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
作者:嶽中剛(南京郵電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公布,《意見》開篇提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nei) 在要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兩(liang) 個(ge) 大局”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發展格局,一方麵要破除國內(nei) 市場壁壘和打通關(guan) 鍵堵點,構建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的國內(nei) 大循環體(ti) 係;另一方麵要以超大規模的國內(nei) 市場為(wei) 基礎支撐,吸引和匯聚全球創新要素資源,構建高水平開放合作的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體(ti) 係。
從(cong) 多元分割到逐步整合: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演進
盡管我國是人口眾(zhong) 多、幅員遼闊的超大規模國家,但卻沒能完全形成超大規模的統一市場,以至於(yu) 無法推動我國經濟實現從(cong) “超大”到“超強”的轉變。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是我國經濟體(ti) 製轉軌過程中出現的特有現象。從(cong) 縱向治理來看,我國一直存在著部門管理和屬地管理兩(liang) 種機製,這種條塊管理結構往往導致“條條封鎖”和“塊塊壟斷”的市場分割,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zheng) 秩序的建設。從(cong) 區域競爭(zheng) 來看,無論是“為(wei) 增長而競爭(zheng) ”或是“為(wei) 稅收而競爭(zheng) ”的競爭(zheng) 性地方政府在資源配置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由於(yu) 缺乏治理地方保護行為(wei) 的製度設計,也造成了行政區域之間長期處於(yu) “以鄰為(wei) 壑”的市場分割狀態。這種市場分割割裂了部門間或區域間的經濟聯係,抬高了我國企業(ye) 的市場交易成本。
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貿易保護主義(yi) 和“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不確定性和市場風險加大。尤其是在疫情管控的背景下,各地方的保護主義(yi) 、地區封鎖更是較為(wei) 普遍,使得全國統一市場受到行政阻隔,不利於(yu) 國內(nei) 大循環高效運轉。麵對內(nei) 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我國必須利用好大國經濟的國內(nei) 市場優(you) 勢,通過不斷拓展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使規模效應、範圍效應、集聚效應和創新效應得以充分發揮,以暢通高效的國內(nei) 大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安全性和韌性。規模巨大的國內(nei) 市場是我國參與(yu) 國際循環的比較優(you) 勢,充分發揮強大國內(nei) 市場的虹吸效應,提升國內(nei) 供給體(ti) 係的創新力和關(guan) 聯性才能推動全球經濟穩步複蘇和增長。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選擇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是強大的國內(nei) 市場資源。市場的統一性是強大國內(nei) 市場得以形成的基本前提。強大的國內(nei) 市場資源優(you) 勢,在於(yu) 因其“大”而導致的規模經濟與(yu) 分工優(you) 勢。無論是從(cong) 供給側(ce) 看,還是從(cong) 需求側(ce) 看,我國都已經完全具備了形成強大國內(nei) 市場的主客觀條件和環境。在新發展階段,將國內(nei) 市場聚合為(wei) 統一大市場有利於(yu) 釋放大國發展的潛力和規模紅利,促進國內(nei) 分工水平的深化和構築自主可控的全產(chan) 業(ye) 鏈體(ti) 係,有效應對“斷鏈”和“卡脖子”的衝(chong) 擊。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動力是基於(yu) 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創新驅動。一個(ge) 國家的技術創新水平是由市場規模決(jue) 定的,即“需求規模引致創新”。過去受限於(yu) 區域壁壘和市場分割,我國企業(ye) 依托於(yu) 國際市場形成了出口代工模式,難以避免地被鎖定在全球價(jia) 值鏈的中低端環節,也帶來了“產(chan) 能過剩”與(yu) “產(chan) 品短缺”的結構失調問題,以及關(guan) 鍵原材料、核心零部件供應“卡脖子”問題。為(wei) 此,在新發展階段,我國應該重視多層次超大規模市場蘊含的巨大優(you) 勢,大力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基於(yu) 國內(nei) 市場需求為(wei) 導向的創新機製,激發社會(hui) 創新活力,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動力支持。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guan) 鍵是基於(yu) 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暢通循環。經過40多年的改革,我國商品市場的一體(ti) 化程度顯著提升,而要素市場則存在著諸多製約經濟循環的關(guan) 鍵堵點,亟須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製度規則。以勞動力市場為(wei) 例,戶籍製度、體(ti) 製身份、社會(hui) 保障等製度性障礙,阻礙了人才的跨地區和跨部門流動。為(wei) 此,在新發展階段,從(cong) 根本上破除行政壟斷資源配置的束縛,消除生產(chan) 要素跨區域流動和合理配置的瓶頸製約,進一步通過國內(nei) 外規則的互聯互通與(yu) 共享機製釋放要素紅利。
新發展階段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實踐路徑
以統一的市場製度規則推進統一大市場的係統協同。歐盟的實踐表明,市場競爭(zheng) 規則的統一是市場一體(ti) 化發展的關(guan) 鍵,有利於(yu) 為(wei) 市場主體(ti) 營造公平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具體(ti) 而言,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麵清單製度,健全負麵清單動態調整機製;確立競爭(zheng) 政策的基礎性地位,持續完善公平競爭(zheng) 製度,推動不同地區、不同規模、不同所有製企業(ye) 之間的公平競爭(zheng) ;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和最佳實踐優(you) 化市場環境,促進不同部門和地區標準、規則、政策協調統一,破除地方保護、行業(ye) 壟斷和市場分割,促進經濟循環和產(chan) 業(ye) 關(guan) 聯暢通。
以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推進統一大市場的高效暢通。基礎設施是全國統一大市場運行發展的重要根基。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為(wei) 目標,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ti) 係硬實力和軟實力建設,從(cong) 標準製定、供應鏈優(you) 化、業(ye) 態創新等方麵確保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流通體(ti) 係高效運轉;加快建設信息共享平台,不斷提升跨區域、跨部門數據和信息的互聯互通水平;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鼓勵打造全國性的綜合性交易平台和區域性的交易中心。
以要素全國市場化配置推進統一大市場的充分開放。推動建立健全統一的要素資源市場,提高不同地區和部門政策的統一性、規則的一致性和執行的協同性,以市場化方式優(you) 化要素資源配置。具體(ti) 而言,要健全城鄉(xiang) 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探索實施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製度;通過放寬資本市場準入、完善退出機製等措施提升資本市場發展規模和質量;要進一步深化戶籍製度改革,促進勞動力在各個(ge) 地區間自由流動;建立健全高效的數據共享機製以及數據流通交易規則,使數據作為(wei) 一種資產(chan) 可以自由流通。
以協同共治的監管機製推進統一大市場的規範運行。監管機構要扮演“掌舵者”的角色,發揮引導性、彌補性、規製性作用,而不是參與(yu) 到具體(ti) 的要素配置中去;監管機構要進一步提高市場監管政策執行的協同性,建立健全跨區域市場監管的全方位協作機製,加強跨地區綜合執法,保證市場交易公平公正;監管機構需要建立健全各類市場機製,充分發揮市場的決(jue) 定性作用,使得各種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you) 狀態。
(本文為(wei)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8BGL021〉和江蘇社科優(you) 青項目〈SJS220003〉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