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我們的文學伊甸園》:文學是隨身攜帶的鄉愁

發布時間:2022-04-11 16:22:00來源: 光明網

  玫濤◎文

  北京作家齊一民的新作《2020:我們(men) 的文學伊甸園》近日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上市。多年後,也許我們(men) 才會(hui) 真正明白過去的一年,我們(men) 經曆過什麽(me) 。這場疫情改變了很多行業(ye) 的生態,也間接改變了我們(men) 的生活方式,我們(men) 更多依賴互聯網了解世界,新型社交方式更趨多樣。

  《2020:我們(men) 的文學伊甸園》就是疫情中發生的一件事。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2月至6月的第二學期,北語師生開展線上教學。與(yu) 常見的“直播打卡”不同,齊一民老師采取了奇文共賞方式——同學們(men) 完成讀書(shu) 報告或文學作品,發給老師和班級群,老師把點評發到群中。穿針引線、連綴成篇,也就有了這本書(shu) 。書(shu) 分上下,上篇為(wei) 文學著作讀書(shu) 報告,“鍛煉同學們(men) 用學術眼光審視閱讀對象”,下篇是“我是大作家”主題寫(xie) 作實踐,有趣的上課情景劄記則附錄後麵。

  翻看這本書(shu) ,我會(hui) 想起手頭重溫的阿城小說,也就是“三王”裏麵的《孩子王》。北語留學生的這種讀寫(xie) 訓練方式,執著而單純、樸素卻篤定,在相對枯燥的疫情期間,讓人不由升騰起一些相信和希望,甚至生出一種很古的東(dong) 西。大概這就是教育的本質:讓年輕人去看到世間更多的美好。一個(ge) 會(hui) 讀寫(xie) 的人,往往會(hui) 是一個(ge) 清醒的現實主義(yi) 者。當我們(men) 從(cong) 傳(chuan) 統的“你講我聽”教學方式中走出來,看到北語留學生的文章如此令人欣喜,他們(men) 慢慢學會(hui) 真正的記錄和感悟他們(men) 的世界,試圖探究走向現實世界的精神底蘊,從(cong) 個(ge) 人生活中找到和他人世界溝通的精神依據。這些“流水帳”看似理所當然,又是彌足珍貴。

  美學是一種認識,文學的愉悅需要習(xi) 得。通過“略有幾分機械和枯燥”的係統訓練,北語留學生形成職業(ye) 閱讀習(xi) 慣,在疫情的“困頓”中體(ti) 驗文學愉悅。他們(men) 像文學長途跋涉的某種“幸存者”,像荷馬史詩《奧德賽》中奧德修斯曆經千辛萬(wan) 苦,在海上漂泊10年,回到故土伊薩卡與(yu) 家人團聚,留學生擁有了“一種自我意識不到的個(ge) 人主義(yi) ”,不會(hui) 輕易受到海妖歌聲的幹擾。比如,書(shu) 中來自俄羅斯的家琳同學的心得:“嚴(yan) 歌苓善於(yu) 表達俄羅斯人民很早醒悟的那種無邊無際的無奈感,人生很痛苦,幸福很短暫,感情很費事”。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毛姆認為(wei) ,培養(yang) 閱讀的習(xi) 慣能為(wei) 你築造一座避難所,讓你逃脫幾乎人世間的所有悲哀。對北語的留學生來說,文學則是隨身攜帶的鄉(xiang) 愁,培養(yang) 讀寫(xie) 的能力可以構築一個(ge) 文學故鄉(xiang) ,任何境遇都能挖掘生命的意義(yi) 。我們(men) 不是將思緒寄托在書(shu) 中光怪陸離的想象中,而是借助讀寫(xie) 在生活中挖掘意義(yi) 本身,將目光投向更廣闊、更深沉的地方。

  相比書(shu) 中作品的文學性,書(shu) 中記下的這件事更有人氣,雖不震撼人,但感人。上課,這樣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裏,有了一種無為(wei) 而為(wei) 的灑脫和善意,有了淡淡的溫暖和默默的愛意。這件事總是敲響你沉睡的靈魂,佇(zhu) 立在馬路上,或灰色的人行道上時,你都在內(nei) 心深處聽見心裏的文學的最初信仰。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