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讓古老中華故事從古籍中款款走來

發布時間:2022-04-14 15:4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李思輝(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提高古籍保護水平、提升古籍整理研究和編輯出版能力、鼓勵古籍文創產(chan) 品開發……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鬥轉星移,此去經年,那泛黃的古籍,是前人厚重思想文化的物質承載,是五千年中華曆史底蘊的文字見證。據統計,我國漢文典籍加上少數民族文字典籍,總量達到50萬(wan) 種,僅(jin) 《四庫全書(shu) 》“四庫全書(shu) 存目叢(cong) 書(shu) ”《續修四庫全書(shu) 》三套大型叢(cong) 書(shu) ,就收錄經、史、子、集等古代典籍文獻1.5萬(wan) 多種。這些典籍是中華民族存世典籍的基本家底,也是我們(men) 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一紙千年”的中華古籍吸引著一代代學者悉心嗬護、苦心鑽研,卻也一度麵臨(lin) 保護不力等現實問題。

  從(cong) 古籍保護看,近年來,因為(wei) 保存不善,部分地方古籍出現蟲蛀、脆化、黴蝕等現象,有的甚至粘連嚴(yan) 重變成“書(shu) 磚”;從(cong) 人才隊伍看,古籍保護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高水平專(zhuan) 業(ye) 人才匱乏,高校中的古籍保護專(zhuan) 業(ye) 一度被看成“冷門中的冷門”;從(cong) 傳(chuan) 承利用上看,一些古籍被束之高閣,“文淵大庫,一鎖了之”,成了摸不到、看不著、讀不懂的“死書(shu) ”,趨於(yu) 小眾(zhong) 化。兩(liang) 辦《意見》從(cong) 古籍工作的現實問題著眼,對提升古籍工作質量、加快古籍資源轉化利用、強化古籍工作保障等作出明確部署,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做好古籍工作,對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yi) ,不是可有可無的事,不能停留於(yu) “口頭重視”。按照兩(liang) 辦《意見》,將古籍工作相關(guan) 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為(wei) 其可持續奠定了物質基礎;“擴大古籍保護修複人才規模”,明確“對國有文化企事業(ye) 單位主要承擔古籍重點項目的業(ye) 務部門可不考核經濟效益”,有助於(yu) 推動老一輩專(zhuan) 家學者的“皓首窮經”與(yu) 一代代年輕幹部的接續傳(chuan) 承有機銜接;“多渠道、多媒介、立體(ti) 化做好古籍大眾(zhong) 化傳(chuan) 播”“推進古籍數字化”,目的是促進古籍的推廣利用,擴大其接通現實的社會(hui) 價(jia) 值。各地應結合實際,落實這些要求,不能打折扣、搞變通。

  卷帙浩繁的古籍並非“無用的故紙堆”,而是中華智慧的結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價(jia) 值不凡。比如,科學家屠呦呦從(cong) 東(dong) 晉醫書(shu) 《肘後備急方》中發現一個(ge) “治寒熱諸瘧”的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經過連續多年反複科學實驗,終於(yu) 提煉出青蒿素,拯救了數百萬(wan) 瘧疾患者。保護好古籍孤本並讓古籍“醒過來”的更廣泛意義(yi) 還在於(yu) 現代人通過一部部古籍,打開時空之門,直觀燦爛中華文化、接通思想情感、汲取智慧力量。

  從(cong) 國家圖書(shu) 館等機構發起“尋找古籍守護人”活動產(chan) 生較大影響,到央視《典籍裏的中國》榮獲“白玉蘭(lan) ”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獎;從(cong)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被首次寫(xie) 進《政府工作報告》,到此次兩(liang) 辦印發《意見》,推進古老的中華故事從(cong) 古籍中款款走來……各方麵協同努力,有助於(yu) “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