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這裏,聆聽中國千年農耕文明的回響

發布時間:2022-04-19 16:0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在北京東(dong) 三環邊有一座規模宏大、建築別致的展覽館——中國農(nong) 業(ye) 展覽館。它既有中國傳(chuan) 統建築的神韻,又有蘇式公共建築的肅穆。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北京修建了十大建築,中國農(nong) 業(ye) 展覽館就在其列。農(nong) 展館在建設之初用於(yu) 展示我國農(nong) 業(ye) 建設成就,後來開始承接各類展覽項目,藝術、科技、時尚……數十年裏,農(nong) 展館一直是北京舉(ju) 辦各類展覽的熱門場地之一。

  到農(nong) 展館不僅(jin) 可以參觀各類展覽,還可以參觀中國農(nong) 業(ye) 博物館。農(nong) 博館於(yu) 1986年開館,是展示中華農(nong) 業(ye) 文明和新中國農(nong) 業(ye) 發展成就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在此,有中華農(nong) 業(ye) 文明、中國傳(chuan) 統農(nong) 具、中國土壤標本等展覽。相比於(yu) 展覽館的喧囂,農(nong) 博館可謂鬧中取靜。都說中國人不論走到什麽(me) 地方,在什麽(me) 樣的環境下,都不忘耕種。參觀過農(nong) 博館,就能了解我們(men) 為(wei) 何擁有熱愛農(nong) 業(ye) 的基因。

  參觀博物館,常常為(wei) 陳列展示的各種藝術品所吸引,為(wei) 前人創造的美所折服,而在農(nong) 博館,展覽則更為(wei) “硬核”。相對於(yu) 藝術品,這裏的展品大多與(yu) 生活、勞作息息相關(guan) 。中國人不僅(jin) 愛農(nong) 業(ye) ,還愛記錄曆史。我們(men) 擁有豐(feng) 富的古代曆史資料,這些資料中有許多農(nong) 業(ye) 方麵的內(nei) 容,而文字之外的真實場景是什麽(me) 樣子,如果僅(jin) 依據文字進行還原,是否準確?這就需要用文物來佐證。

  孔子所說的“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是對用陶俑殉葬者的批評。以陶俑殉葬是在以人殉葬之後出現的一種製度。這些殉葬陶俑被稱為(wei) “明器”。製作明器往往用以還原死者生前的場景,以期死者在九泉之下仍然能夠享受人間的美好生活。許多明器表現的都是與(yu) 農(nong) 業(ye) 相關(guan) 的場景,為(wei) 後人了解古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提供了依據。比如,古籍中記載豬圈常常與(yu) 廁所挨在一起,具體(ti) 是什麽(me) 情形,通過明器就能夠知道:廁所往往建在二層,廁所下麵就是豬圈所在。那麽(me) 羊圈是什麽(me) 樣子?水井如何設計?舂米的設備怎麽(me) 使用?這些都有相對應的可用以佐證的明器。農(nong) 博館中就藏有這些可以對古代農(nong) 業(ye) 活動進行再現的明器。

  對於(yu) 農(nong) 具,如今人們(men) 能認得多少?鐮刀、鋤頭、扁擔當然認得的人很多。木製長柄上安一個(ge) 馬鐙模樣的鐵頭,好像超大號瓶起子的秧刮;長木棍頂端裝嵌三根可轉動短棍的連枷,是農(nong) 具還是武器,未必每個(ge) 人都說得清。秧刮的作用是除草,揮動連枷使短棍旋轉,抽打穀物讓其脫殼。能夠準確控製播種距離和疏密程度的“點葫蘆”,以及用來降低插秧工作強度的秧馬,這些前人農(nong) 事活動中的巧妙設計,在農(nong) 博館都能看到。

  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兩(liang) 代社稷壇,用來祭祀土地神和穀神。其中“五色土”按照東(dong) 、南、西、北、中五個(ge) 方位,鋪設青、紅、白、黑、黃五種不同顏色的土壤,既是五行學說的應用,又是古人對各地土壤認知的展現。事實上,我國的土壤情況遠比“五色土”大而化之的布置複雜得多。農(nong) 博館中國土壤標本陳列就展示了數十種代表我國主要土壤類型的整段標本,是迄今為(wei) 止我國唯一一套涵蓋土壤類型最多、製作技術最為(wei) 先進、保存最為(wei) 完整的土壤標本。通過這個(ge) 展覽,可以了解我國各地的土壤情況、土壤在自然係統中的位置、土壤與(yu) 其他自然因素的關(guan) 係以及我國土壤麵臨(lin) 的各種現實問題。

  農(nong) 業(ye) 票證也是農(nong) 展館的藏品門類之一。幾張清代農(nong) 業(ye) 稅票述說著種糧納稅這種自古有之的製度。2006年1月1日,延續千年的農(nong) 業(ye) 稅被廢止,中國農(nong) 業(ye) 進入新時代。幾張邊區土地證則述說著在黨(dang) 的領導下,“耕者有其田”成為(wei) 現實。幾張糧票,告訴我們(men) 物資匱乏的年代才過去不久。中國用不到全世界10%的耕地養(yang) 活著世界上22%的人口,節約糧食依舊重要。

  走出館舍就會(hui) 發現,農(nong) 博館有著大多數博物館沒有的寬闊綠地、水麵和戶外展區。在此可以放鬆身心,愜意休閑。習(xi) 慣了都市生活的喧囂,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村生活已然變得陌生而遙遠。一次農(nong) 博之旅,又讓我們(men) 重拾記憶,我們(men) 依然是熱愛耕作民族的傳(chuan) 人。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