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情景喜劇“沉默”十年 再崛起需進行全新領域探索

發布時間:2022-04-19 14:49:00來源: 華西都市報

  作者:徐語楊

  曾幾何時,人們(men) 每晚守在電視機前準時收看《家有兒(er) 女》《武林外傳(chuan) 》,上百集的電視劇都能追完。1993年,我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播出,30年過去,依然有人記得它的劇情。哪怕是有爭(zheng) 議的《愛情公寓》,也成為(wei) 了一代人的記憶,並且捧紅了幾乎所有主演。然而,它卻成為(wei) 近年來最後一部讓觀眾(zhong) 記憶深刻的情景喜劇了。

  十餘(yu) 年的時間裏,我們(men) 幾乎再難看到一部優(you) 質情景喜劇,連《武林外傳(chuan) 》中飾演白展堂的沙溢也感慨道:如今似乎沒有人會(hui) 耐心地寫(xie) 情景喜劇的劇本了……

  為(wei) 何情景喜劇會(hui) 發展至此?目前國內(nei) 情景喜劇市場是怎樣的狀態?全國首檔情景喜劇綜藝節目《開播!情景喜劇》日前播出,記者采訪了業(ye) 內(nei) 人士,試圖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從(cong) 輝煌到沒落

  情景喜劇為(wei) 何“不行了”?

  情景喜劇最早起源於(yu) 國外,引入國內(nei) 後,曾經開出過非常絢麗(li) 的花朵。1992年播出的《編輯部的故事》,雖然還未正式引入“情景喜劇”的概念,但是已經具備了情景喜劇的各項要素,播出後引起了廣泛熱議,成為(wei) 經典。尤其是其中幽默諷刺的台詞,將社會(hui) 熱點話題融於(yu) 故事,收獲了大批觀眾(zhong) 。1993年,隨著“情景喜劇”的正式命名,《我愛我家》在一大批實力派演員的共同努力下誕生。宋丹丹、葛優(you) 等演員也因此成為(wei) 喜劇界的一哥一姐。

  之後,情景喜劇又迎來了《閑人馬大姐》《東(dong) 北一家人》等優(you) 秀作品。《閑人馬大姐》在當年可謂風靡一時,收視率僅(jin) 次於(yu) 《天氣預報》,家家戶戶從(cong) 老人到小孩,無一不追馬大姐。而後又有《家有兒(er) 女》,該劇讓楊紫、張一山等童星廣為(wei) 人知,並成為(wei) 90後的兒(er) 時記憶。

  而2006年播出的江湖題材情景喜劇《武林外傳(chuan) 》,成為(wei) 現象級製作。在該劇參演人員中,沒有一個(ge) 是當時的知名演員,但在播出後十餘(yu) 年的時間裏,卻反複在各大衛視輪播,也由此捧紅了閆妮、姚晨、沙溢等如今的一線演員。

  情景喜劇的最後一個(ge) 高光時刻,來自飽受爭(zheng) 議的《愛情公寓》。而在此之後,已經很久未見能引起全民熱情的情景喜劇了。有評論者甚至認為(wei) ,00後已經不知道情景喜劇是何物。

  成都文旅集團興(xing) 文投資公司總經理、同時也是《開播!情景喜劇》總製片人的趙斌談到,情景喜劇已經沉寂較長時間,不少觀眾(zhong) 如今都帶著“懷舊”的心情來看情景喜劇。《武林外傳(chuan) 》《我愛我家》這些經典情景喜劇到現在都是很多人的“下飯神劇”,“葛優(you) 躺”甚至被做成表情包在微信上廣泛傳(chuan) 播,說明觀眾(zhong) 們(men) 並沒有忘記情景喜劇。

  趙斌認為(wei) ,情景喜劇在近年來的衰落是值得行業(ye) 深刻反思的。“固然,一方麵確實是因為(wei) 觀眾(zhong) 的需求在多樣化,而類型化的影視作品也越來越多,影視劇創作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情景喜劇的發展產(chan) 生一定影響。但更為(wei) 重要的是,影視創作者們(men) 還缺乏對情景喜劇的專(zhuan) 門研究,尤其忽略了新時代社會(hui) 背景下,觀眾(zhong) 們(men) 對情景喜劇的需求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特別是手機端的出現,小屏觀看和碎片化時間,都對傳(chuan) 統情景喜劇提出了新要求。”

  長期從(cong) 事喜劇影視編劇的業(ye) 內(nei) 人士達遠告訴記者,在情景喜劇盛行的年代,智能手機還未流行,人們(men) 收看影視節目的唯一途徑還是電視。“大屏更有利於(yu) 家庭集體(ti) 觀看,而如今都是小屏時代,從(cong) 老人到小孩都習(xi) 慣拿著手機滿足娛樂(le) 需求。”而情景喜劇多數是家庭劇、日日劇,多則數百集,的確已經不能適應這個(ge) 智能手機的時代。

  如何實現情景喜劇的“複興(xing) ”?成為(wei) 近幾年來行業(ye) 裏頻繁討論的話題。

  現在不需要情景喜劇了?

  需用新的形式展示

  值得欣喜的是,雖然情景喜劇看似處於(yu) 停滯狀態,但“喜劇”這個(ge) 大類別,一直擁有極強的生命力。近年來,喜劇以綜藝、脫口秀、段子、網絡“熱梗”等各種形式出現。因此也有一種觀點,認為(wei) 目前的時代已不再需要情景喜劇,隻要能逗樂(le) 觀眾(zhong) ,任何形式都可以。

  但趙斌並不這樣認為(wei) ,“現在依然需要情景喜劇,隻不過要用新的形式去展示情景喜劇,不能再沿用曾經的那一套了。”畢竟,情景喜劇包含的對社會(hui) 問題的探討也是其他形式無法企及的。也正因如此,許多業(ye) 內(nei) 人士都認為(wei) ,情景喜劇必有一次“複興(xing) ”。

  在各行業(ye) 開始紛紛探索情景喜劇的創新創造之際,成都文旅參與(yu) 出品的《開播!情景喜劇》正在進行一個(ge) 全新領域的探索——“劇綜聯動”。趙斌解釋,所謂“劇綜聯動”,已不是傳(chuan) 統舞台表演形式,也不是簡單地將情景喜劇內(nei) 容搬上舞台,而是用“影視化”多視角、多維度展現情景喜劇的孵化過程。據悉,節目啟用了國內(nei) 最大的1.2萬(wan) 平方米的錄製場地以及6大移動車台,力求能夠完整還原情景喜劇生產(chan) 場景與(yu) 工作流程。

  “目前我們(men) 節目有八個(ge) 劇組,所拍攝的情景喜劇項目將經過‘內(nei) 測’‘公測’‘上線’等賽段,最終選出一部‘年度冠軍(jun) 劇’。並且,會(hui) 將冠軍(jun) 劇目進行正式投拍及發行播出,還會(hui) 跟進其他劇目的投拍工作。”趙斌說。

  成都具有天然喜劇基因

  喜劇人才層出不窮

  作為(wei) 地方文旅,成都為(wei) 何想在情景喜劇上推陳出新,它和成都的文創、旅遊業(ye) 又有何種關(guan) 係?趙斌解釋,首先是在影視行業(ye) ,很多種類已進入了瓶頸期。這種“卡”感不僅(jin) 體(ti) 現在市場目前出現的飽和甚至飽脹狀態,最令人擔心的是,過於(yu) 同質化和“一窩蜂”,導致了觀眾(zhong) 審美疲勞,失去觀眾(zhong) 是對創作最大的打擊。“但怎麽(me) 突圍呢?大家都在努力想招。我們(men) 的想法就是推出‘新物種’。情景喜劇就是我們(men) 比較願意去嚐試的突破口。”

  而另一個(ge) 更重要的原因是,成都是一座擁有天然喜劇基因的城市。在四川出土的“說唱俑”早已證明,蜀人天生具有詼諧、幽默的性格特征。“成都是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成都人天生帶有較強的幽默感,比較樂(le) 觀,也容易自我化解一些矛盾,所以誕生了李伯清等巴蜀笑星,也有一大批喜劇人才長期向各大喜劇綜藝輸送。”趙斌提到,成都文旅近期布局“文旅+影視”新賽道,不僅(jin) 僅(jin) 是想成為(wei) 影視精品生產(chan) 創作的出品者,更想借助一個(ge) 個(ge) 優(you) 質影視項目,提高“成都造”的能力,提升“成都生活方式”的影響。

  “文旅產(chan) 業(ye) 和影視產(chan) 業(ye) 都是文創產(chan) 業(ye) 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具有長鏈條、長布局的特點,換句話說不是靠單打獨鬥,僅(jin) 依靠某一個(ge) 項目某一個(ge) 企業(ye) 就能成功的。我們(men) 要做的是連續打造一個(ge) 又一個(ge) 精品項目,一起落地成都,紮根成都,打造具有互相支撐能力的影遊生態圈。”趙斌表示,此後,或許還有創意中國(成都)喜劇節、中國故事村即將落地成都。(徐語楊)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