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傳承苗繡 讓苗家婦女家門口就業

發布時間:2022-04-19 14:5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初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石欄鎮,苗家繡娘們(men) 正在車間飛針走線,一幅幅色彩豔麗(li) 、製作精美的苗繡,將給她們(men) 帶來穩定的收入。村裏的茶葉加工廠、鞋廠,讓越來越多的苗家婦女可以留在家門口就業(ye) 。留守兒(er) 童變少了,村寨裏的歡聲笑語越來越多。

  這一切,讓石佳耗費了4年心血。“疫情對旅遊文創有很大影響,但我們(men) 產(chan) 業(ye) 結構多元化,能走過去。”近日,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石佳信心不減。

  石佳加入“讓媽媽回家”苗繡創業(ye) 培訓基地,最初是被父母和朋友“逼”上去的。

  2017年,本來在外創業(ye) 順風順水的石佳被母親(qin) 叫回身邊,石欄鎮文化站馬站長和他們(men) 反複溝通:石佳作為(wei) 苗家女,在北京念過大學,創業(ye) 又頗有起色,希望她能帶領鎮裏的婦女們(men) 做苗繡,闖出一條就業(ye) 路。

  當時石佳很為(wei) 難。她自小和父母離開苗鄉(xiang) ,家裏的主屋都捐出來給石欄鎮的小學了。石佳在北京讀大三時開始創業(ye) ,朋友圈也大多是從(cong) 事建築水電安裝類的,她自己對非遺的苗繡文化非常陌生,隔行如隔山的道理她是深知的。但一個(ge) 數據讓石佳心頭一驚——因為(wei) 當地沒有產(chan) 業(ye) ,青年都出去打工,不到兩(liang) 萬(wan) 人的石欄鎮有1200多名留守兒(er) 童。

  石佳決(jue) 定出資200萬(wan) 元做苗繡培訓,同時加入了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旅廣電局和湘西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創辦的“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最初她計劃,培訓搞完後,還是幹自己老本行去。

  2017年7月,湘西七繡坊苗服飾文化有限責任公司成立。“當時助理問我新成立的公司取啥名?”正在玩網遊的石佳隨口一說,遊戲裏的一個(ge) 遊戲角色的門派“七秀坊”就成了公司的名字。

  公司開業(ye) 的前一天,石佳請馬站長發了個(ge) 通知,讓喜歡做苗繡的婦女來參加培訓,“我指望著能來十七八個(ge) 人就不錯了,結果當天來了400多人”。

  那一刻讓她真正感到肩頭的沉重。公司租下了舊鄉(xiang) 政府的大樓作為(wei) 培訓基地,又聘請了4位苗繡非遺傳(chuan) 承人作為(wei) 指導老師,鄉(xiang) 鎮裏的留守婦女和外出打工的婦女在基地每人帶薪培訓3個(ge) 月。

  大半年時間,基地總共培訓了1000多人,最後簽約了486個(ge) 繡娘,其中有132個(ge) 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簽約繡娘可以自主選擇來公司上班或是在家承接公司訂單,這樣在家務農(nong) ,照顧老人、小孩的同時,還有一份穩定的勞務收入。很多外出務工的婦女選擇了回家就業(ye) 。

  不到一年時間,200萬(wan) 元的投資很快就用完了。此時的石佳對於(yu) 苗族文化的認知已步步加深,原本隻計劃把家鄉(xiang) 苗族婦女培養(yang) 成繡娘就撒手的她,開始對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有了全新的思考。她調整思路,追加投資,在湘西3個(ge) 縣建立了5個(ge) 扶貧車間,先代加工來確保生存,用以工代訓的方式培訓了各個(ge) 工種1000多人,同時在城市裏組建產(chan) 品設計團隊、開實體(ti) 店、推廣自營產(chan) 品。“如今,繡娘們(men) 每月有上千至1萬(wan) 元的收入,實現了‘背著娃,繡著花,養(yang) 活自己養(yang) 活家’的生活。”石佳自豪地說。

  4年過去了,公司為(wei) “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提供就業(ye) 崗位1400多個(ge) ,幫扶貧困戶1272人次,讓幾百個(ge) 孩子的父母返鄉(xiang) 就業(ye) 。石佳因此榮獲2020年“湖南省百名最美扶貧人物”和”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公司的自營產(chan) 品一開始銷路不暢,石佳意識到是對苗族文化挖掘得不深,苗繡難以在眾(zhong) 多競品中勝出。石佳說,苗繡中很多圖案與(yu) 符號都承載著相應的曆史印記與(yu) 文化脈絡,這是它成為(wei) 非遺文化傳(chuan) 承的魅力之一。作為(wei) 初涉苗繡行業(ye) 的小白,她帶領團隊開始走訪博物館,翻閱古籍,請教一些老學者考證文史資料,甚至研究易經,把這些積累變成作品,將古老智慧文明的符號,一代代傳(chuan) 下去。她組建的專(zhuan) 業(ye) 設計師團隊,收集了上萬(wan) 種傳(chuan) 統圖案,建立數據庫,再通過設計創新,將傳(chuan) 統的苗繡運用在服裝、飾品、家居、箱包、扇子等係列文創品上,設計出300餘(yu) 款產(chan) 品,受到市場的歡迎。

  2018年5月,石佳帶著苗繡作品參加了巴黎國際展。6月,國際知名奢侈品愛馬仕公司設計師為(wei) 七繡坊設計了12套苗繡元素時裝,這些苗繡時裝登上了法國波爾多時裝秀的T台。同年,石佳作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代表,出訪波蘭(lan) 、捷克、比利時,受到多國領導人的接見。在打開國外銷路的同時,她將苗繡文化帶到歐洲。

  緊跟互聯網時代消費模式,石佳開辟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方式,在北京、濟南、湘西墨戎苗寨等地開設了5家自營旗艦店,以實體(ti) 店鋪穩住品牌,並通過線下直營、線上社群電商分銷模式,實現了較好的銷售量增長。2021年,他們(men) 公司在手工刺繡這個(ge) 行業(ye) ,網銷拿到全國第一的佳績。

  近兩(liang) 年來,新冠肺炎疫情起起伏伏,給文旅行業(ye) 帶來巨大衝(chong) 擊。石佳把北京高檔飯店的文展場地變成了文化會(hui) 所,用多種沙龍形式打造朋友圈,把苗繡文化潛移默化滲透出去。“我們(men) 傳(chuan) 遞一個(ge) 信息:你手中的苗繡,不論是包、鞋、扇,它的圖案花色符號,都保存著特有的寓意和曆史,絲(si) 毫不遜愛馬仕、LV。”石佳說,有了價(jia) 值的認同,消費者就會(hui) 覺得購買(mai) 的不是產(chan) 品,而是保存了一種文化。

  石佳的五年計劃是,一二三產(chan) 業(ye) 的融合,促進當地就業(ye) 和鄉(xiang) 村經濟發展。她動員溫州的夥(huo) 伴來花垣辦了一個(ge) 鞋廠,每年產(chan) 值達2000多萬(wan) 元,200名當地婦女在鞋廠就業(ye) 。花垣縣地區黃金茶遠近聞名,她又投入資金,流轉1806畝(mu) 土地種茶。石佳同時還開發了文化旅遊項目“古苗都康養(yang) 穀”,現已建成貢米、茶園、龍蝦養(yang) 殖基地。

  石佳認為(wei) ,鄉(xiang) 村創新創業(ye) 沒有交通的便利和技術的門檻,一定要因地製宜,結合地方特色來發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隻有多業(ye) 態並舉(ju) ,做精做強,才能闖出一條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洪克非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