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春遊是一件正經事
暮春時節,氣溫升高,吐故納新,四野明淨,生機盎然。中國人自古就喜歡在此時踏青,追根溯源,是遠古農(nong) 耕祭祀的迎春習(xi) 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春回大地之時,自然界到處生機勃勃,人們(men) 因利趁便,一家老少在山野鄉(xiang) 間遊樂(le) 。加之處於(yu) 這一時期中的清明、穀雨節氣所體(ti) 現的物候特點,以及唐代之後清明對於(yu) 相鄰的上巳、寒食的節俗融合,人們(men) 便順理成章地對此時春遊更加習(xi) 慣和偏愛。隨著時間推移,人們(men) 的春季活動更傾(qing) 向娛樂(le) 化、世俗化。
唐朝初年,民間在寒食節掃墓,並在墓前食用貢品、郊遊春嬉的習(xi) 俗已蔚然成風,並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龍朔年(公元662年),朝廷發布了一道詔令,禁止民間在“臨(lin) 喪(sang) 嫁娶”和“送葬之時”,共為(wei) 歡飲。
然而,這些在祭祖期間踏青遊玩的民間習(xi) 俗,並沒有因朝廷的禁令而衰減,反而越來越興(xing) 盛。到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朝廷眼見禁令難行,無奈又準許恢複了之前的節俗模式。杜甫《清明》有雲(yun) ,“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wan) 人出。渡頭翠柳豔明眉,爭(zheng) 道朱蹄驕齧膝”,描繪了彼時男女老少乘船騎馬、踏青賞春的熱鬧場景。
伴隨著生產(chan) 力的發展和社會(hui) 生活的演變,社會(hui) 物質文明逐漸豐(feng) 富,人們(men) 的精神世界更為(wei) 多彩。陳寅恪先生曾評價(jia) 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yu) 趙宋之世。”到了宋代,春日裏的習(xi) 俗向世俗娛樂(le) 轉化的趨勢更加明顯,“都城之歌兒(er) 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宋·孟元老《東(dong) 京夢華錄》)。人們(men) 常常闔家攜帶酒食,到郊外園地親(qin) 近自然,這與(yu)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所展現出的氛圍異曲同工,正是“滿街楊柳綠絲(si) 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luan) 送秋千”(唐·韋莊《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一)。
元末明初詩人楊基的《浣溪沙·上巳》寫(xie) 道“軟翠冠兒(er) 簇海棠,砑羅衫子繡丁香。閑來水上踏青陽”,道明了春日裏人們(men) 閑來無事、遊玩作伴的舒暢。當人們(men) 遇到春天的鳥語花香、鬱鬱蔥蔥,也不甘於(yu) 一般情境下的“內(nei) 聚”,而更願走出家門進行社交活動,也是古人“天人合一”精神的體(ti) 現。
事實上,踏青一俗,由來久矣。唐天寶年間的畫家張萱就通過《虢國夫人遊春圖》,描繪了當時貴族在上巳節的遊春場麵,營造出春和日麗(li) 的輕鬆氛圍,展現出杜甫《麗(li) 人行》中“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的融融春景。
春遊走得更遠一些,就是遠遊,這在交通並不便利的古代,不是一件尋常事。但總有那麽(me) 一些不走尋常路的古人,走出了另一番天地。
和貴族們(men) 浩浩蕩蕩的春遊隊伍相比,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春遊”,則顯得樸實許多。為(wei) 了獲得真實的地理信息,他到過許多地方考察,足跡遍布長城以南、秦嶺以東(dong) 的中原大地,又通過行萬(wan) 裏路,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和地理資料。在《水經注》一書(shu) 中,大部分地理資料都源於(yu) 酈道元親(qin) 身考察所得,還有不少漢、魏時代的碑刻(這些資料大多都已失傳(chuan) ),為(wei) 研究中國文明發展曆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佐證。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南直隸、河南、北直隸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nong) 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wei) 師,參考曆代醫藥等方麵書(shu) 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wan) 字劄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曆經27個(ge) 寒暑,三易其稿,於(yu) 明萬(wan) 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wan) 字的《本草綱目》。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一生誌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ge) 省(區、市)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開創了實地考察自然、係統描述自然的新方向。這些造福於(yu) 後世的先人學者,一跬一步完成千裏之行,一筆一畫寫(xie) 下了推動人類進步的文字,實乃“身體(ti) 和心靈均在路上”的最佳典範。
劉魁立在《中國節典》記載,“唐宋時期,清明踏青的活動非常豐(feng) 富,蕩秋千、拔河、撲蝶、采百草、放風箏、插柳、植樹等不一而足”。而來自壯族、黎族、佘族、布依族的射箭、對歌、宴請、跳竹竿、趕舞場等“三月三”(上巳節)節俗內(nei) 容,也已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民俗類名錄,反映了我國自古以來普遍存在的、人們(men) 對於(yu) 春光的喜愛與(yu) 珍惜。
又是一年春來到,對於(yu) 我國傳(chuan) 統節氣、節日習(xi) 俗的繼承和發揚,依然圍繞著我們(men) 生活的方方麵麵。人們(men) 在每年春季的載歌載舞、踏青遊玩中,展示自己的生活狀態,加強彼此的情感聯結,這是人們(men) 幸福感的重要來源,更給複興(xing) 民族傳(chuan) 統文化、重構民族節日係統、促成民族共同體(ti) 的內(nei) 部意識提供了豐(feng) 沛的土壤。
作者:張汀,係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綜合業(ye) 務部館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