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想象力帶動技術創造力——以舞台美術設計實踐為例
核心閱讀
舞美是一出戲內(nei) 在精神的視覺體(ti) 現。藝術想象力往往決(jue) 定著作品的特點和價(jia) 值,也影響著藝術感染力和傳(chuan) 播力。
舞美設計師要了解藝術動態,更要了解社會(hui) 生活動態,不僅(jin) 是解決(jue) 各類創作問題的行家,還應該是與(yu) 時俱進的多麵手。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科技進步深刻改變演出的視覺呈現,不斷推動當代舞台景觀的發展。近年來,AR(增強現實)、交互影像、數字技術、大型舞台技術裝備等新的表達元素,為(wei) 舞台美學麵貌提供了更為(wei) 豐(feng) 富的可能性。讓舞美更好服務於(yu) 劇作呈現,不盲目追求“視覺奇觀”,是近年來的創作趨勢。
舞台藝術創作如何利用好科技手段?有限的劇場空間,舞美如何釋放無限的藝術魅力?怎樣更好借助科技力量,放飛美好的藝術想象、守護觀眾(zhong) 對舞台藝術的向往?為(wei) 舞台與(yu) 觀眾(zhong) 之間“此時此刻”的精彩而努力的舞台藝術工作者們(men) ,從(cong) 未停止過探索與(yu) 實踐。
人景交融、觀演呼應,精準表達作品主題
舞美設計師需要清晰地傳(chuan) 遞創作意圖,讓觀眾(zhong) 透過他們(men) 創造的舞台空間,體(ti) 會(hui) 到創作者想表達的主旨思想、美學觀念。這種創作,需要多種藝術元素的使用、移植,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擁抱高科技、嚐試各種新技術手段,可以引起觀眾(zhong) 共鳴;尋找獨特的方法、選擇樸素簡約風格的視覺語言,同樣可以體(ti) 現藝術想象力。
將科技手段引入舞美設計,最關(guan) 鍵是要為(wei) 藝術增添魅力、讓技術契合主題表達。比如,話劇《上甘嶺》的舞台上,承載10多個(ge) 扮演誌願軍(jun) 戰士的演員的“戰場”,升空翻轉變為(wei) 坑道頂部,我們(men) 引用氣爆技術,再現炮火硝煙的戰爭(zheng) 場麵;上海歌劇院原創舞劇《嫦娥之月亮傳(chuan) 說》中,我們(men) 設計的直徑9米的圓月布景可以從(cong) 舞台前區的一側(ce) 緩緩移出,完成360度旋轉,圓月布景還將現場觀眾(zhong) 投影進“月光”之中,讓他們(men) 成為(wei) 戲劇故事的“親(qin) 曆者”。
建立獨特的舞台語匯,追求“一劇一格”並非易事。舞劇《隻此青綠》創作伊始,我與(yu) 周莉亞(ya) 、韓真兩(liang) 位導演關(guan) 於(yu) “演員表演與(yu) 舞台視覺如何更加緊密配合、相互交融”的問題進行過多次討論,讓舞蹈與(yu) 視覺深度融合,是我們(men) 的創作共識。由一幅宋代古畫而展開的舞蹈劇目,需要探索最準確的視覺語言表達。當舞劇文本將“展卷人”設置為(wei) 表現視角,讓我思考如何建立多重敘事空間,更好展現這場“穿越千年”的時空之旅。當“舞繪《千裏江山圖》”的構思確立,我必須放棄之前以王希孟線描墨稿為(wei) 視覺樣貌或以青綠薄紗為(wei) 裝置手段的創意,而是通過多媒體(ti) 手段讓舞者“完成”畫作。當交織立體(ti) 的敘事結構確立,我必須放棄舞美設計慣常構建篇章場景的手段,建立新的視覺連續性敘事係統。
藝術想象力帶動了技術創造力。一個(ge) 陽光明媚的春日,我有幸與(yu) 主創在故宮博物院咫尺親(qin) 見原作。靜觀文博專(zhuan) 家們(men) 每一個(ge) 心懷敬畏的展卷細節,我們(men) 被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獨有的賞畫方式深深打動。舞美設計初稿是通過主舞台地麵多層同心圓機械裝置運行表現“展卷”之美,但地麵旋轉裝置與(yu) 吊杆垂直運行軌跡不一致,難以實現空間交疊的詩意美。我萌發了新的創作想法:能否放棄劇場常規舞台設備,獨創一套舞台技術係統,以畫卷為(wei) 中心視覺,讓舞台地麵與(yu) 空中形成運行整體(ti) ,讓人景交融、觀演呼應,讓舞者自由“出畫入畫”?
“展卷”的賞畫方式,為(wei) 表演提供了舒緩流暢的視覺語言,呈現出古樸典雅的宋代美學氣象。可以說,將《隻此青綠》的舞台打造成精密的藝術裝置,絕非“炫技”,而是從(cong) 表演出發、精準表達作品主題的需要。
在“有限”中創造“無限”,打造簡約而意蘊豐(feng) 富的想象空間
舞美設計師常麵對多重考驗:必須適應不同城市和劇場的巡演,必須在製景預算範圍、劇場空間、裝台時間等條件約束下,努力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在“有限”中創造“無限”,這是舞美創作常態,是曆練,也是想象力飛升的起點。
舞美是一出戲內(nei) 在精神的視覺體(ti) 現。藝術想象力往往決(jue) 定著作品的特點和價(jia) 值,也影響著藝術感染力和傳(chuan) 播力。舞美設計要立足藝術本體(ti) ,打造簡約而意蘊豐(feng) 富的想象空間。在張藝謀排演的京劇《天下歸心》中,我將傳(chuan) 統京劇的舞台樣式“一桌二椅”進行重構,以黑、紅、白為(wei) 主色調,並融合化作筆墨影像,建立抽象簡約的主體(ti) 視覺。一輪彎月,與(yu) 角色心境遙相呼應,營造情境;以破門而入表現攻伐,較之靜態的傳(chuan) 統舞美手法,富有變化。在國家大劇院版京劇《赤壁》“草船借箭”一幕中,我們(men) 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段,把數百支“箭”用吊杆懸掛起來,整體(ti) 形成彩虹流向,視覺上充滿意趣,在舞台上給曹操製作了巨大的船,給周瑜和諸葛亮製作一葉移動的小舟,對比鮮明。《赤壁》的很多觀眾(zhong) 都是80後、90後,有的看了不止一遍,還帶著身邊同學來看。
舞美的簡約,背後是技術精準度的支撐。《隻此青綠》將地麵設計成為(wei) 多重轉台,與(yu) 空中多重旋轉裝置組合在一起的使用方式,能準確契合“展卷”的視覺表達,但技術難度很高。地麵為(wei) 四圈轉台,形成不斷變換的舞台空間;空中裝置帶動3塊“畫卷”弧形板自由滑行、升降起落;空中、地麵兩(liang) 組裝置電腦編程,分別由經驗豐(feng) 富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操作。當音樂(le) 響起,畫卷緩緩展開、旋轉、升空……地麵與(yu) 空中共72個(ge) 點位變化,在2個(ge) 小時的演出中始終與(yu) 舞者保持緊密配合,定位精準,誤差在2厘米之內(nei) 。《隻此青綠》的“沉浸式”賞畫體(ti) 驗,獲得了觀眾(zhong) 的由衷肯定,更是對舞台藝術幕後工作者的鼓勵。
探索獨特的舞台視覺語言,工匠精神是必需品質
舞美設計師要熟練掌握舞台設計本職工作的方法,還要對導演、燈光設計、服裝設計等戲劇演出的各個(ge) 工種有深入了解,在必要時給出明確建議。舞美設計師要了解藝術動態,更要了解社會(hui) 生活動態,不僅(jin) 是解決(jue) 各類創作問題的行家,還應該是與(yu) 時俱進的多麵手。
即使麵對同一部劇,也要保持新鮮感,探索新的解讀方式。歌劇《圖蘭(lan) 朵》的創作中,張藝謀導演和我力求讓該劇每個(ge) 版本都獨具匠心。這部劇曾在不少國家上演,每到一地,我們(men) 都會(hui) 因地製宜,深入了解演出地的文化風貌,從(cong) 受眾(zhong) 群體(ti) 、劇場樣式、演出的文化環境等方麵入手,創作符合該地域觀眾(zhong) 審美需求的作品,刷新觀眾(zhong) 對這一經典劇目的視覺想象。
《隻此青綠》表現了匠人們(men) 將自己的辛勤勞作融於(yu) 丹青長卷這個(ge) 主題視角,對我啟發很大。在探索獨特的舞台視覺語言的過程中,創作者的工匠精神是必需品質。
《隻此青綠》的舞美精密複雜、製作周期短,需要嚴(yan) 密測算、科學規劃,才能將舞台裝置在限期內(nei) 裝台完畢。去年,我們(men) 在國家大劇院台湖劇場裝台,雖然空中地麵裝置的順利運行給主創團隊帶來莫大信心,但接踵而來的問題是程序編排過於(yu) 複雜,造成數控係統極不穩定,“畫卷”最初選擇接近絲(si) 絹的雙層半透明材質,複雜的動作設計給燈光投射帶來很大困難,材質過輕、過重都影響運行的精準和穩定……種種問題,從(cong) 創新嚐試的勇氣,到實踐探索的執著,主創團隊相互支持、堅守創作品質。在團隊不懈努力下,這些技術難題最終都得到了有效解決(jue) 。
創作者匠心創造的驚豔瞬間,賦予了舞台裝置鮮活的生命力。導演、編劇、音樂(le) 、舞美、多媒體(ti) 、服裝等各個(ge) 部門對舞台藝術呈現付出了巨大心血,台前幕後無數參與(yu) 者的付出,是工匠精神的最好體(ti) 現。隻此敬畏,才對得起觀眾(zhong) ;隻此匠心,才是對自己職業(ye) 的最大尊重。
(作者:高廣健,為(wei) 國家大劇院舞美總監、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