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廣博“寶貝”99%藏在深閨 新館建成後每月都有大展

發布時間:2022-04-14 15:41:00來源: 光明網

  廣博“寶貝”99%藏在深閨

  13.5萬(wan) 件文物鎮海樓輪展一遍需100年 新館選址有了眉目 建成後每月都有大展

  前不久,由廣州博物館主辦的“德化之美——館藏明清德化白瓷展”在鎮海樓展區開幕,該展覽將持續至5月25日。鮮為(wei) 人知的是,布展之前,策展團隊頗費了一番心思。廣州博物館一共館藏明清時期德化白瓷300多件,但受限於(yu) 展出空間,本次展覽隻從(cong) 中精選134件(套)展出。

  “現有的博物館展出麵積隻有800平方米,不足以展示廣州2000多年的曆史文化。”廣州博物館館長吳淩雲(yun) 告訴記者,“如果按照每年展出1000件的速度,邏輯上我們(men) 要建100個(ge) ‘五層樓’,或者說需要花100年才能把我們(men) 的館藏13.5萬(wan) 件文物完整展示。”讓吳淩雲(yun) 感到欣慰的是,廣州博物館新館選址問題近期終於(yu) 有了眉目。對於(yu) 廣州博物館的未來,他充滿信心。“新館建成後,廣州市民每個(ge) 月都有大展可以看。”

  館藏文物13.5萬(wan) 件

  需要更大的“演奏廳”

  廣州博物館是展示廣州曆史發展軌跡,增強城市軟實力、培育民眾(zhong) 歸屬感和認同感的重要載體(ti) ,承擔著弘揚和傳(chuan) 播廣州曆史文化,延續廣州曆史文脈,講好廣州故事的時代責任和使命。

  實際上,廣州博物館的瓷器類藏品可不止德化白瓷。2021年11月,在廣州博物館展出的龍泉青瓷引起轟動,許多文博同行此前不知道廣博收藏這麽(me) 多龍泉瓷,甚至專(zhuan) 門有人從(cong) 外地坐飛機過來觀展。“青花瓷我們(men) 也有幾百件,還有外銷瓷、外銷畫、青銅器等,這些都是很上檔次、很有特點的東(dong) 西,不應該讓它們(men) 在庫房裏‘睡大覺’,應該在公眾(zhong) 麵前露露臉,讓市民聽聽它們(men) 的故事。”吳淩雲(yun) 表示,現有的館舍展出麵積隻有800平方米,無法讓廣州博物館的13.5萬(wan) 件藏品全部與(yu) 市民共享。

  作為(wei) 老博物館人,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前館長,吳淩雲(yun) 對廣州博物館有著很深的感情。和吳淩雲(yun) 共事的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曾玲玲記得,吳淩雲(yun) 來到廣州博物館後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廣州博物館的館藏家底,並逐步推動這些文物與(yu) 廣州市民“見麵”。

  吳淩雲(yun) 說,廣州博物館曾經站在國內(nei) 博物館建設浪潮的最前沿,1929年便已成立,是跟故宮博物院同期的國內(nei) 最早建立的一批博物館之一。他十分敬佩先賢選址的高明,他們(men) 選擇了當時已有五百多年曆史的鎮海樓作為(wei) 主要展示場館,數百年來鎮海樓都是廣州的城市地標,通過這樣的城標和這裏的藏品讓公眾(zhong) 了解廣州的文化曆史,本是最好的結合;隻是隨著廣州博物館藏品的增多,以及時代的發展,僅(jin) 有的800平方米展陳麵積遠遠不足以展示廣州2000多年的曆史。“我打個(ge) 比方,現在光靠這個(ge) ‘五層樓’,800平方米的麵積,隻能跳踢踏舞;而我們(men) 需要的是一個(ge) 大的演奏廳,來演奏交響樂(le) 。”

  吳淩雲(yun) 感歎道,如今,廣州博物館絕大部分藏品仍深藏於(yu) 文物庫房,無法麵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展出,現有的博物館不足以滿足城市發展的文化需求。“如果我們(men) 按照每年展出1000件的速度,邏輯上我們(men) 要建100個(ge) ‘五層樓’,或者說需要花100年才能把我們(men) 的文物完整展示一遍。”吳淩雲(yun) 舉(ju) 例,像精美的青銅器,現有的展出條件無法完全滿足。

  吳淩雲(yun) 告訴記者,去年,國家文物局等多部門聯合發布的《關(guan) 於(yu) 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實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創建計劃,重點培育10~15家代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引領行業(ye) 發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館;實施卓越博物館發展計劃,因地製宜支持省級、重要地市級博物館特色化發展”。在他看來,廣州作為(wei) 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重量級博物館建設的規模和質量必須跟上步伐。

  吳淩雲(yun) 介紹,廣州博物館的“寶貝”不少,在整個(ge) 大灣區城市群都是出了名的。這些年,廣州博物館與(yu) 國內(nei) 乃至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有聯絡。“有博物館昨天還來找我們(men) ,想跟我們(men) 借文物過去展出呢,因為(wei) 他們(men) 都知道我們(men) 寶貝多。”

  推動新館建設

  “廣博應成為(wei) 嶺南文化高地”

  從(cong)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館長履新廣州市博物館館長之後,吳淩雲(yun) 一直積極推動廣州博物館新館建設。

  說起廣州博物館新館的建設曆程,吳淩雲(yun) 娓娓道來。他說,近20年來,廣州博物館新館項目曆經三次選址:2009年選址於(yu) 白雲(yun) 新城文化中心區東(dong) 南麵;2012年8月改選址城市新中軸線南部海珠湖北側(ce) ;2013年4月再次改至城市新中軸線廣州塔以南地塊,並經廣州市發改委批複同意項目立項。

  為(wei) 穩步推進廣州博物館新館建設,廣州博物館成立了廣州博物館新館建設專(zhuan) 家顧問組,係統性地論證並形成了新館建築方案、功能需求、陳列展覽、信息化、專(zhuan) 項設備工程、安技防係統、智慧博物館建設等相關(guan) 的專(zhuan) 家意見和研究報告,為(wei) 廣州博物館新館建設提供了指導意見和參考依據。

  近5年來,廣州博物館集中開展文物征集和館藏研究,已成功推出10餘(yu) 個(ge) 反映廣州城市曆史文化的原創性展覽,出版10餘(yu) 本具有較高曆史文獻價(jia) 值的廣州曆史文化研究著作,為(wei) 新館建設打下較為(wei) 堅實的基礎。

  在吳淩雲(yun) 看來,廣州博物館這些年太過低調。“廣州博物館的藏品在國內(nei) 博物館中都是數一數二的,完全有實力大放異彩,也應該成為(wei) 廣州市民的驕傲。”

  吳淩雲(yun) 坦承,新館未能建成,的確讓他有些心急。之前曾有市民想捐贈齊白石木雕作品,但到廣州博物館現場一看,擔心作品到了這裏沒空間展出。“如果有新館,應該不會(hui) 有這個(ge) 問題。”

  這些年為(wei) 了推動新館建設,吳淩雲(yun) 可謂盡心盡力。在今年廣州市兩(liang) 會(hui) 期間,作為(wei) 市政協委員的他再度提案建議盡快敲定廣州博物館新館的地址。他在提案中說,開展廣州博物館新館建設是大勢所趨,也是廣泛共識和曆史必然,必將有力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促進廣州在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承中華文明、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麵發揮重要積極的作用。他認為(wei) 應將廣州博物館新館建設納入“十四五”期間廣州文化建設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拆遷、動工、建設進程,以此帶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和文化強市建設。

  在吳淩雲(yun) 看來,廣州博物館作為(wei) 廣州的城市文化名片,新館建設應立足於(yu) 廣州的城市定位和國際地位,緊跟世界博物館發展趨勢,深耕廣州作為(wei) 第一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蘊,建設成為(wei) 立足廣州、輻射大灣區、麵向世界的一流博物館,為(wei) 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提升其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建設“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城市發揮重要作用。“廣州博物館應該成為(wei) 真正的嶺南文化高地。” 吳淩雲(yun) 說。

  建館90餘(yu) 載

  廣博藏品在國內(nei) 首屈一指

  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曾玲玲向記者介紹,廣州博物館作為(wei) 華南地區首座博物館,現為(wei) 國家一級博物館,現館藏文物達13.5萬(wan) 件,其中一級文物119件(套),二級文物477件(套),三級文物2082件(套)。藏品類型包括青銅器、陶瓷器、玉器、書(shu) 畫、木雕、象牙雕、絲(si) 織品、碑刻法帖、雕版古籍、礦物和化石標本以及舊照片等門類,是華南地區藏品類別最豐(feng) 富、體(ti) 係最完整的綜合類博物館,可係統展現廣州兩(liang) 千多年曆史及繼承傳(chuan) 統、融匯東(dong) 西的地域文化。

  說起館藏文物,曾玲玲十分自豪。她介紹,在國內(nei) 的地方博物館中,廣州博物館的藏品豐(feng) 富程度和反映地區曆史文化特色文物的數量之多都是首屈一指的。“廣州博物館的藏品經過建館90餘(yu) 年的積累,已建立起完整的藏品體(ti) 係,主要以考古出土廣州兩(liang) 漢墓葬文物、海上絲(si) 綢之路曆史遺物、明清時期廣州外銷藝術品及近現代革命類文物為(wei) 主,可係統反映廣州‘四地’文化;此外還有著名金石學家容庚先生捐贈商周青銅器90餘(yu) 件及以《容庚藏帖》為(wei) 代表的古籍善本、法帖30000餘(yu) 冊(ce) ,為(wei) 廣東(dong) 文博界之首。”

  具體(ti) 來說,廣州博物館的特色藏品有四類:

  第一類,考古出土廣州兩(liang) 漢墓葬文物。館藏秦漢時期出土文物1500餘(yu) 件,種類豐(feng) 富,全麵反映出廣州先民的衣、食、住、行等情況。如秦代銘文銅戈、“蕃禺”漆盒、各式陶屋、陶俑等。

  第二類,海上絲(si) 綢之路曆史遺物。廣州是中國海上絲(si) 綢之路重要港口,從(cong) 秦漢至今海外貿易長盛不衰,是名副其實的“永不關(guan) 閉”的口岸。秦漢時期的陶托燈胡人俑、陶船、藍色玻璃碗等,唐宋以來廣州與(yu) 東(dong) 南亞(ya) 地區海上交通與(yu) 文化交流的碑刻、外銷瓷均反映早期中國與(yu) 外部世界的緊密聯係。

  第三類,明清時期廣州外銷藝術品。近20年廣州博物館係統收集了18、19世紀廣州地區生產(chan) 和外銷至海外的各類具有廣州工藝特色的藝術品,如廣州織金彩瓷、紋章瓷、通草紙水彩畫、象牙扇、漆盒、銀器等,目前已成為(wei) 廣州外銷藝術品收藏、研究、展示的重要陣地。其中外銷紋章瓷1100餘(yu) 件(套),是國內(nei) 博物館中收藏紋章瓷數量最多、紋飾種類最全的博物館,並已策劃專(zhuan) 題展覽、出版學術圖錄,在全世界的紋章瓷收藏界具有重要影響力;通草水彩畫600餘(yu) 幅,原創展覽《廣府舊事——19世紀廣州外銷通草畫中的城市生活》於(yu) 2017年獲得廣東(dong) 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獎。

  第四類,近代革命類文物。館藏孫中山手書(shu) “誌在衝(chong) 天”橫幅、中國同盟會(hui) 會(hui) 員證、黃興(xing) 題詩、朱執信信劄、廣州起義(yi) 紅布帶、廣州解放時升起的第一麵五星紅旗等重要革命文物,均為(wei) 廣州作為(wei) 民主革命策源地、英雄城市的重要見證物。2021年,廣州博物館還獲得廣東(dong) 省博物館創新獎。

  “我們(men) 館藏各類文物真實反映了廣州2000多年曆史發展軌跡,很多寶貝在國內(nei) 都是獨一無二的。” 曾玲玲說。

  “蕃禺”漆盒、元青花船形水注······

  諸多珍寶尚未與(yu) 民眾(zhong) 見麵

  廣州博物館藏品門類之多,曆史價(jia) 值之高令人震撼,但因展陳麵積有限,建館90餘(yu) 年,很多藏品至今“養(yang) 在深閨人未識”,尚未與(yu) 民眾(zhong) 見麵。

  除了是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曾玲玲還是研究館員,是一位資深文博專(zhuan) 家。她指著秦代“蕃禺”漆盒照片向記者介紹,這件1953年廣州西村石頭崗秦墓出土的“蕃禺”漆盒是在木胎上麵刷多重漆再刻下文字,是很難保存的。嶺南天氣潮濕多雨,曆經兩(liang) 千多年能完整保存到現在極為(wei) 難得。

  “蕃禺”即番禺,是秦漢時期南海郡的郡治,也是廣州2000多年前的稱謂,據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先生研究,這是“蕃禺”地名見於(yu) 考古實物最早的一例。這件漆盒是秦朝推行郡縣製和在廣州設置郡縣的重要曆史物證,見證了廣州2000多年的建城史,具有極高的曆史價(jia) 值。近70年來,該漆盒一直是廣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圍繞該漆盒,學者們(men) 也發表了眾(zhong) 多學術文章。因為(wei) 漆木器保管極為(wei) 嚴(yan) 格,對展覽條件要求也很高,這件寶貝與(yu) 公眾(zhong) 見麵的機會(hui) 並不多。

  曾玲玲還介紹,元青花向來是收藏品中的珍品,元青花之所以珍貴,是因為(wei) 所用鈷料來自一種極為(wei) 稀少的蘇麻離青,正宗的元代青花瓷器現在全世界存世也不超過400件。在之前的拍賣市場上,元青花動輒拍賣出數億(yi) 元的天價(jia) 。  而在廣州博物館就珍藏著極為(wei) 珍貴的元青花。據介紹,這件元青花船形水注為(wei) 景德鎮窯所產(chan) ,是目前所知全國獨一無二的元代青花船形水注,是廣州博物館中最具代表性的元青花瓷器。“在元代青花瓷器中,船形的器具較為(wei) 少見,加上又是完整器,沒有破損,所以極為(wei) 珍貴。”這件元青花水注存於(yu) 廣州博物館後一直沒有外借展出。一方麵是一直沒有遇到合適的主題展出,另一方麵,因為(wei) 元青花非常珍貴,瓷器也容易破損,所以數十年來一直被作為(wei) 廣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小心翼翼保管。

  即便是被譽為(wei) “青瓷巔峰”的龍泉窯青瓷,廣州博物館也館藏頗豐(feng) 。龍泉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青瓷窯場,被譽為(wei) “空前絕後的青瓷高峰”。2009年,龍泉青瓷傳(chuan) 統燒製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成為(wei) 世界範圍內(nei) 唯一入選該名錄的“陶瓷類”項目。龍泉窯是古代絲(si) 綢之路運輸最重要的物品之一,在陸上絲(si) 綢之路和海上絲(si) 綢之路沿線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有發現龍泉青瓷;南宋古船“南海I號”出土了大量龍泉青瓷精品,再次證明南宋時期龍泉窯的興(xing) 盛。而廣州博物館館藏龍泉青瓷超過460件,上迄北宋下至現代。去年11月,由廣州博物館主辦的“龍泉之美——館藏龍泉青瓷展”在鎮海樓專(zhuan) 題展出,直到今年2月20日展出才結束,期間反響非常熱烈。

  提升文化軟實力

  “讓市民以後每個(ge) 月都有大展看”

  而就在近日記者采訪之際,好消息終於(yu) 傳(chuan) 來:廣州博物館的新址基本敲定了,這也讓吳淩雲(yun) 的心安定了一些。在他看來,博物館選址體(ti) 現了我們(men) 對曆史的敬畏程度。

  對於(yu) 廣州博物館的未來,吳淩雲(yun) 充滿信心。他說,廣東(dong) 省和廣州市向來有重視文化事業(ye) 的傳(chuan) 統。早在1983年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建設時,當時國內(nei) 的城市基本是沒有博物館的。“在當時的條件下,廣州依然拿出一大筆錢建成了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現在大家也看到了,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給廣州帶來的文化軟實力提升是不可估量的。”

  在吳淩雲(yun) 看來,廣州博物館承載著廣州的曆史文化記憶,是展示廣州軟實力的重要窗口。他表示,新館建成後,麵積至少在8萬(wan) 平方米以上,這相對於(yu) 現在隻有800平方米展出麵積的“五層樓”來說,無疑是一次質的提升。“我對廣州未來的博物館事業(ye) 充滿信心,廣州的博物館之城建設未來可期,廣州到處都有‘能觸摸到的曆史’,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大的博物館。”言談間,吳淩雲(yun) 若有所思。

  吳淩雲(yun) 說,廣州博物館新館建成後,不僅(jin) 會(hui) 讓廣州市民更加有“眼福”,觀賞更多珍寶,還能促進廣州的文化事業(ye) 大繁榮。“我們(men) 不能關(guan) 起門來辦博物館,要把博物館辦成老百姓的博物館。新館建成後,可以讓市民每個(ge) 月都有大展觀看。”他說,從(cong) 國外經驗看,博物館的建成與(yu) 當地經濟發展是互相促進的關(guan) 係。博物館作為(wei) 文化高地,將提升城市軟實力和綜合競爭(zheng) 力。(文/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肖歡歡)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