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這堂選修課緣何刷屏
光明日報記者 劉茜 陳建強 光明日報通訊員 付坤
“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因為(wei) 保持著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才在科研的路上越走越遠的。”在南開大學“名師引領”通識選修課《醫藥前沿與(yu) 挑戰》的課堂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講述著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故事。日前,鍾南山院士主講的這堂課,直播間超20萬(wan) 人在線,獲60萬(wan) 點讚,刷屏高校。
《醫藥前沿與(yu) 挑戰》通識選修課程由南開大學醫學院開設,校長曹雪濤任課程負責人,鍾南山、陳凱先、李蘭(lan) 娟等12位院士主講。課程著眼全球生物醫藥前沿趨勢,為(wei) 學生們(men) 講授醫藥領域的創新觀點和前沿技術、生物醫藥發展機遇與(yu) 挑戰以及臨(lin) 床醫學未來趨勢。這個(ge) 課程是係列“名師引領”通識選修課程中的一項。
聚焦醫藥領域前沿
生物醫學與(yu) 現代科技、創新藥物領域麵臨(lin) 的挑戰、心血管器械的創新與(yu) 研發……這些聚焦前沿的醫學課題,對於(yu) 初入大學的本科生來說,還稍顯遙遠。但是,“名師引領”的課堂,給了他們(men) 領略醫學前沿的寶貴機會(hui) ,也增強了他們(men) 日後探索生命奧秘、勇攀醫學高峰的底氣。
課堂上,院士們(men) 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授課內(nei) 容,讓學生們(men) 逐漸明白:我國的藥物研究和產(chan) 業(ye) 發展正進入創新跨越新階段,我國的醫療器械產(chan) 業(ye) 正由小到大迅速發展,我國的現代生物醫學研究陸續取得重要進展和重大突破……同時,學生們(men) 也了解了中國醫藥從(cong) 篳路藍縷到欣欣向榮一路走來背後的故事,讓他們(men) 見識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提振了他們(men) 的信心。
南開大學醫學院臨(lin) 床醫學專(zhuan) 業(ye) 本科生任一帆說:“我對自己的職業(ye) 選擇一直很迷茫,不知道以後要不要做臨(lin) 床,但通過這門課,我看到了我國醫藥事業(ye) 打破了很多國際壟斷,解決(jue) 了很多‘卡脖子’難題,甚至在某些方麵實現引領,這種進步和蓬勃發展的態勢,堅定了我日後繼續從(cong) 醫的信心。”
“聽完院士們(men) 的課,我覺得基礎研究未來在很多方麵大有可為(wei) ,我將在自己的專(zhuan) 業(ye) 領域潛心學習(xi) 、精研業(ye) 務,矢誌報國。”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化學生物學專(zhuan) 業(ye) 本科生那潤澤說。
傳(chuan) 遞腳踏實地的科研精神
“院士課堂”是前沿課堂,更是有趣的課堂,經常穿插其中的,是院士們(men) 個(ge) 人的成長經曆。鍾南山院士說,他做過一年鍋爐工、一年農(nong) 民,36歲的時候才真正走上醫學崗位;蔣華良院士說,藥物研發的痛苦指數遠遠大於(yu) 幸福指數;葛均波院士說,雖然現在他是一名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醫生,但實際上他大學是兒(er) 科畢業(ye) 的……課堂上的一個(ge) 個(ge) 小故事讓學生們(men) 深入了解了院士們(men) 的科研之路,也增強了他們(men) 追求真理、潛心科研的骨氣。
憑借著唯真唯實和執著堅定的意誌,鍾南山堅毅篤定地提出“非典”可防可治、新冠肺炎“存在人傳(chuan) 人現象”,他還首次在國際上證實藥物幹預早期慢阻肺患者能帶來臨(lin) 床獲益,為(wei) 國際上慢阻肺的早診早治提出新的策略;憑借著百折不撓的意誌,即便麵對藥物研發99%的失敗率,蔣華良還是堅持要做中國缺少的原創新藥,研製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藥;憑借著迎難而上的意誌,葛均波一次次挑戰心血管疾病的“禁區”,首創“逆向導絲(si) 技術”,由此開啟了冠脈CTO的逆向開通治療時代……院士們(men) 的這些經曆激發了學生們(men) 麵對困難的勇氣,堅定了頑強拚搏的意誌。
南開大學醫學院臨(lin) 床醫學專(zhuan) 業(ye) 本科生袁震說:“原來院士的科研之路也會(hui) 麵臨(lin) 這麽(me) 多的挫折,但他們(men) 仍然堅持不懈攻堅克難,這種百折不撓、敢為(wei) 人先的科研精神對我來說真的是一種鼓舞。”
激揚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
每堂課,院士們(men) 都會(hui) 從(cong) 全局角度和國際視野花大量篇幅介紹各自領域所麵臨(lin) 的困境和挑戰,課堂上出現的高頻詞語是“國家需求”和“卡脖子”。“所謂的使命感,就是國家需求”“國家需要,我就去做”“國家的需要,就是你們(men) 的科研課題”……課堂上,院士們(men) 的這些話,令學生們(men) 倍感振奮,也激揚了他們(men) 胸懷祖國、創新競進的誌氣。
正是因為(wei) 有著堅定的家國信念,原本想當外科醫生的鍾南山,毅然把自己的興(xing) 趣“讓位”於(yu) 國家需求。他響應“廣大醫務工作者做好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係統疾病的群防群治工作”的國家號召,聽從(cong) 安排,加入當時的慢支炎防治小組。
懷揣著這份使命感,鍾南山打算放開手腳在呼吸係統疾病研究領域“大幹一場”,但真正到了防治小組才發現,日常工作就是三天兩(liang) 頭為(wei) 慢支炎患者檢查身體(ti) ,對比起昔日忙碌的工作來,簡直悶得慌。這也讓鍾南山一度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但他沒有退縮,認準了一個(ge) 理兒(er) :國家要我做,我就必須要做好。
“有一回我發現病人咳出來的痰各種顏色都有,我就覺得有意思,做了很多化學分析,結果發現它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有過敏型的,有炎症型的……根據不同類型,我再去進行治療,發現有效,慢慢地我就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鍾南山說道。不斷鑽研、產(chan) 生興(xing) 趣、激發熱愛、執著追求,就這樣,鍾南山一步步走上了研究呼吸係統疾病的道路。從(cong) 此,國家需求化作滿腔熱愛,他把國家“要我做”變成了“我要做”。
天津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臨(lin) 床醫學專(zhuan) 業(ye) 學生張俊傑說:“作為(wei) 新時代的青年醫學生,我們(men) 應該學習(xi) 鍾院士舍身忘我、無私無畏的擔當精神,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拚搏精神,以及胸懷國家、為(wei) 民服務的家國情懷,努力為(wei) 醫藥衛生事業(ye) 的發展貢獻力量。”
課後,南開大學統計與(yu) 數據科學學院本科生王震宇寫(xie) 下了這樣一段話:“科學事業(ye) 是接力事業(ye) ,作為(wei) 新時代的青年,我們(men) 必須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接過接力棒,不斷向‘卡脖子’技術發起衝(chong) 擊。”
校長曹雪濤說:“‘名師引領’係列課程通過名師大家的精神與(yu) 風範感召和引領青年學子,進一步涵養(yang) 他們(men) 的愛國報國情懷,這是新時代課程思政的生動實踐。南開大學曆來重視課程思政,注重將各類課程與(yu) 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潤物細無聲地對青年學生進行價(jia) 值引領和思想塑造。‘名師引領’通識選修課自2021年開設以來,已陸續在理工科、人文社科、生物醫學等專(zhuan) 業(ye) 全麵實施和推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