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拓邊平民吃什麽?最新考古研究發現烤餅與肉串肉幹
中新網北京4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漢代拓邊平民主要食物有哪些?他們(men) 是如何製作食物的?當時的胡漢民族飲食文化有怎樣的交流融合?
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yu) 人類學係楊益民教授課題組與(yu) 故宮博物院、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對寧夏中衛市常樂(le) 墓地出土的漢代食物遺存開展係統研究,發現生活在絲(si) 綢之路上民族融合重要地區的先民們(men) ,餐食包括烤餅與(yu) 肉串肉幹,有葷有素,既吸收當地少數民族飲食習(xi) 慣,也保留移民自身特色。其中的肉串,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羊肉串實物。
寧夏常樂(le) 漢墓出土豐(feng) 富食物遺存
楊益民教授指出,寧夏是絲(si) 綢之路上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區,加之該地區宜農(nong) 宜牧的經濟形態,是漢王朝移民的重點區域,相關(guan) 食物遺存考古研究對於(yu) 探究胡漢民族的飲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yi) 。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王仁芳副研究館員說,這次開展研究的常樂(le) 墓地位於(yu) 寧夏中衛市常樂(le) 鎮,墓主為(wei) 漢代拓邊平民,時代以西漢末至東(dong) 漢早期為(wei) 主,其中編號M17墓葬保存較好,出土了豐(feng) 富的食物遺存,部分可能為(wei) 加工過的熟食祭祀品,在該地以往的漢墓發掘中較為(wei) 少見。
M17墓葬“餅”類遺存出土於(yu) 棺前地麵的兩(liang) 個(ge) 漆盒內(nei) ,其中一個(ge) 呈半球形、由較鬆散的顆粒狀組成,另外兩(liang) 個(ge) 為(wei) 不規則塊狀麵食、應是穀物加工成粉後製作而成;肉串和肉幹出土於(yu) 棺蓋上的竹筐內(nei) ,竹筐外側(ce) 有墨書(shu) 被釋讀為(wei) “閭丘入廚十枚”,表明筐內(nei) 物品是墓主人去世時“閭丘”所送祭品。
合作團隊利用蛋白質組學以及植物微體(ti) 化石、穩定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對常樂(le) 墓地出土的三個(ge) 疑似“餅食”的樣品以及“肉串”和“肉幹”等漢代食物遺存,進行係統研究和綜合分析,成果論文已在國際文化遺產(chan) 研究專(zhuan) 業(ye) 期刊《遺產(chan) 科學》(Heritage Science)在線發表。
餅類遺存以粟為(wei) 主要原料烤製而成
論文第一作者、故宮博物院任萌博士介紹說,研究結果顯示,三個(ge) 餅類遺存的主要成分均為(wei) 澱粉,可見其確為(wei) 穀物加工而成的食物,在其中觀察到的植矽體(ti) 形態均符合粟的特征。此外,這三個(ge) 樣品中的澱粉粒也呈現出類似的形態,並與(yu) 現代模擬實驗對比,發現古代樣品中的澱粉粒與(yu) 烤製過的形態特征極為(wei) 相像,因而判斷其均為(wei) 烤製而成。
碳(C)、氮(N)穩定同位素分析顯示,這三個(ge) 餅食遺存均以C4類植物為(wei) 主,與(yu) 植矽體(ti) 分析結果一致。不過,其中兩(liang) 個(ge) 塊狀餅食的氮同位素值明顯高於(yu) 由小米顆粒直接製成的樣品,這可能與(yu) 其製作原料與(yu) 加工方式有關(guan) 。為(wei) 獲取更全麵的信息,研究團隊對這兩(liang) 個(ge) 樣品進行蛋白質組學分析,同時檢測出植物蛋白與(yu) 動物蛋白,可解釋二者氮同位素值較高的現象。其中一個(ge) 樣品的植物蛋白主要來自粟,動物蛋白可能來自牛和雞的肌肉組織,可見其中添加了肉類;另一個(ge) 樣品中的動物蛋白主要來自牛科,植物蛋白除粟以外還有大麥,而植矽體(ti) 和同位素的結果均顯示C3類的大麥並非其主要成分,可能隻是一種添加食材。
由此可見,M17墓葬出土的三個(ge) 餅類遺存均是以粟為(wei) 主要原料烤製而成,其中一個(ge) 是由小米顆粒直接製成,另兩(liang) 個(ge) 則是將小米碾磨成粉,並添加肉食的烤餅,類似中國古籍中記載的“胡餅”“燒餅”等,比如,《釋名·釋飲食》稱“胡餅,作之大漫沍也”、北魏綜合性農(nong) 學著作《齊民要術》的燒餅方“麵一鬥,羊肉二斤,蔥白一合,豉汁及鹽,熬令熟,灸之,麵當令起”。
肉食檢測發現漢代“羊肉串”“牛肉幹”
任萌指出,肉類亦是古人重要的食物來源,但受保存狀況和分析技術等限製,此前相關(guan) 研究主要依據考古出土的動物骨骼、人骨穩定同位素分析等,關(guan) 於(yu) 肉製品實物遺存的研究報道較少。常樂(le) 墓地此次出土引人注目的肉串以及肉幹狀遺存,為(wei) 考古研究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肉串的烹飪方式以“炙”為(wei) 主,這種直接在火上炙烤食物的習(xi) 俗由來已久,漢畫像石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烤肉串圖”,生動展示出古人炙烤的場景。
她說,蛋白質組學分析結果顯示,該墓葬出土的肉串中檢測到羊亞(ya) 科的動物蛋白,結合該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動物考古證據,推測其為(wei) 羊肉製品,可謂漢代“羊肉串”,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羊肉串實物;在肉幹樣品中檢測到大量牛科的膠原蛋白、及少量肌動蛋白,加之該樣品韌性較高,推測其為(wei) 肌腱含量較高的牛肉製品,堪稱漢代“牛肉幹”。
展現絲(si) 綢之路民族飲食文化交流互動
楊益民表示,食物遺存蘊含著豐(feng) 富的考古學信息,有助於(yu) 揭示古代食物的加工方式、先民的生產(chan) 生活、文化交流與(yu) 民族融合,活化了曆史場景。由於(yu) 氣候、資源、文化風俗等差異,不同地區與(yu) 民族具有不同的食物加工與(yu) 飲食傳(chuan) 統。
目前,中國對於(yu) 食物遺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區,寧夏是絲(si) 綢之路上民族融合與(yu) 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在小麥傳(chuan) 入中國前,沿黃河流域分布的地區已有數千年粟、黍的種植曆史,形成以粟和黍兩(liang) 種小米為(wei) 代表的旱作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傳(chuan) 統,以及以“粒食”和“蒸煮”為(wei) 主的飲食傳(chuan) 統;“烤製”“重肉食”則是西域各族的飲食風俗。
楊益民認為(wei) ,寧夏常樂(le) 漢墓的食物遺存研究同時發現由小米“整粒烘烤”和“磨粉和麵+肉”烤製而成的餅食,以及肉幹、肉串等牛羊肉製品,可見遷移至寧夏地區的漢人既吸收了少數民族的飲食習(xi) 慣,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生動展現出絲(si) 綢之路上中國古代胡漢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與(yu) 互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