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當前中國經濟十問

發布時間:2022-04-19 11:1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4月18日,中國經濟首季報出爐。一季度,經濟運行延續恢複態勢,主要指標增速基本穩定,發展質量效益有所提高,開局總體(ti) 平穩。但世界局勢複雜演變,國內(nei) 疫情近期多發,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經濟形勢怎麽(me) 看、就業(ye) 壓力如何解、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如何穩、小微企業(ye) 困難如何破……新華社記者梳理當前中國經濟十大關(guan) 切問題,采訪權威部門和權威人士進行解答。

  (一)困難挑戰增多,如何看待當前經濟走勢?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穩步複蘇,前兩(liang) 個(ge) 月出現積極變化,但進入3月,受烏(wu) 克蘭(lan) 局勢變化和國內(nei) 疫情影響,回升勢頭承壓。

  當前經濟形勢怎麽(me) 看?如何確保實現5.5%左右的全年增速目標?

  總體(ti) 看,首季中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平穩開局。當前成績,實屬不易。

  支撐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總體(ti) 平穩。一季度,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超過27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4.8%,高於(yu) 去年四季度4%的增速;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6.5%,高於(yu) 2021年兩(liang) 年平均增速;財政收入平穩增長,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外資外貿繼續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國際收支總體(ti) 穩定,外匯儲(chu) 備保持在3.2萬(wan) 億(yi) 美元左右。

  轉型升級持續推進,多項指標彰顯“進”的態勢。

  一季度,高技術製造業(ye) 、裝備製造業(ye) 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4.2%和8.1%,明顯快於(yu) 全部規模以上工業(ye) ;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量同比均增長1.4倍;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8.8%;單位GDP能耗繼續下降,改革開放持續深化。

  當前經濟運行麵臨(lin) 較大下行壓力,困難挑戰明顯增多。

  經濟發展麵臨(lin) 的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沒有改變。國內(nei) 疫情多點散發,一些城市按下“慢行鍵”,封控管理區域部分停工停產(chan)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遭遇堵點;部分行業(ye) 企業(ye) 困難加大,小微企業(ye) 麵臨(lin) 運營困難;旅遊住宿、交通出行、餐飲娛樂(le) 等接觸性聚集性消費活動受到製約;重點群體(ti) 就業(ye) 難度增加,部分行業(ye) 就業(ye) 人數減少……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召開以來,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從(cong) 中央到地方,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結構政策、科技政策、改革開放政策、區域政策、社會(hui) 政策加快落地,尤其近期進一步發力,與(yu) 疫情競速,和困難賽跑,在助力經濟爬坡過坎中不斷釋放“穩”的力量。

  當前我國發展仍具有諸多戰略性的有利條件,經濟體(ti) 量大、回旋餘(yu) 地廣,又有超大規模市場,長期向好的基本麵不會(hui) 改變,具有強大的韌性和活力。我們(men) 既正視困難又堅定信心,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hui) 發展目標任務。

  (二)統籌防疫與(yu) 發展,如何算好大賬?

  3月以來,本土疫情波及30個(ge) 省份,既有上海、深圳等萬(wan) 億(yi) 級GDP強市,也有吉林等農(nong) 業(ye) 大省,輻射區域廣鏈條長,經濟下行壓力階段性放大。

  一些境外媒體(ti) 和機構頻頻質疑中國嚴(yan) 格防疫“代價(jia) 高昂且不可持續”,社會(hui) 上也有“躺平”“與(yu) 病毒共存”等論調。

  疫情防控是“國之大者”。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算的是大賬、生命賬。防控工作始終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放在第一位,這是判斷防疫成效的首要標準。

  奧密克戎不是“大號流感”,傳(chuan) 播速度快、感染人數多,脆弱群體(ti) 風險大。我國14億(yi) 多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達2.67億(yi) 。如不及時從(cong) 嚴(yan) 防控,勢必令易感人群感染風險加大,一旦形成規模性反彈,將造成人民生命、財產(chan) 更嚴(yan) 重損失,極易喪(sang) 失前期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反觀,今年初,許多國家和地區陸續放鬆防疫政策,但結果是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激增。目前全球累計確診病例已超5億(yi) ,死亡病例逾619萬(wan) 。英國疫情3月以來感染水平已升至曆史最高。有英國媒體(ti) 人指出,與(yu) 新冠共存政策“無異於(yu) 一場豪賭”。

  再來算經濟賬——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是為(wei) 中國發展贏得主動。

  2020年,正因為(wei) 中國在世界上“率先控製疫情”“率先複工複產(chan) ”,才最終在主要經濟體(ti) 中“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2021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8.1%,兩(liang) 年平均增長5.1%,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位置。

  奧密克戎變異株傳(chuan) 播速度快,實現動態清零難度進一步升級。封控措施不可避免帶來短期經濟衝(chong) 擊,但中國抗疫實踐進一步印證:一時的“管”正是為(wei) 了更好的“放”。

  當前,從(cong) 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價(jia) 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影響。

  一方麵,不誤農(nong) 時保春耕。中央財政下達資金200億(yi) 元對實際種糧農(nong) 民發放一次性補貼,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署投放100萬(wan) 噸國家鉀肥儲(chu) 備……農(nong) 情調度顯示,目前春播糧食已完成意向麵積的19.4%,進度同比快1.2個(ge) 百分點。

  另一方麵,爭(zheng) 分奪秒抓複工複產(chan) 。深圳,從(cong) 按下“慢行鍵”到社會(hui) 生產(chan) 生活秩序開始有序恢複,用時不到10天;山東(dong) ,3月29日宣布自2月底以來的這波疫情實現社會(hui) 麵動態清零,複工複產(chan) 進入“快車道”;吉林,4月14日宣布實現社會(hui) 麵清零,社會(hui) 生產(chan) 生活秩序逐步恢複;上海,本輪疫情傳(chuan) 播指數已由2.27下降到1.23,4月16日發布工業(ye) 企業(ye) 複工複產(chan) 疫情防控指引……

  一方麵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另一方麵堅持科學精準防控,防止層層加碼“一刀切”,二者統籌兼顧,才能確保堅決(jue) 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

  (三)應對空前壓力,就業(ye) 能否穩得住?

  經濟下行壓力,首當其衝(chong) 影響就業(ye) 。

  最新統計顯示,受多重因素影響,今年就業(ye) 前兩(liang) 個(ge) 月溫和開局後,3月波動明顯。一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ye) 率平均為(wei) 5.5%,其中3月為(wei) 5.8%。

  招聘機構數據顯示,本是傳(chuan) 統旺季的3、4月,就業(ye) 市場走勢低迷。在今年國內(nei) 外環境複雜性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就業(ye) 能否穩得住?

  從(cong) 就業(ye) 需求看,總量壓力在加大。今年需要在城鎮就業(ye) 的新成長勞動力近1600萬(wan) 人,其中高校畢業(ye) 生1076萬(wan) 人,二者均為(wei) 近年新高。

  從(cong) 崗位供給看,不少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麵臨(lin) 的困難明顯增加、招工放緩,甚至減員、裁員。原本吸納就業(ye) 較多的房地產(chan) 、教育培訓、互聯網及接觸性服務行業(ye) ,招聘需求明顯下滑。

  從(cong) 供需匹配看,“就業(ye) 難”“招工難”並存的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青年緩就業(ye) 、慢就業(ye) 現象增長,高校畢業(ye) 生、農(nong) 民工等重點群體(ti) 就業(ye) 問題突出。3月,16至24歲城鎮青年調查失業(ye) 率16%,為(wei) 近幾年同期最高值。

  穩就業(ye) ,成為(wei) 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至今,一個(ge) 鮮明特征是就業(ye) 優(you) 先導向進一步強化。穩就業(ye) 被置於(yu) 宏觀政策層麵,並充分體(ti) 現在各項政策中。今年中央財政就業(ye) 補助資金安排617.58億(yi) 元,比去年增加51.68億(yi) 元。

  抓基本——對餐飲、零售、旅遊、民航、公路水路鐵路運輸等特困行業(ye) ,實施緩繳養(yang) 老、失業(ye) 、工傷(shang) 保險費政策;顯著提高中小微企業(ye) 失業(ye) 保險穩崗返還比例,最高可提至90%;允許地方再拿出4%的失業(ye) 保險基金結餘(yu) 用於(yu) 技能培訓,並向困難中小微企業(ye) 發放一次性留工培訓補助……千方百計穩企業(ye) 、穩崗位。

  保重點——研究出台促進高校畢業(ye) 生等青年就業(ye) 創業(ye) 政策舉(ju) 措,開展公共就業(ye) 服務進校園、百萬(wan) 見習(xi) 崗位募集、全國高校書(shu) 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ye) 等專(zhuan) 項行動;組織實施“春風行動”為(wei) 農(nong) 民工、脫貧人口提供就業(ye) 服務……多管齊下保障重點群體(ti) 就業(ye) 。

  拓空間——加力促進創業(ye) 帶動就業(ye) ;完善靈活就業(ye) 政策,在北京、海南等七省份及七家互聯網平台企業(ye) 開展新就業(ye) 形態就業(ye) 人員職業(ye) 傷(shang) 害保障試點,補齊權益保障短板,更好發揮靈活就業(ye) “蓄水池”作用。

  在落實落細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的同時,還應做好穩定和擴大就業(ye) 的政策儲(chu) 備,全力以赴穩住就業(ye) 基本盤。

  (四)釋放內(nei) 需潛力,投資消費“雙引擎”如何提振?

  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投資、消費構成內(nei) 需,是經濟增長“主引擎”。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是當前宏觀政策發力重點。

  總體(ti) 看,投資增速較快回升,規模繼續擴大。一季度,固定資產(chan) 投資超10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9.3%,好於(yu) 去年全年的4.9%。

  從(cong) 結構看,基礎設施投資、製造業(ye) 投資和房地產(chan) 開發投資三大領域表現“冷暖分化”。

  一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8.5%,增速比前兩(liang) 個(ge) 月加快,比去年全年加快8.1個(ge) 百分點。預計鐵公水航完成固定資產(chan) 投資約6360億(yi) 元,川藏鐵路穩步推進,年初以來下達鐵路、民航、公路等領域中央預算內(nei) 資金計劃467.5億(yi) 元……基建投資的穩經濟“壓艙石”作用凸顯。

  一季度,製造業(ye) 投資增長較快,同比增長15.6%,比去年全年加快2.1個(ge) 百分點;但房地產(chan) 開發投資同比增長0.7%,增速回落。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企業(ye) 效益水平下降以及疫情等因素,或將對擴大有效投資帶來影響。

  消費,對穩定經濟大盤具有基礎作用。

  一季度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3%,居民消費基本穩定。網上零售較為(wei) 活躍、新國潮消費快速增長、“一老一小”消費需求增大以及冰雪經濟熱潮等,顯示出居民消費提質升級蘊藏的巨大潛力。

  疫情之下,消費恢複也麵臨(lin) 較大製約因素。

  相比前兩(liang) 月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7%,3月份指標為(wei) 負增長。其中,旅遊住宿、餐飲娛樂(le) 、交通出行等接觸性聚集性消費受到明顯衝(chong) 擊——3月服務業(ye) 商務活動指數較上月下降3.8個(ge) 百分點至46.7%,清明假期國內(nei) 旅遊收入不足2019年同期四成……

  內(nei) 需拉動經濟的後勁,既取決(jue) 於(yu) 擴大有效投資的力度,也取決(jue) 於(yu) 促進消費恢複的程度。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正加快發力——截至3月末,今年3.65萬(wan) 億(yi) 元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券額度中用於(yu) 項目建設部分已全部下達;“十四五”規劃的102項重大工程正抓緊推進,各地已儲(chu) 備7.1萬(wan) 個(ge) 專(zhuan) 項債(zhai) 項目,全年水利工程和項目可完成投資約8000億(yi) 元……

  促進消費恢複的舉(ju) 措接連出台——已出台的餐飲、零售、旅遊、民航、公路水路鐵路運輸等特困行業(ye) 紓困政策正在落實到位;做好基本消費品保供穩價(jia) ,保障物流暢通;擴大重點領域消費,促進醫療健康、養(yang) 老、托育等服務消費,支持社會(hui) 力量補服務供給短板……

  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nei) 需為(wei) 主導、內(nei) 部可循環。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cong) 更深層次,為(wei) 擴大內(nei) 需注入強大動力。

  作為(wei)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ti) ,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巨大內(nei) 需潛力更意味著,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必將堅定不移,內(nei) 需拉動經濟的“引擎”需要更加強勁。

  (五)多重壓力下,外貿外資能否延續高增長?

  外貿、外資,中國經濟去年表現亮眼的兩(liang) 個(ge) 指標,今年一季度仍有不錯表現,雙雙以兩(liang) 位數增長實現“開局穩”。

  一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9.42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0.7%;實際使用外資3798.7億(yi) 元,同比增長25.6%。麵對國內(nei) 外疫情反複、國際局勢新變數增多,兩(liang) 個(ge) 指標在去年高基數上繼續穩增長,實屬不易。

  外貿穩住增長,原因何在?

  貿易“朋友圈”更加多元——一季度,東(dong) 盟超歐盟重新成為(wei) 我國第一大貿易夥(huo) 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RCEP)貿易夥(huo) 伴進出口持續增長。“西方不亮東(dong) 方亮”。更多新市場,也意味著更大增長空間。

  更多經營主體(ti) 有力支撐——一季度,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ye) 數量43.2萬(wan) 家,同比增長5.7%。其中民營企業(ye) 進出口4.52萬(wan) 億(yi) 元,增長14.1%,占比達到48%,同比提升1.4個(ge) 百分點。壓力下,外貿主體(ti) 的增長,正是韌性與(yu) 活力的最好證明。

  當然,與(yu) 去年同期分別接近30%、40%的高增長相比,今年一季度外貿、外資增速各有所下降。

  這主要受到了去年高基數、國內(nei) 外疫情反複、俄烏(wu) 衝(chong) 突複雜演變等因素影響。不少一季度訂單還不錯的外貿企業(ye) ,坦言二、三季度壓力會(hui) 加大。疫情對生產(chan) 、運輸的衝(chong) 擊,加上高昂海運費對利潤侵蝕,影響會(hui) 進一步顯現。

  為(wei) 穩定外貿,一係列政策舉(ju) 措及時發力——減稅降費、暢通物流、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加強出口信用保險支持、發展外貿新業(ye) 態等舉(ju) 措加快落地,給企業(ye) 送來“及時雨”,為(wei) 穩外貿保駕護航。

  考慮到高基數原因以及當前一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外貿延續去年高增長有一定難度,但外貿“開局穩”恰恰印證了我國外貿有穩增長的堅實基礎和巨大潛力。我國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完備,企業(ye) 自身也在努力,加上助企紓困、穩外貿政策落地,各方共同努力,外貿實現保穩提質的目標未來可期。

  穩外資,同樣有基礎和信心——

  中國美國商會(hui) 近期報告顯示,疫情等因素影響下,仍有超六成受訪企業(ye) 計劃今年加大在華投資,超八成在華美企不考慮移出中國。近來,多家知名跨國公司圍繞低碳業(ye) 務加大在華投資和布局。

  一季度,中國吸引外資在“穩”的基礎上繼續“進”,高技術產(chan) 業(ye) 引資同比增長超50%,其中高技術服務業(ye) 更是接近60%的增長。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迸發的新機遇,正是外商投資的掘金點。

  麵對各種不確定性,諸多政策舉(ju) 措也在積極發力:進一步強化外資服務保障,協調解決(jue) 外資企業(ye) 複工複產(chan) ;深入實施外資準入負麵清單,推動重大項目加快落地……

  經濟下行壓力下,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開放,落實好外資企業(ye) 國民待遇,更便利的營商環境,讓更多外資企業(ye) 在中國留得住、紮下根。

  (六)全球通脹壓力上升,國內(nei) 物價(jia) 是否會(hui) 大幅上漲?

  全球主要經濟體(ti) 普遍通脹背景下,我國物價(jia) 總體(ti) 運行在合理區間。

  一季度,我國CPI同比上漲1.1%,其中3月上漲1.5%,漲幅較前兩(liang) 個(ge) 月擴大,但仍屬於(yu) 溫和範疇,也低於(yu) 國內(nei) 3%的預期目標。3月份全國工業(ye) 生產(chan) 者出廠價(jia) 格指數(PPI)同比上漲8.3%,漲幅連續5個(ge) 月回落。

  CPI與(yu) PPI“剪刀差”進一步收窄。2021年全年CPI與(yu) PPI“剪刀差”為(wei) 7.2,今年3月份為(wei) 6.8,表明保供穩價(jia) 效果持續顯現。

  3月份PPI漲幅雖然回落,但仍處較高水平。這與(yu) 國際輸入性影響密切相關(guan) ,受地緣政治衝(chong) 突等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jia) 格持續上漲,帶動國內(nei) 石油、有色金屬等價(jia) 格上漲,中下遊行業(ye) 企業(ye) 麵臨(lin) 較高成本壓力。

  對此,國家有關(guan) 部門及時采取供需雙向調節、期現貨市場聯動監管等措施,平抑大宗商品市場價(jia) 格異常波動、穩定市場預期,促使PPI漲幅連月回落。

  當前,我國工農(nong) 業(ye) 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充裕,有效應對市場價(jia) 格異常波動的能力顯著增強,保持全年物價(jia) 平穩運行仍具有較好支撐。

  CPI指標關(guan) 係百姓“菜籃子”“米袋子”等的價(jia) 格。

  近期,蔬菜、汽油、柴油等與(yu) 日常生活相關(guan) 度較高的部分民生商品價(jia) 格漲幅較大,上漲麵較廣,導致居民對物價(jia) 上漲的感受較為(wei) 強烈,數據和百姓感受存在“溫差”。

  這主要是因為(wei) 我國CPI“籃子”商品中,豬肉價(jia) 格占比較大。今年以來,豬肉價(jia) 格持續大幅下行,3月同比下降41.4%,拉低了CPI漲幅。

  今年以來,國內(nei) 部分民生商品價(jia) 格有所上漲,主要是受國際形勢變化和疫情等因素影響,並非我國市場供給基本麵發生變化。

  由於(yu) 大宗商品價(jia) 格持續高位運行,PPI向CPI傳(chuan) 導的趨勢或將延續,一般日用品價(jia) 格將小幅上漲。此外,隨著豬肉市場由供求基本平衡向緊平衡過渡,預計到二季度或三季度,豬肉價(jia) 格或將進入上行通道,拉動CPI溫和上漲。

  綜合來看,全年物價(jia) 漲幅或將比去年有所擴大。針對物價(jia) 短期上漲壓力,要進一步完善價(jia) 格調控機製。尤其是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應加強價(jia) 格監測預警,適當降低價(jia) 格補貼啟動條件,避免價(jia) 格大起大落影響基本民生。

  (七)暢通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循環,如何打通堵點卡點?

  工業(ye) 品物流占社會(hui) 物流總額90%左右,生產(chan) 供應鏈全流程的90%以上處於(yu) 物流環節。疫情導致部分原材料和產(chan) 成品運輸受阻,影響向生產(chan) 端延伸。

  同時,一些工廠因疫情停工停產(chan) ,原材料價(jia) 格高位攀升,企業(ye) 成本走高……多重因素疊加,引發人們(men) 對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擔憂。

  當前國內(nei) 供應鏈部分受阻,影響產(chan) 業(ye) 鏈穩定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一方麵,物流效率有所降低。俄烏(wu) 衝(chong) 突擾亂(luan) 國際物流秩序,中歐班列、國際航空運輸等受到影響;疫情導致部分地區跨區域、疏港運輸不暢。另一方麵,供給麵臨(lin) 一些製約。如上海擁有汽車製造、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重點產(chan) 業(ye) 集群,也是不少加工製造企業(ye) 的來料倉(cang) 儲(chu) 、產(chan) 品總裝基地。疫情不可避免對相關(guan) 行業(ye) 造成影響。

  雖然挑戰增多,但更多是因疫情帶來的短期衝(chong) 擊,產(chan) 業(ye) 鏈總體(ti) 運行仍然平穩,及時控製住疫情,細化實化各項保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暢通舉(ju) 措,就會(hui) 為(wei) 正常運行增添穩定性和安全性。

  我國擁有獨立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齊備配套優(you) 勢明顯。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6.5%,3月41個(ge) 工業(ye) 大類行業(ye) 中有37個(ge) 行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工業(ye) 經濟自身韌性為(wei)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提供堅強支撐。

  當前,關(guan) 鍵要聚焦堵點卡點及時疏通,避免短期困難演變成長期趨勢,把“鏈”上的企業(ye) 保護好,不被眼下問題拖垮。

  保物流是當務之急。全國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電視電話會(hui) 議部署十項重要舉(ju) 措,要求努力實現“民生要托底、貨運要暢通、產(chan) 業(ye) 要循環”。公布全國統一式樣重點物資運輸車輛通行證、切實保障重點物資和郵政快遞通行、優(you) 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嚴(yan) 格落實防疫政策的同時,一係列部署加快打通製約國內(nei) 大循環的堵點。

  穩生產(chan) 是關(guan) 鍵之舉(ju) 。全國多地穩定重點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企業(ye) 白名單製度正加快建立;工信部前方工作組趕赴上海摸排企業(ye) 情況,集中資源優(you) 先保障666家重點企業(ye) 複工複產(chan) 。

  聚焦當下,做好原材料保供穩價(jia) ,落實落細減稅降費、金融信貸等惠企政策,緩解企業(ye) 運行壓力;著眼長遠,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加快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發展“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打好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和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攻堅戰,中國需要在補鏈強鏈上不斷發力。

  (八)穩住市場主體(ti) ,如何更有力幫助中小微企業(ye) 紓困?

  本應是紡織旺季的3、4月份,不少紡織廠老板卻心裏發慌。受疫情影響,部分服裝貿易批發市場暫時停業(ye) ,紡織廠紛紛減產(chan) 。

  一季度,中小企業(ye) 發展指數下滑,工業(ye) 、建築業(ye) 、交通運輸郵政倉(cang) 儲(chu) 業(ye) 、批發零售業(ye) 、住宿餐飲業(ye) 等指數均在景氣臨(lin) 界值100以下。

  當前,很多中小微企業(ye) 麵臨(lin) 訂單和營業(ye) 收入減少、拖欠賬款增多、原材料價(jia) 格高漲、人工和運輸成本攀升等挑戰,“增產(chan) 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矛盾突出,企業(ye) 間分化持續擴大。

  為(wei) 中小微企業(ye) 紓困是當務之急。

  一方麵要在運營成本上做“減法”,減稅降費是首選。今年退稅減稅規模約2.5萬(wan) 億(yi) 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wan) 億(yi) 元。為(wei) 使資金直達企業(ye) ,中央財政已下達首批用於(yu) 小微企業(ye) 留抵退稅專(zhuan) 項轉移支付4000億(yi) 元。4月起,大規模留抵退稅政策正式實施,11天內(nei) 就有1557億(yi) 元退稅資金落到20.3萬(wan) 戶納稅人賬上。

  另一方麵需在現金流上做“加法”,信貸支持可謂“雪中送炭”。一季度,小微企業(ye) 貸款需求進一步釋放。3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yu) 額和授信戶數,分別同比增長24.6%和42.9%。

  4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全麵降準0.25個(ge) 百分點,並對沒有跨省經營的城商行和存款準備金率高於(yu) 5%的農(nong) 商行,再額外多降0.25個(ge) 百分點,以增強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ye) 和“三農(nong) ”的信貸投放能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人社部等部門陸續推出紓困舉(ju) 措。人民銀行新設科技創新和普惠養(yang) 老兩(liang) 項專(zhuan) 項再貸款,增加支農(nong) 支小再貸款,加大對物流通暢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的金融支持……

  同時,江蘇出台“40條”措施、廣東(dong) 出台“47條”措施、湖南出台“36條”措施……從(cong) 房租減免到發放補貼,各地因地製宜推出更具針對性的紓困舉(ju) 措;企業(ye) 也在想方設法積極“造血”自救。

  及時回應中小微企業(ye) 新困難新訴求,確保減負紓困“組合拳”盡快落地顯效,把真金白銀用在刀刃上,才能更好穩定中小微企業(ye) 預期,更大程度激發市場活力。

  (九)防範化解風險,如何引導房地產(chan) 市場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目前全國房地產(chan) 市場運行總體(ti) 平穩。3月,70個(ge) 大中城市中,各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jia) 格環比趨穩;一季度房地產(chan) 開發投資增長0.7%,比1至2月份回落3個(ge) 百分點。

  房地產(chan) 業(ye) 規模大、鏈條長、涉及麵廣,對國民經濟發揮著舉(ju) 足輕重的作用。2021年,我國房地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為(wei) 6.8%。

  在疫情多點散發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本輪房地產(chan) 市場調整麵臨(lin) 新情況新挑戰。從(cong) 供給端看,一季度全國房屋新開工麵積、土地購置麵積分別下降17.5%和41.8%,房地產(chan) 開發投資增長緩慢;從(cong) 需求端看,受資金緊張、個(ge) 別頭部房地產(chan) 企業(ye) 債(zhai) 務風險顯現等影響,市場預期轉弱,購房者延緩入市。

  今年以來市場分化更加明顯,長三角、珠三角區域一些熱點城市市場回升預期逐步增強,部分人口持續流出的城市市場仍在低位運行。

  應對新情況新挑戰,各地以支持首套剛性購房需求、合理改善性需求、租賃住房需求為(wei) 著力點因城施策。100多個(ge) 城市的銀行根據市場變化和自身經營情況,自主下調了房貸利率;部分城市對生育二孩、三孩家庭購買(mai) 首套住房的,提高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上限……

  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的租房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已達到40%以上。針對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ti) 租房需求,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應。有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基本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投資總額預估約8500億(yi) 元。

  引導房地產(chan) 市場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必須牢牢守住“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定位。

  需要指出的是,各地針對房地產(chan) 市場不同情況所作出的相應調整,並非房地產(chan) 調控政策的翻轉。要保持調控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精準性協調性,努力實現穩地價(jia) 、穩房價(jia) 、穩預期目標。

  當前,個(ge) 別頭部房地產(chan) 企業(ye) 債(zhai) 務違約風險仍然存在。對此,相關(guan) 部門和地方政府正依法依規開展風險處置化解工作,以“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為(wei) 首要目標,合力緩釋房地產(chan) 企業(ye) 風險。

  保持房地產(chan) 業(ye) 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關(guan) 乎人民群眾(zhong) 住有所居,關(guan) 乎宏觀經濟穩定發展,正是複雜形勢下中國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體(ti) 現。

  (十)多重挑戰下,糧食和能源如何保供穩價(jia) ?

  保障糧食和能源安全,對經濟社會(hui) 平穩健康發展至關(guan) 緊要。

  受去年罕見秋汛影響,冬小麥晚播麵積占到三分之一,目前一、二類苗比例已與(yu) 往年基本持平。部分地區封控管理下,農(nong) 資下擺、秸稈離田、農(nong) 機手返鄉(xiang) 不同程度受影響。

  農(nong) 資價(jia) 格上漲。4月第2周,尿素、磷酸二銨、氯化鉀批發價(jia) 每噸同比上漲35.5%、17.9%和82.4%,農(nong) 用柴油價(jia) 格大幅上漲。中國鉀肥消費量近三成進口自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受俄烏(wu) 衝(chong) 突影響,兩(liang) 國出口受阻。

  國際市場風險增大。去年我國進口的玉米、大麥近三成來自烏(wu) 克蘭(lan) 。俄烏(wu) 的小麥、玉米出口量占全球貿易量的29%、19%,俄烏(wu) 衝(chong) 突引發國際糧價(jia) 上漲,加大我國進口難度和成本。一季度我國進口大豆2028萬(wan) 噸,數量同比減少4.2%,金額卻增長20.9%,凸顯進口大豆價(jia) 格的上漲。大豆、玉米作為(wei) 飼料原料,直接關(guan) 聯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容易影響肉類價(jia) 格。

  當前我國穩住糧食的基本盤並沒有改變,國家正采取一係列措施確保把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強儲(chu) 備。糧食總產(chan) 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糧食庫存處於(yu) 曆史高位,特別是小麥和稻穀兩(liang) 大口糧品種占總庫存比例超70%,防範風險能力增強。

  保產(chan) 量。目前小麥苗情轉化好於(yu) 預期,糧食意向種植麵積穩中有增。各地抓緊春管春播,相關(guan) 部門采取措施保障鉀肥等供給。我國加大玉米、大豆保供力度,擴大東(dong) 北地區大豆種植麵積,推動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確保完成大豆油料擴種任務,並合理利用國際資源,加強儲(chu) 備調節,保持供需平衡。今年冬油菜麵積增加、長勢好於(yu) 上年。

  保產(chan) 能。我國今年將建成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穩定保障1萬(wan) 億(yi) 斤以上糧食產(chan) 能,加快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加大鹽堿地綜合利用力度,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chan) 能提升工程。

  受俄烏(wu) 衝(chong) 突等影響,國際能源價(jia) 格高漲,對外采購油氣麵臨(lin) 的風險上升。一季度天然氣進口金額同比增加68.7%,但實際進口量減少5.1%。

  多方正采取措施推動國內(nei) 石油、天然氣、煤炭增儲(chu) 上產(chan) 。一個(ge) 好的趨勢是,一季度國內(nei) 規模以上工業(ye) 原煤、原油、天然氣產(chan) 量同比分別增長10.3%、4.4%、6.6%,發電量同比增長3.1%。今年國家要完成原油產(chan) 量重回2億(yi) 噸、天然氣產(chan) 量持續穩步上產(chan) 的目標,並加快建設在沙漠、戈壁、荒漠規劃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

  立足國情,強化煤炭煤電的兜底保障作用。國家能源局近幾個(ge) 月已批複山西、陝西、寧夏等地多個(ge) 煤礦項目,優(you) 質煤炭產(chan) 能正依法合規加快釋放。近期全國煤炭產(chan) 量保持高位水平,2月中下旬以來,日產(chan) 量在1200萬(wan) 噸以上,同比增長超過10%。

  緩解煤電企業(ye) 經營壓力。全麵放開燃煤發電上網電價(jia) 後,今年進一步完善煤炭市場價(jia) 格形成機製,引導煤炭價(jia) 格在合理區間運行,促進煤電上下遊協同發展,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通過能源儲(chu) 運能力建設,能源供應鏈的彈性和韌性也將得到加強。

  確保糧食能源安全是重大戰略性根本性問題。牢牢守住安全底線,將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才能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更好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平穩開局之後更需奮力前行。針對下行壓力,相關(guan) 權威部門表示,一方麵要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盡快控製住本輪疫情;另一方麵要搶抓二季度窗口期,落實落細各項穩增長舉(ju) 措,確保經濟社會(hui) 平穩健康發展。

    (新華社北京4月18日電 記者韓潔、謝希瑤、魏玉坤、劉夏村、王優(you) 玲、吳雨、葉昊鳴、薑琳、張辛欣、於(yu) 佳欣、於(yu) 文靜、高敬、趙文君、王悅陽)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