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珍貴老照片還原漢陽古城風貌

發布時間:2022-04-13 14:20:00來源: 長江日報

  □ 長江日報記者萬(wan) 建輝 通訊員丁援

  位於(yu) 漢陽古城內(nei) 的顯正街是武漢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有著1400年曆史。日前出版的新書(shu) 《顯正街記憶》,首次披露了一批老照片,還原了千年顯正街和漢陽古城的“老街流影”。

  ■ 153張曆史圖片,窺見百年前“楚中第一繁盛處”

  《顯正街記憶》裏,有作者麻建雄的“獨家秘籍”——153張珍貴曆史圖片。作為(wei) 攝影家,除本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拍攝的老照片外,麻建雄多年來通過海內(nei) 外各種渠道收集到一批顯正街、漢陽古城的老照片,其中有20張獨家照片是首次麵世。

  通過這些照片,讀者可以看到100年前的漢陽古城全景,漢陽古城朝宗門到鳳山門之間的顯正街天際線;90年前的漢陽樹;60年前的漢陽俯瞰圖,正在建設的建橋新村、梅岩村……

  一些曆史事件也通過這些珍貴照片展示出來。如1931年武漢大水,顯正街及漢陽城區受災難民紀實。

  一張麻建雄從(cong) 比利時根特大學獲得的曆史圖片,顯示了清末漢陽府衙的正大門及大門前的顯正街街景。照片中府衙門前兩(liang) 根木柱的石柱礎,經麻建雄多方探尋,竟在今天的顯正街靠近攔江路附近的一戶人家門前找到了。長江日報記者隨麻建雄到現場,看到石柱礎確實和照片中大小形狀一樣。

  ■ 顯正街比武昌解放路(長街)和漢口漢正街要古老得多

  1954年出生的麻建雄在顯正街生活了60多年,他有20多年市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履曆,多次為(wei) 保護漢陽古跡建言,對顯正街的曆史發掘與(yu) 文物保護有著深厚的個(ge) 人情懷。經過多年搜集圖片、典籍、故事,三易其稿,《顯正街記憶》一書(shu) 日前由武漢出版社出版。

  4月9日下午,記者隨麻建雄實地探訪位於(yu) 漢陽大道、鸚鵡大道、攔江路圍成的三角地帶之間的顯正街。

  漢陽古城也位於(yu) 這個(ge) 三角形片區。從(cong) 大的地勢講,漢陽古城北麵遠靠龜山、近靠鳳凰山,東(dong) 臨(lin) 長江,南臨(lin) 攔江路南段,即清代以前的夾河。漢陽區史誌研究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唐武德四年(621年),即唐高祖李淵在位時期營建了漢陽城,初有城門8座,後為(wei) 4座,至清代留有朝宗門(東(dong) 門)、南紀門(南門)和鳳山門(西門)3座。

  漢陽古城自唐代營建,至1928年古城垣拆除,經多次修葺、擴建,其基本格局未變。古城內(nei) 的顯正街,東(dong) 自漢陽城朝宗門,西至鳳山門,全長829米。自唐代漢陽城建成後,顯正街長期為(wei) 漢陽城內(nei) 的一條東(dong) 西走向的主街,其名由“縣正街”,即漢陽縣之正街演化而來。

  武昌城建城於(yu) 東(dong) 漢末年,明代修葺時,其街道格局改變了。因而曆史學家、華中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嚴(yan) 昌洪為(wei) 《顯正街記憶》作序說:“它(顯正街)的曆史比武昌的長街(今解放路)和漢口的漢正街要古老得多。”

  ■ 建於(yu) 清中葉的共勉牌坊至今激勵著顯正街片區學子

  麻建雄帶記者從(cong) 武漢市五醫院附近,即漢陽古城鳳山門處,一直走到臨(lin) 長江的攔江路,漢陽古城朝宗門處。一路走來,街道逐漸收窄,有書(shu) 中描述的當年石板路的感覺。

  整條街留下的古跡不多。在五醫院內(nei) ,有530多年曆史的“漢陽樹”巍然挺立。“漢陽樹”旁的一棟三層西式建築,為(wei) 聖·高隆龐醫院舊址,現為(wei) 五醫院體(ti) 檢樓,建於(yu) 1931年,當年就接納過武漢大水的災民。麻建雄介紹,1938年2月,白求恩來華,首診就是在這家醫院,搶救日軍(jun) 空襲造成的傷(shang) 員達一個(ge) 星期之久。在五醫院大門口,立有白求恩的白色塑像,銘牌上記載有白求恩在顯正街的事跡。

  顯正街片區現存更老的古跡,是離漢陽古城南紀門較近的共勉牌坊,為(wei) 四柱三間式石牌坊,柱頂有石雕飾。如今在一居民小區內(nei)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麻建雄呼籲保護了下來。共勉牌坊銘文顯示,它建於(yu) 清中葉的1750年,當時位於(yu) 共勉街,即漢陽縣學所在地,也是考場,稱為(wei) “貢院”。麻建雄介紹,共勉牌坊是一部“立體(ti) 史書(shu) ”,至今還在教育、激勵和蔭澤著顯正街片區居民的孩子們(men) 。

  麻建雄在書(shu) 中建議,“在漢陽古城曆史文化風貌區建設中,把這裏打造成一個(ge) 中心片區,複原鳳山門城樓遺址,恢複一段青石板路,擴建一個(ge) 廣場,把漢陽樹請進來,把白求恩來過這裏等重大曆史事件和人物,用雕塑和碑廊等形式反映出來,給後人留住(漢陽古城)西門口這個(ge) 老漢陽的珍貴記憶”。

  顯正街曆代為(wei) 漢陽縣、漢陽軍(jun) 、漢陽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顯正街是漢陽城的繁盛中軸,商貿興(xing) 旺,店鋪密集。有唐代詩人羅隱作“漢陽渡口蘭(lan) 為(wei) 舟,漢陽城下多酒樓”的美譽,宋代有“平時十萬(wan) 戶,鴛瓦百賈區”的描述,明清時期的棉花交易“浪湧銀花,坡呈白雪”。在清代,顯正街兩(liang) 旁曾有漢陽府衙、漢陽縣衙、漢陽府學、漢陽縣學、漢陽貢院等主要機構。曆代顯正街街市上“重層飛棟,五金山集”,曾被譽為(wei) “楚中第一繁盛處”。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