜地圖”,就不愁找不到想要的品種。

  莘縣科技局局長張才興(xing) 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按照‘適宜什麽(me) 就發展什麽(me) ,什麽(me) 賺錢就種什麽(me) ’的原則,我們(men) 繪製了一幅多彩的‘蔬菜地圖’。”在1420平方公裏黃土地上,按圖索驥,你可以找到大棚蔬菜生產(chan) 基地、蘑菇生產(chan) 基地、山藥生產(chan) 基地、葡萄等果品基地、露地菜基地……

  “適宜什麽(me) 就種植什麽(me) ”的努力包含著因地製宜的專(zhuan) 業(ye) 智慧。

  每隔一段時間,遠在170公裏之外的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研究員萬(wan) 魯長都要到莘縣蘑菇基地轉一圈。那片讓人魂牽夢繞的設施農(nong) 業(ye) 基地,不但是這位山東(dong) 省食用菌產(chan) 業(ye) 體(ti) 係首席專(zhuan) 家成果的落腳地,更有大量疑問等著他去解答。

  專(zhuan) 家與(yu) 土地的互動總給農(nong) 民兄弟帶來驚喜。

  在“蔬菜地圖”上,蘑菇生產(chan) 基地不起眼,卻相繼誕生了雙孢菇層架式栽培技術、智能化雙孢菇種植技術等引領性的新技術。正因為(wei) 產(chan) 業(ye) 有基礎,專(zhuan) 家喜歡來,農(nong) 民願意種,“蔬菜地圖”才能產(chan) 出更多花樣的高質量設施蔬菜。

  革命老區莘縣擁有140萬(wan) 畝(mu) 耕地。老區人民愛科技,更願意“科學種田”,這使得當地瓜、菜、菌常年複種麵積達到100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520萬(wan) 噸,麵積和產(chan) 量均居全國縣域之首。

  一張蔬菜產(chan) 業(ye) 的嶄新名片

  如何在單位麵積上產(chan) 出更多的蔬菜?在山東(dong) ,各地“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進行了大量頗具特色的探索。

  在壽光,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團隊設計的超級溫室已經成型,其擁有120多項專(zhuan) 利技術,可實現周年連續生產(chan) ,比“荷蘭(lan) 模式”溫室降耗50%以上,物聯網應用率超過80%;

  在坊子,蔬菜“住”上10層樓、一年能種16茬的立體(ti) 盆栽種植場景讓人眼前一亮。占地20畝(mu) 的數字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因采用10層種植模式,相當於(yu) 200畝(mu) 的種植麵積;

  在蘭(lan) 陵,全棚數字化、全程機械化的介入,不但解決(jue) 了誰來種菜的難題,更提高了蔬菜品質和產(chan) 量……

  依靠數據驅動的數字經濟與(yu) 設施農(nong) 業(ye) 深度融合,可產(chan) 生什麽(me) 化學反應?眼下,互聯網大廠騰訊集團在莘縣布局了其國內(nei) 首個(ge) 農(nong) 業(ye) 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基地。他們(men) 通過AI算法,實現水、肥、光的最佳利用和病蟲害的自動分析,提前預防預警,讓作物自然生長,實現標準化種植,力爭(zheng) 實現零農(nong) 殘。

  數字化,正成為(wei) 山東(dong) 蔬菜的新“名片”。它意味著量更大、質更優(you) 、更新鮮、更安全。

  高科技集約式蔬菜溫室的建成,讓菜農(nong) 郭繼軍(jun) 嚐到了甜頭:“空間大,溫度好調節,一年四季能生產(chan) ,病蟲害少;科技推動產(chan) 出,每畝(mu) 產(chan) 量增加1/3;更重要的是農(nong) 資投入減少2/3,蔬菜品質又上新的台階,價(jia) 格自然上去了。”

  一個(ge) 正在破解的產(chan) 業(ye) 難題

  返鄉(xiang) 創業(ye) 之前,劉揚是中鐵十七局的一名推土機司機,跟著工程隊走南闖北。在外折騰多年之後,見了世麵的劉揚選擇返回山東(dong) ,用互聯網思維做農(nong) 業(ye) 。

  他每晚都走進自家大棚做直播,第二天把昨晚訂單全部發走。

  劉揚是眾(zhong) 多返鄉(xiang) 的新型農(nong) 民的代表。年輕人有新玩法,他們(men) 用實際行動改變著父輩傳(chuan) 統的種植模式,更刷新著外界對莘縣蔬菜的印象。

  這一切,莘縣縣委書(shu) 記孫奇宏都看在眼裏。他告訴記者:“莘縣蔬菜產(chan) 量大、品種全、品質好,智慧農(nong) 業(ye) 發展前景廣闊。我們(men) 會(hui) 繼續大力推廣應用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的社會(hui) 公認度、品牌附加值,助力莘縣農(nong) 業(ye) 加速向高端邁進。”

  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魯西“種苗穀”剛剛建成,補上了該縣蔬菜產(chan) 業(ye) 的一塊短板。正因為(wei) “種苗穀”的建成,院士來了,創新平台建起來了,種業(ye) 企業(ye) 強起來了,話語權也有了。

  莘縣蔬菜產(chan) 業(ye) 是“菜籃子”山東(dong) 省的一張王牌,其難題也具有代表性。記者發現,在尋求解決(jue) 方案上,山東(dong) 各地選擇一致:要想拎穩百姓“菜籃子”,唯有走好科技“新路子”。(王延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