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自製食品銷售,要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作者:朱昌俊
近年來,自製食品藥品在網絡上盛行,從(cong) 鹹菜、臘肉、腐乳到果酒、餅幹和糕點,再到減肥酵素、壓片糖果、中藥茶飲,這些產(chan) 品被商家打上“純天然”“無添加”“手工製作”等標簽,深受不少消費者青睞。但與(yu) 此同時,商家無生產(chan) 經營資質、無相關(guan) 標簽等問題也被頻頻曝光。
從(cong) 零食到農(nong) 副產(chan) 品,再到保健品,這些年確實有越來越多的自製食品出圈,它們(men) 往往打著“用心手作”“原料上乘”“獨家配方”“私人訂製”等標簽來吸引消費者。其一方麵契合了現代消費者對於(yu) “個(ge) 性化”消費的追求,像“無添加”概念就備受追捧;另一方麵,也有相當一部分貨真價(jia) 實的自製產(chan) 品通過網絡平台擴大了營銷渠道,讓更多消費者可以方便購買(mai) 。如一些個(ge) 體(ti) 工商戶自製的臘肉、香腸等。但是,從(cong) 媒體(ti) 的調查來看,這些林林總總的自製產(chan) 品,也確實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比如,報道中就介紹,某購物平台上的一款正熱銷的瘦身食品——酵素梅,經營許可地、發貨地和生產(chan) 地竟分別顯示在全國的三個(ge) 地方;一消費者在某電商平台花374元購買(mai) 了一款手工自製牛肉幹,收貨後卻發現肉已變質,其包裝標簽上的生產(chan) 許可證編號查無此號,連店鋪名稱都是商家虛構的。說到底,這些質量存疑、來曆不明的“自製產(chan) 品”,都有借“自製”概念來回避監管要求的嫌疑,如果任其蔓延,既有違市場公平,也很可能給消費者權益造成傷(shang) 害。
事實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製食品並不意味著可以隨便銷售。比如,如果在網上售賣的是經過加工的農(nong) 產(chan) 品、自製食品,如自製水果罐頭、蛋糕等,入網食品經營者必須要有《食品生產(chan) 許可證》《食品流通許可證》《食品經營許可證》等一係列生產(chan) 、經營食品的資質許可。對此,各網絡平台應該依規加強相應的把關(guan) ,防止不合規的自製食品通過網絡平台肆意流入市場。同時,相關(guan) 部門也應該依據現實情況,繼續完善自製食品的分類監管措施,更加明確各類自製食品的入市標準,給監管部門、市場主體(ti) 、平台等樹立更清晰的預期,也避免被鑽空子。
還不容忽視的一點是,麵對五花八門,打著各類標簽的自製食品、藥品,消費者也應該提高警惕。比如,不能過度迷信“純天然”“獨家配方”等概念,防止被割“韭菜”。此外,無論是什麽(me) 概念的商品,都應該注意辨別其生產(chan) 信息,對於(yu) “來曆不明”的產(chan) 品,就應該多留個(ge) 心眼,謹慎購買(mai) 。
但要提醒的是,鑒於(yu) 現實中自製食品和藥品種類的多樣性、來源的複雜性,對其監管也應該追求精準性、針對性,切忌“一刀切”。比如,不少在網上銷售的農(nong) 副產(chan) 品就屬於(yu) 自產(chan) 自銷,這個(ge) 時候如果完全按照一般的食品監管標準來設立過高的入市門檻,就意味著很可能堵住一些農(nong) 戶和個(ge) 體(ti) 工商戶的出路,其對應的是增收和就業(ye) 問題。因此,在規範自製食品銷售,嚴(yan) 控食品安全風險的同時,又要避免影響一些合法的、安全的自製食品的銷路,這考驗的是監管的智慧。總之,不能一強調規範自製食品銷售,否則就變成了對整個(ge) 行業(ye) 的打擊。防止出現“一管就死,一放就亂(luan) ”,很有必要。(朱昌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