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聞香識餅家——探訪澳門老字號之一

發布時間:2022-04-19 14:51: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澳門4月18日電(記者李寒芳、劉剛)位於(yu) 澳門老城內(nei) 街的夜呣街對於(yu) 外地遊客而言,是條“隱世”的小街。每日下午,人們(men) 很容易就順著炭火烘烤的香氣,找到“最香餅家”。

  創辦於(yu) 1957年的“最香餅家”以手工炭燒杏仁餅聞名,如今在夜呣街有兩(liang) 家店麵,一家每天現場製餅,另一家則是對外售餅的店麵。

  “之前是外公李繼煜做餅,外婆黎愛珍挑著扁擔,走街串巷去賣。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有了一些本金,就買(mai) 了夜呣街的店麵,傳(chuan) 承到我媽媽、舅舅這一輩。2020年,‘最香餅家’獲得澳門特色老店稱號,在政府資助下我們(men) 盤下現在這個(ge) 店鋪,之前的店鋪變成工廠。”在“最香餅家”店鋪內(nei) ,第三代傳(chuan) 承人譚思穎告訴記者。

  “最香餅家”的鎮店產(chan) 品包括:粒粒杏仁餅、鮮奶核桃餅、蛋黃肉心杏仁餅、蟲仔餅、蛋卷等。這些餅的特點是入口甘香鬆化、餅粉幼滑。

  下午1點左右,製餅店鋪大門開啟。綠豆粉、糖、水、花生醬按比例搓好,師傅們(men) 在如小山般的粉末原料中倒入植物油,混合成型。接下來,他們(men) 靈巧地在模具中撒入杏仁碎粒,再倒入粉末,壓實後輕輕一磕,一排印有“最香”字樣的杏仁餅便留在了竹簍上。另一邊,老師傅在做傳(chuan) 統蛋黃肉心杏仁餅,鹹蛋黃搓勻再薄切至透明,肉心切成薄片,包入餅內(nei) 。

  一摞摞竹簍在炭火上烘焙,餅慢慢從(cong) 乳白色變成微黃色,杏仁的香味也逐漸溢出。慢火烘烤半小時後,師傅將杏仁餅移開冷卻,隨後便可以包裝起來,送上隔壁的貨架。從(cong) 磨粉打餅、烤餅到包裝,所有環節均由人手包辦。

  杏仁餅是澳門手信的代名詞之一。在口岸、機場,遊客們(men) 幾乎人手一份。他們(men) 大包小包提著的各種澳門糕餅,有的來自大工廠製作,也有的來自“最香餅家”這樣的家庭式作坊。幾十年來,這種“手工製作,炭火烘焙”的香味,源源不斷吸引著遊客。

  從(cong) 廣州來的蘇氏姐妹慕名找到“最香餅家”。“我們(men) 看大眾(zhong) 點評上說這個(ge) 餅家傳(chuan) 統、純手工,找了很久,問了很多人才找到這裏。”蘇小姐說,“我們(men) 喜歡傳(chuan) 統、手工的做法,特意買(mai) 一點回去吃以及送親(qin) 友。”

  澳門市民黃先生是“最香餅家”的老主顧,他說:“我這次買(mai) 了原味的杏仁餅、雞仔餅送給內(nei) 地朋友,支持本地原創,這種老店已經不多了。”

  譚思穎說,生意最好的時候,買(mai) 餅也需要排長隊。現在因為(wei) 疫情影響,遊客不如以前那麽(me) 多。“因為(wei) 是手工製作,不像機器壓製的那麽(me) 硬,所以很多顧客覺得更酥脆可口。”

  作為(wei) 第三代傳(chuan) 人,譚思穎也在思考如何在堅持傳(chuan) 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最香餅家”推出了更適合年輕人的小包裝,也在考慮時機合適時向內(nei) 地電商拓展。不過,傳(chuan) 統味道和純手工製作依舊是這家老店不變的內(nei) 核。

  “‘最香餅家’最大的賣點就是傳(chuan) 統和手工。我們(men) 保持這份初心,不衝(chong) 數量,保證品質,保留澳門的特色。”譚思穎說。

  2020年,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將杏仁餅製作技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清單。文化局表示,杏仁餅作為(wei) 傳(chuan) 統唐餅的特色種類之一,是中華飲食文化在澳門傳(chuan) 承發展的重要體(ti) 現,其形象更成為(wei) 澳門的美食文化符號之一。

  曆經一甲子傳(chuan) 承、三代人的堅守,店內(nei) “最香餅食”匾額上四個(ge) 大字雖已褪色,但本土的原味依然傳(chuan) 承……

  “杏仁餅是澳門的非遺,好想保留下去,讓更多人認識澳門的文化名片。”譚思穎說,也希望疫情快點過去,更多的人能夠來到澳門,光顧“最香餅家”。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