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劃好“路線圖”
4月15日,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實施方案》,為(wei) 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劃好“路線圖”。
到2025年,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體(ti) 係更加完善,“鄉(xiang) 村文化記憶工程”全麵鋪開。到2035年,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得到全麵有效保護,傳(chuan) 承活力明顯增強,在打造中國文化傳(chuan) 承弘揚展示示範區、建設國際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和國家級文旅融合示範區中的作用彰顯。
完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檔案,重點開展黃河流域(山西段)、長城沿線(山西段)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調查。
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社區”,到2025年,全省新推出20個(ge) 以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綜合展示場所和30個(ge) 以上專(zhuan) 項展示場所,到2035年實現數量翻番。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重點實驗室建設,成立山西大學、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研究院。
闡釋挖掘民間文學的時代價(jia) 值、社會(hui) 功用。加大瀕危劇種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政府購買(mai) 力度,推動傳(chuan) 統體(ti) 育、遊藝與(yu) 雜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納入全民健身。繼續實施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計劃,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yu) 高質量發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太忻一體(ti) 化經濟區”等國家、省重大文化工程。
發展民俗體(ti) 驗、民間藝術特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主題類鄉(xiang) 村旅遊新業(ye) 態,打造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技藝體(ti) 驗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美食品鑒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演藝觀賞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民俗參與(yu) 遊等主題線路。加強革命老區、脫貧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陳辛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