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穀雨:體現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的特別節氣

發布時間:2022-04-19 16:0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穀雨如絲(si) 複似塵,煮瓶浮蠟正嚐新。牡丹破萼櫻桃熟,未許飛花減卻春。”這是南宋詩人範成大在《晚春田園雜興(xing) 》中描寫(xie) 的穀雨時節景象。在二十四節氣中,穀雨是第六個(ge) 節氣,也是春季最後一個(ge) 節氣。穀雨在公曆4月19日至4月21日交節。今年的穀雨時節在4月20日。《管子·四時》雲(yun) :“時雨乃降,五穀百果乃登。”“穀雨”就取自“雨生百穀”之意。

  喜雨將降,不負“雨生百穀”之名

  俗諺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之後氣溫明顯升高,這意味著春天將要落幕,夏天正在來臨(lin) 的路上了。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氣象先生”宋英傑在《二十四節氣誌》中總結穀雨的氣候特點是“雨澤更豐(feng) 沛”。“穀雨時節的降水量,既多於(yu) 之前的清明,也多於(yu) 其後的立夏”,不負“雨生百穀”之名。“時雨將降”中的“時雨”,既指應時而至的雨水,也指急促而飄忽不定的雨水。穀雨節氣的雨水多且急,雨時常會(hui) 成為(wei) 一天之中的小插曲,甚至主旋律。

  宋英傑介紹,自古以來,在各種氣象要素中,人們(men) 最在意的還是降雨。甲骨文中的占卜和記錄事項,約75%是預測降雨和記錄降雨的實況。所謂占卜年景,其實也是基於(yu) 降雨。自漢代開始,朝廷便規定各地“奏報雨澤”,其他氣象要素無須奏報。因此,在人們(men) 的潛意識中,所謂“氣候”,其實是“雨候”。這也不難理解為(wei) 何古人對雨的形容往往帶有鮮明的情感傾(qing) 向,如喜雨、德雨、及雨、延雨、淫雨、惡雨、孽雨等。穀雨的“雨”,恰恰就是“喜雨”。正所謂“清明宜晴,穀雨宜雨”。穀雨時節,雨水增多,非常有利於(yu) 穀類農(nong) 作物的生長。

  布穀催耕農(nong) 事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穀雨有三候,“初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yu) 桑。”意思是,穀雨時節,浮萍開始生長,布穀鳥開始提醒人們(men) 播種,戴勝鳥飛落在桑樹上。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hui) 學院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研究”首席專(zhuan) 家蕭放告訴記者,穀雨是農(nong) 時農(nong) 事與(yu) 物候結合較為(wei) 緊密的節氣之一。

  穀雨是春種的大忙時節。唐代詩人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xie) 道:“楊花落盡子規啼。”子規,又名杜鵑,俗稱布穀鳥。此鳥飛鳴田頭桑間,農(nong) 人便以為(wei) 此鳥在催促人們(men) 耕種。有諺雲(yun) :“清明穀雨緊相連,早稻地區種秧田。”穀雨是播種的時節,人們(men) 在布穀鳥“催耕”的啼鳴中,將穀種均勻地播撒到秧田中去,播撒的不僅(jin) 是穀種,更是豐(feng) 收的希望,因此播種也不乏“儀(yi) 式感”。在浙江衢州一帶,農(nong) 人要在稻種籮裏插一支新柳,播種後要把柳條插入秧田進水口,直到拔秧時才拔去,意在“留秧”。衢州常山地區的人們(men) 還將豐(feng) 收的期盼寄托在食物上,比如吃發糕,寓意稻種芽壯根發,吃豆芽菜,寓意稻種下地有根有芽。

  穀雨也正值江南的蠶月。“穀雨親(qin) 蠶近”,從(cong) 穀雨開始,蠶農(nong) 人家便進入了采桑育蠶的忙碌階段。蕭放介紹,蠶農(nong) 人家把蠶視同自己的孩子,將之稱為(wei) “蠶寶寶”。蠶農(nong) 家中通常有一間專(zhuan) 門的蠶室,有一位蠶娘負責春蠶的飼養(yang) 。舊時養(yang) 蠶沒有相應的監測技術和設備,諸多程序都有賴於(yu) 蠶娘的自身感受,例如蠶娘覺得餓了,便給蠶寶寶喂葉;蠶娘覺得飽了,便停止喂葉;蠶娘覺得冷了,蠶室內(nei) 便生火取暖;蠶娘覺得熱了,便要退火。蠶娘如同寵愛自家孩子一般體(ti) 貼入微地嗬護著蠶寶寶的生長。蠶鄉(xiang) 還有“關(guan) 蠶門”的習(xi) 俗。清人翁澍的《具區誌》記載,此時“家家閉戶,不相往來”,不僅(jin) 親(qin) 友鄰裏往來中斷,連官府的考試、閱兵、辦案、征稅、捉盜等公事也一概推遲。“閉蠶門”自是有原因的。一則蠶容易得病,關(guan) 閉蠶門,外人免進,有防止傳(chuan) 染病害的作用。二則春季秧苗青黃,又是蠶事繁忙的季節,蠶鄉(xiang) 人人都在辛勤勞作,也根本無暇串門。

  穀雨還是從(cong) 事海上捕撈的漁民的“開洋節”,沿海漁民在穀雨到來的時候要舉(ju) 行祭海儀(yi) 式,集體(ti) 祭祀海神,唱戲助興(xing) ,宴飲歡呼。穀雨祭海之後,下海捕魚的生產(chan) 活動便開始了。

  賞花品茗樂(le) 事多

  穀雨的花信是牡丹、荼蘼、楝花。清人陳淏子《花鏡》雲(yun) :“二十四番花信風,梅花為(wei) 首,楝花為(wei) 終。”穀雨之後,二十四番花信風就此終了,此後便是“綠陰芳草長亭”的景象。穀雨前後是牡丹花開之時,因此牡丹也稱作“穀雨花”。蕭放告訴記者,牡丹作為(wei) 園藝花卉進入城市生活,並獲得顯著地位是在隋唐時期。隋唐帝王都酷愛花卉,隋煬帝在洛陽開辟西苑種花,使牡丹在洛陽大盛,有“洛陽牡丹甲天下”的說法。舊時江南民間也有“穀雨三朝看牡丹”之說,穀雨交節後的第三天,各處種植有牡丹的場所,即便是私家庭院,也都會(hui) 向市民免費開放,任人觀賞。明清之時,蘇州洞庭山、光福等地的花農(nong) 到了穀雨時節,還會(hui) 紛紛挑著擔子前往山塘花市出售牡丹。穀雨時節賞牡丹的習(xi) 俗在民間已流傳(chuan) 千年。至今,山東(dong) 菏澤、河南洛陽等地,都會(hui) 在穀雨時節舉(ju) 行牡丹花會(hui) 。

  穀雨前正值春茶采摘時節。江南多產(chan) 綠茶,各地開采時間或早或晚,根據采摘的時間,一般可分為(wei) “明前茶”和“雨前茶”。前者采於(yu) 清明前,後者采於(yu) 清明至穀雨之間。人們(men) 多以明前茶為(wei) 貴,不過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卻指出:“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他還認為(wei) 穀雨茶溫涼,有祛火、明目、除濕氣的功效,可做茶療。

  明代文人唐寅推崇陽羨茶,他在詩中雲(yun) :“清明爭(zheng) 插河西柳,穀雨初來陽羨茶。”舊時茶農(nong) 采了鮮葉後,列灶焙茶,灶火不熄,香飄十裏。成茶後以顧渚山的金沙泉水衝(chong) 泡陽羨茶,盛在宜興(xing) 特產(chan) 紫砂壺中,堪為(wei) 飲茶“三絕”。

  康熙皇帝賜名的碧螺春,產(chan) 於(yu) 蘇州吳中一帶的洞庭東(dong) 西兩(liang) 山,采製於(yu) 清明前後一個(ge) 月,至穀雨而終,且“以穀雨前為(wei) 貴”(清代顧祿《清嘉錄》)。穀雨之後,氣溫偏高,茶葉生長迅速,便顯粗壯,不複甘甜口味。

  同樣享負盛名的西湖龍井曆史也很悠久,在陸羽的《茶經》中,就有杭州天竺、靈隱兩(liang) 座寺廟產(chan) 茶的記載。蕭放說,龍井茶曆經宋元明三代,於(yu) 清代大盛。龍井茶的采摘工作大約在春分之後就陸續開始了,不同的采摘時間點上,茶葉的形態各異。明前茶茶葉嫩芽初綻,似蓮心,故喚作“蓮心”;雨前茶又名“旗槍”,此時茶柄已發一葉,形如旗杆,茶葉稍長似“槍”。明前龍井茶盛名在外,雨前龍井茶也毫不遜色,此時芽葉飽滿、色澤嫩綠,而茶湯醇厚,香氣沁人,深得老茶客的歡喜,常戲稱之為(wei) “口糧茶”。

  紀念倉(cang) 頡的節日

  “清明祭黃帝,穀雨祭倉(cang) 頡”。傳(chuan) 說中,穀雨的起源與(yu) 倉(cang) 頡造字有關(guan) 。據《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cang) 頡作書(shu) ,而天雨粟,鬼夜哭。”倉(cang) 頡創造了文字,驚動了天地,出現了天降粟穀,穀如雨下的奇觀。後來,人們(men) 就將這天定為(wei) “穀雨節”,作為(wei) 紀念倉(cang) 頡的日子。至今陝西白水倉(cang) 頡廟仍然在穀雨節氣舉(ju) 行傳(chuan) 統廟會(hui) ,祭祀倉(cang) 頡,感念他發明文字的巨大功績。

  穀雨之後,氣溫逐漸升高,蟲類紛紛出現,禽類終於(yu) 不必再隻吃素。農(nong) 諺道:“穀雨三月半,蠍子有千萬(wan) 。雄雞唱一遍,蠍子不見麵。”“穀雨好,蠍子少。來一個(ge) ,雞吃了。”蕭放告訴記者,由於(yu) 害蟲開始活躍,為(wei) 了抑製蟲害,人們(men) 發明了各種驅蟲的方式。在北方地區,人們(men) 將穀雨作為(wei) 除蠍的重要時機,在山東(dong) 、山西、陝西等地人們(men) 會(hui) 在穀雨日在牆上貼“禁蠍帖”,帖上有圖有文,咒語曰:“穀雨日,穀雨晨,茶三盞酒三巡,逆蠍千裏化為(wei) 塵。”蕭放說,雖然這隻是一種巫術,但表達了人們(men) 趨利避害的情感與(yu) 意願。

  《二十四節氣誌》中介紹,在雲(yun) 南西雙版納的小猛宋還有著在穀雨之後為(wei) 蟲兒(er) 們(men) “過節”的習(xi) 俗。節日的儀(yi) 式是,在田地裏找幾條蚯蚓、幾隻蟈蟈等作為(wei) 蟲類代表,向它們(men) 鄭重道歉說,人們(men) 在耕作的時候,可能打擾到它們(men) ,甚至無意間傷(shang) 害到它們(men) ,希望得到它們(men) 的原諒,然後再將它們(men) 放生。宋英傑認為(wei) ,像這樣選擇一個(ge) 節日,暫停田耕,人和小動物都放個(ge) 假,既是感恩,也是自省。

  蕭放認為(wei) ,穀雨是體(ti) 現農(nong) 業(ye) 文明的特別節氣。無論是播種養(yang) 蠶、賞花品茗,還是驅除病害、紀念倉(cang) 頡,都體(ti) 現了古人的風雅和智慧,也是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傳(chuan) 承。現代人可以在享受節氣文明的歡愉裏,告別春季,迎接即將到來的夏天。(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