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疫情中,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

發布時間:2022-04-14 16:0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上海4月13日電 光明日報前方報道組 記者張蕾、靳昊、章正

  這是一張張無法看清容顏的臉,在防護服和護目鏡的包裹下,全副武裝的他們(men) 每天奔忙在我們(men) 身邊。在這場嚴(yan) 峻的考驗中,他們(men) 不辭辛勞,承受著巨大的風險和壓力衝(chong) 在第一線,為(wei) 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盡到普通人的最大努力。他們(men) 擁有一個(ge) 共同的身份——誌願者。

   “有一個(ge) 高個(ge) 子經常跑這裏送菜”

  “我叫柴閃閃,閃閃發光的閃。”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代表通道”上,這句開場白讓很多人記住了一個(ge) 名字——柴閃閃。

  柴閃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郵政上海市郵區中心郵件接發員。隨著浦西地區因疫情進入封控狀態,柴閃閃所在的站點業(ye) 務量減少了很多。在單位的支持下,他回到自己所屬的寶山區西街社區,成為(wei) 一名誌願者。輔助抗原檢測、調解糾紛、配送菜品,有時還要挨家挨戶發放核酸檢測試劑盒……進進出出,跑上跑下,他經常是早晨6點到崗,忙完一天回到家已經是晚上11點多。“愛人在家照顧好兩(liang) 個(ge) 孩子,我就沒有後顧之憂了。”他說。

  西街社區是一個(ge) 老舊小區,獨居老人多。在幫一位老人申請健康雲(yun) 登記碼時,老人出於(yu) 保護個(ge) 人信息的顧慮,怎麽(me) 也不願意透露自己的身份證號碼。怎麽(me) 辦?柴閃閃靈機一動,用手機打開智慧黨(dang) 建平台“先鋒上海”小程序,點出向社區報到的照片和信息給老人看。“阿婆,我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很快,老人放心地將身份證拿給了他。

  目前,西街社區十幾名誌願者裏,有黨(dang) 員也有普通居民。“現在社區封控,單靠居委會(hui) 幾個(ge) 人的力量肯定不夠,這時候就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同舟共濟——說白了,我們(men) 是在守護自己的家園。”柴閃閃語氣堅定地說。

  前幾天上海的天氣比較熱,穿著防護服幹活,沒多一會(hui) 兒(er) 就汗流浹背。不過,柴閃閃覺得受累流汗都值得。“雖然大家看不出我是誰,但他們(men) 知道,‘有一個(ge) 高個(ge) 子經常跑這裏送菜’。”柴閃閃告訴記者。

  這裏的方艙有個(ge) “寶藏患者”

  記者視頻連線曉愚時,他剛剛同室友維修完方艙內(nei) 的通信網絡,正在低頭扒拉著午餐盒飯。

  曉愚是普陀區連亮路方艙醫院的一名患者,也是一名誌願者。1986年出生的他,自小隨父母從(cong) 山東(dong) 來到上海。憑著一股子肯鑽研且不怕吃苦的勁頭,曉愚從(cong) 維修工人做到了建築科技公司的負責人,對水管、暖氣和電器線路的維修可謂駕輕就熟。

  身為(wei) 患者,為(wei) 何又當起了誌願者?曉愚說這純屬偶然。“前些日子,隔壁房間漏水。按照疫情管控規定,外邊的維修人員進不了方艙,幾位黨(dang) 員誌願者就湊在一起商量解決(jue) 辦法。我見了,隨口提出兩(liang) 句建議,大家一聽還挺專(zhuan) 業(ye) ,就讓我來試試。”就這樣,修修這兒(er) 弄弄那兒(er) ,一個(ge) 星期後,曉愚成了方艙內(nei) 的一名誌願者。

  連亮路方艙原本是擁有200多張床位的養(yang) 老院,尚未正式啟用。由於(yu) 疫情發展迅猛,這裏被緊急改造成方艙醫院,目前接收了近800名輕症患者和無症狀感染者,水電、網絡等仍處於(yu) 磨合階段,容易出問題。如今,方艙內(nei) 哪裏有管道堵塞或電器失靈,哪裏就會(hui) 出現曉愚的身影。很快,他成為(wei) 這裏最受歡迎的“寶藏患者”。“老阿姨們(men) 見了我,都會(hui) 打招呼‘小胖子,辛苦了!’還一個(ge) 勁兒(er) 地往我手裏塞餅幹和糖果……”說到這兒(er) ,曉愚有些不好意思。

  能為(wei) 同在方艙內(nei) 的患者朋友們(men) 服務,為(wei) 上海市的疫情防控盡一點微薄之力,曉愚感到很滿足。“您知道我們(men) 方艙醫院的男生最缺什麽(me) 嗎?”麵對記者疑惑的目光,曉愚得意地笑了,“剃須刀啊——我這滿臉胡子可不是有意留的。希望上海的疫情早日結束,我們(men) 也就能早日出方艙回家刮胡子了!”

   “好的,馬上出發!”

  作為(wei) 愛心車隊中唯一的女司機,張佳負責守候在徐匯區中山醫院門口,隨時待命接送有需要的重症患者回家。

  “謝謝儂(nong) !”在把一位老年患者安全送到家門口後,老人的孩子向張佳深深地鞠了一躬。

  “不用的!不用的!”張佳忙不迭地回禮。“那一刻,我心裏一熱,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價(jia) 值!”她說。

  送完一趟回來,還沒來得及喝口水,張佳又接到一個(ge) “派單”:“從(cong) 中山醫院把病人送到朱家角吧?”“好的,馬上出發!”她告訴記者,這趟行程要花上兩(liang) 個(ge) 小時、來回上百公裏。

  作為(wei) 一名網約車司機,張佳對上海的道路非常熟悉。現在,她每天早晨7點起床,8點半以前要趕到中山醫院門口進行核酸檢測,再穿上防護服戴好口罩,等待接單。

  免費送重症患者回家,這是徐匯警方攜手出行平台滴滴推出的一項愛心公益服務。從(cong) 4月10日開始,張佳粗略計算了一下,自己平均每天要跑上個(ge) 10單左右、200多公裏。“與(yu) 平時不太一樣,送重症患者回家時,我會(hui) 非常注意,盡量控製車速,讓患者感到舒服些。”

  “起初,愛人並不同意我出來做誌願者,覺得風險有些大。後來我倆(lia) 坐下討論,覺得在這個(ge) 時候,作為(wei) 上海市民應該挺身而出,也算是給女兒(er) 做個(ge) 榜樣吧!”每天下班,張佳都會(hui) 仔細地給自己和車輛進行消殺。回家進入社區前,身為(wei) 小區誌願者的丈夫還會(hui) 再次幫她消殺:“這樣既是保護我個(ge) 人的安全,也是保護小區其他居民的安全。”

  短評

  致敬誌願者

  “疫情之下,活出了不一樣的自己。”恐怕柴閃閃、曉愚和張佳這3位誌願者自己也沒有想到。疫情改變了很多,其中有他們(men) 的生活狀態,更有他們(men) 的生活態度。

  每一個(ge) 英雄都來自凡人,每一個(ge) 凡人都可能成為(wei) 英雄。麵臨(lin) 困境,我們(men) 需要人性閃耀出更璀璨的光芒,因為(wei) 哪怕隻是瞬間的光芒,也足以把心焐熱、把路照亮。

  向那些活躍在抗疫一線的誌願者致敬!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