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哈尼族攝影家守望梯田30年:記錄耕作“世遺”的人們

發布時間:2022-04-14 15:4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昆明4月14日電 題:哈尼族攝影家守望梯田30年:記錄耕作“世遺”的人們(men)

  作者 熊佳欣

  四月的昆明,滿目皆是春的綠意,市民走進雲(yun) 南文學藝術館,在百餘(yu) 幅哈尼梯田照片中可見四季的斑斕。被留影於(yu) 梯田上的人們(men) 或勞作或休憩,播種的希望與(yu) 豐(feng) 收的喜悅被定格。其中最早的光影瞬間已逾30年,來自1989年春天。

  從(cong) 1989年至今,在哀牢山區上千公裏的縱深峽穀中,哈尼族攝影家羅涵幾百次進出哈尼族村寨與(yu) 梯田,拍攝了10萬(wan) 餘(yu) 張照片,寫(xie) 下60餘(yu) 萬(wan) 字的采訪筆記。三十年來,他將目光聚焦於(yu) 平凡點滴之處:山寨、稻農(nong) 、孩子、梯田、耕牛……隻為(wei) 記錄“這片青空下發生的最真實的點滴”。

  紅河哈尼梯田位於(yu) 雲(yun) 南省東(dong) 南部,總麵積約100萬(wan) 畝(mu) ,是以哈尼族為(wei) 主的各族人民共墾共創的農(nong) 業(ye) 文化奇觀,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被稱為(wei) “大地雕塑”。2013年6月,紅河哈尼梯田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名錄》。

  在羅涵看來,哈尼梯田擁有“活的生命力”,不僅(jin) 因其凝結著世代農(nong) 耕智慧,還始終以豐(feng) 饒的物產(chan) 饋贈、滋養(yang) 著一方人民。“上千個(ge) 四季輪回中,平凡而偉(wei) 大的勞動人民日複一日地耕作,他們(men) 是哈尼梯田生命力的來源。”

  “農(nong) 耕時序是哈尼梯田文化最重要的底色,是哈尼族延續千年的法則,哈尼族的節日也依照稻作的循環生長秩序來確定。”羅涵的攝影紀錄周期亦遵循以年為(wei) 單位的農(nong) 耕社會(hui) 節律,留下了“活態的文化溫度”。

  在眾(zhong) 多影像中,羅涵認為(wei) 豐(feng) 收時節的作品情緒最為(wei) 飽滿。風吹稻浪,稻穀揚起在陽光下閃耀如金,而更燦爛的是一張張喜悅的麵龐。

  “很難想象,一個(ge) 如此勤勞的民族竭力創造‘奇跡’同自然相抗爭(zheng) ,長久以來卻仍難逃貧困落後的命運。”三十多年前,羅涵在元江縣羊街鄉(xiang) 泥濘不堪的公路邊拍攝下三個(ge) 男孩,他們(men) 眼神企盼地望著一輛汽車走遠。

  2018年,羅涵幾經輾轉尋找到照片上的三個(ge) 男孩,他們(men) 都已過而立之年,成為(wei) 家裏的頂梁柱,安居樂(le) 業(ye) 、豐(feng) 衣足食。“哈尼族人崎嶇的土路、破舊的土掌房和‘靠天吃飯’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年複一年的拍攝,羅涵在祖先將其巨變的土地上,見證了新的時代巨變。他拍攝下“討飯之鄉(xiang) ”如今高樓林立,回訪一個(ge) 個(ge) 脫貧摘帽的村寨,看到青年們(men) 回到家鄉(xiang) 帶來新的活力,通過網絡將紅米等梯田農(nong) 產(chan) 品銷往全國。

  與(yu) 此同時,哈尼族人將“山野仙居”式的古老村寨和梯田文化融入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打造以瀾普舊寨為(wei) 代表的田園綜合體(ti) 。“紅河穀正在崛起新的‘諾瑪阿美’(哈尼族人向往的理想家園)”,羅涵說。(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