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全球人工智能創新鏈競爭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各國競相製定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出台鼓勵政策,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動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變革,成為(wei) 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zheng) 格局的關(guan) 鍵力量。
在諸多革命性數字技術中,人工智能以其滲透性、協同性、替代性、創新性等“技術—經濟”特性,能通過核心產(chan) 業(ye) 的擴張、融合產(chan) 業(ye) 的賦能、潛在關(guan) 聯產(chan) 業(ye) 的活化等,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世界主要經濟體(ti) 都把發展人工智能作為(wei) 提升國家競爭(zheng) 力、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
在人工智能領域,研發創新的意義(yi) 尤為(wei) 重要。人工智能不僅(jin) 能作為(wei) 一種產(chan) 品或服務參與(yu) 到經濟係統中,而且能實現對勞動、資本等其他傳(chuan) 統生產(chan) 要素的替代,進而重構生產(chan) 函數,對經濟運行產(chan) 生變革性作用。未來一段時期,加快人工智能創新發展,促進人工智能與(yu) 互聯網、大數據等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發揮人工智能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賦能作用,積極參與(yu) 全球人工智能創新鏈競爭(zheng) 並獲取優(you) 勢地位,對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都具有重要意義(yi) 。
人工智能創新鏈的主要特征
“創新鏈”這一概念最早被用於(yu) 描述創新活動中不同環節的相互關(guan) 係,包括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基礎研究、技術研發以及產(chan) 品創新過程中的實際應用和產(chan) 業(ye) 化、市場化等環節。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演進,生產(chan) 函數底層架構出現變化,新的生產(chan) 要素與(yu) 生產(chan) 方式展現出越來越強的重要性,我國學界已普遍認識到積極參與(yu) 全球創新鏈競爭(zheng) 的戰略意義(yi) ,雖然對於(yu) 創新鏈還存在不同理解,但對於(yu) 以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導向的創新鏈內(nei) 涵已經形成以下共識:創新鏈基於(yu) 產(chan) 業(ye) 環節存在一係列創新節點,不同節點的創新主體(ti) 以產(chan) 業(ye) 發展為(wei) 導向,通過調配與(yu) 整合鏈上的創新資源,最終實現價(jia) 值創造與(yu) 增值;產(chan) 業(ye) 發展在創新鏈中起導向作用,創新範圍不僅(jin) 包括科研知識創造、技術與(yu) 產(chan) 品成果創新,也包括商業(ye) 模式、服務功能的改進;創新主體(ti) 對創新資源進行調配整合,既包括對材料、設備、資金等有形資源的調配,也包括對知識、信息、觀念等無形資源的整合;創新主體(ti) 中,大學及科研機構等是基礎知識的主要創新者,企業(ye) 是科技成果應用與(yu) 商業(ye) 化的主要實施者,金融機構或科技中介機構是創新要素的主要調控者。
當前,我國對人工智能創新鏈的研究還比較缺乏係統性。進一步深化相關(guan) 研究,需依據人工智能的“技術—經濟”特性,研判人工智能創新鏈的主要特征。相關(guan) 特征主要表現為(wei) 以下幾個(ge) 方麵。一是多元性。首先是創新參與(yu) 主體(ti) 多元性,既包括核心企業(ye) 、上下遊企業(ye) 、大學科研機構等創新活動主體(ti) ,也包括政府、金融機構、科技中介機構等其他主體(ti) ;其次是創新資源多元性,包括人才、資金、專(zhuan) 利、設備、觀念等;最後是創新鏈結構多元性,包括政策鏈、服務鏈、資金鏈、人才鏈等一係列配套鏈式架構。二是協同性。創新主體(ti) 對產(chan) 品進行研發創新的過程,涉及需求分析、技術解構、服務演化等一係列新知識積累,隻有當這些新知識與(yu) 其他創新資源在各主體(ti) 間充分流動,各主體(ti) 就創新行為(wei) 達成協同,才能有效實現創新。三是循環性。創新產(chan) 品進入市場後,市場對產(chan) 品、服務提出新的需求,使用、體(ti) 驗產(chan) 生的應用數據與(yu) 信息反饋重新進入創新鏈結構,作為(wei) 一種新的創新要素促進理論研究與(yu) 技術更迭。四是發展性。創新資源的循環流動意味著創新鏈是一個(ge) 不斷發展的動態架構。隨著創新主體(ti) 的不斷增多,創新範圍與(yu) 產(chan) 業(ye) 領域持續擴張,創新資源進一步發揮溢出效應,創新鏈地位也將進一步鞏固。
全球人工智能創新鏈競爭(zheng) 態勢
當前,全球人工智能創新鏈基本形成了中美兩(liang) 國主導、東(dong) 亞(ya) 北美西歐協同引領的格局。
一方麵,以中國為(wei) 代表的東(dong) 亞(ya) 地區已初步形成人工智能知識創新高地,但北美地區依舊掌握理論創新話語權。有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出版物總數在2017年成為(wei) 世界第一,在2020年貢獻了全球22.4%的出版物數量。在期刊發表文獻數量上,中國於(yu) 2017年超越美國成為(wei) 世界第一,2020年全球占比達到18%。就整個(ge) 東(dong) 亞(ya) 地區而言,相關(guan) 期刊發表文獻數在2020年達到全球的26.7%,已初步形成人工智能知識創新高地。但是,在更能體(ti) 現人工智能重點研發方向與(yu) 賽道規則製定權方麵,以美國為(wei) 代表的北美地區依舊把握著理論創新話語權。2020年,美國會(hui) 議出版文獻數在全球占比19.4%,中國則為(wei) 15.2%,在會(hui) 議出版文獻引用情況上,美國占比達到40.1%。
另一方麵,全球已基本形成中美兩(liang) 國共同引領技術創新的格局。據統計,2010年至2019年,全球人工智能專(zhuan) 利申請量521264件,其中,中國申請量為(wei) 389571件,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總量的74.7%。2010年至2021年2月,全球累計人工智能領域的專(zhuan) 利授權量達17.8萬(wan) 件,中國占比43%位居首位,美國占比33%。中國的技術創新主要集中在已有技術優(you) 化和工程實現上,顛覆性技術創新相對缺乏,相比之下,美國則在這方麵擁有較大領先優(you) 勢。
與(yu) 此同時,全球人工智能軟硬件產(chan) 業(ye) 創新總體(ti) 上由美國、中國、歐盟、日本主導。美國人工智能軟件產(chan) 業(ye) 具有巨大體(ti) 量優(you) 勢,同時處於(yu) 較高創新等級,基本把持了人工智能軟件產(chan) 業(ye) 話語權;中國不斷降低對其他國家的依賴程度,在硬件產(chan) 業(ye) 上同時具備創新與(yu) 貿易優(you) 勢;歐盟在軟件產(chan) 業(ye) 上依賴美國、東(dong) 盟,在電子產(chan) 業(ye) 上依賴中國、美國,且依賴程度有加強趨勢;日本仍然維持在人工智能軟硬件產(chan) 業(ye) 創新鏈的頭部地位,但對其他國家的依賴程度有所提高。
多措並舉(ju) 提升創新鏈競爭(zheng) 力
相比其他領先國家,我國的人工智能創新鏈仍存在諸多不足。比如,知識創新缺少理論話語權,缺乏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創新鏈失衡,且麵臨(lin) 被國際壟斷巨頭壓製的風險;產(chan) 學研主體(ti) 創新資源流通不暢,市場創新活力相對不足;政策鏈、服務鏈、資金鏈、人才鏈等創新支撐鏈有待健全。對此,需立足自身優(you) 勢,補短板、鍛長板,在保持領先地位的同時,大力提升創新鏈競爭(zheng) 力,力爭(zheng) 在全球人工智能創新鏈競爭(zheng) 中把握主動。
第一,推進基礎理論和關(guan) 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要加快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ti) 係,在重點前沿領域探索布局。特別是要發揮我國算力強、數據多、場景全、使用基數大的優(you) 勢,力爭(zheng) 在理論、方法、工具、係統等基礎理論和關(guan) 鍵共性技術方麵取得變革性、顛覆性突破,全麵增強人工智能原始創新能力。與(yu) 此同時,要發揮政策引導作用,促進產(chan) 學研用結合,建立健全政府、企業(ye) 、行業(ye) 組織和產(chan) 業(ye) 聯盟、智庫等的協同機製,加強在技術攻關(guan) 、標準製定等方麵的協調配合。
第二,加強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與(yu) 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融通發展。需充分發揮我國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產(chan) 業(ye) 應用方麵的巨大優(you) 勢,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ti) 、雲(yun) 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進人工智能與(yu) 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依托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大力開展人工智能技術示範、政策試驗和社會(hui) 實驗,形成一批人工智能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加快構建算力、算法、數據、應用資源協同的全國一體(ti) 化大數據中心體(ti) 係,發展多種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促進企業(ye) 之間、企業(ye) 與(yu) 大學及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轉化。
第三,製定相關(guan) 法律法規和標準,優(you) 化創新環境。一方麵,要實現創新發展和風險治理的有效平衡,加強各類標準規範、數據開放與(yu) 隱私保護、算法監管與(yu) 問責等體(ti) 係化研究,引導和規範人工智能發展。另一方麵,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探索人工智能領域監管的適用性問題,不斷完善相關(guan) 法律法規,創造公平的競爭(zheng) 環境、良好的商業(ye) 秩序,激發市場主體(ti) 的創新活力。
第四,培養(yang) 和引進相結合,大力增加高端人才供給。既要加強人才儲(chu) 備和梯隊建設,積極開設人工智能專(zhuan) 業(ye) ,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又要拓寬國際人才交流渠道,鼓勵國際合作交流,還要完善全國統一、競爭(zheng) 有序的技術產(chan) 權市場體(ti) 係建設,建立並完善人工智能知識產(chan) 權交易製度,促進技術擴散。
第五,有效拓展國際合作,參與(yu) 全球人工智能創新鏈與(yu) 治理體(ti) 係。需堅持國際視野和全球思維,以開放心態應對全球競爭(zheng) ,搭建全球化服務平台,促進國際交流,吸引全球創新資源要素參與(yu) 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及產(chan) 業(ye) 發展,廣泛組織參與(yu) 人工智能國際合作。要完善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貿易促進政策,加強製度供給和法律保障,加強人才交流與(yu) 技術共享。應借鑒國際規則和經驗,圍繞數據跨境流動等重大問題探索建立治理規則,積極參與(yu) 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規則製定,為(wei) 全球人工智能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 郭朝先 方 澳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工業(ye) 經濟研究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