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科技讓古籍“重獲新生”

發布時間:2022-04-19 16:13:00來源: 光明網

  【講述】

  講述人:華南理工大學製漿造紙國家重點實驗室古籍保護與(yu) 利用研究中心、廣州市嶺南文獻保護研究中心主任 樊慧明

  在華南理工大學製漿造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角,放著一台特別的鋼製機器——智能化古籍脫酸增強裝置。這台裝置可以全自動、批量化修複古籍,對整本古書(shu) 進行脫酸加固處理,凝聚了我們(men) 團隊多年來的研究心血。

  經過千百年的歲月變遷,珍貴的古籍文獻老化酸化、蟲黴侵蝕、損壞嚴(yan) 重,紙頁薄如蟬翼。以前,古籍保護修複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序複雜,一卷古籍的修繕需耗費數月乃至數年,修複保護進度遠不及老化速度,大量古籍麵臨(lin) 消失的風險,開發智能化、批量化修複裝置迫在眉睫。

  我們(men) 研究中心成立於(yu) 2020年,團隊共有12位教授及副教授、30多位碩博研究生,其中不乏國家級高層次領軍(jun) 人才、廣東(dong) 省珠江學者,科研背景涵蓋製漿造紙、材料、化工、印刷、計算機等方向。正是這種專(zhuan) 業(ye) 學科的交叉融合,支撐我們(men) 在紙質文獻酸化老化脫酸增強、紙質文獻技術鑒定、古籍與(yu) 近代文獻修複材料研製等方麵開展係統研究。

  作為(wei) 一個(ge) 紮根造紙行業(ye) 38年的理工科學者,在古籍領域我是外行。為(wei) 了熟知古籍的“脾性”,我們(men) 成立了由文博領域專(zhuan) 家學者組成的學術委員會(hui) ,在多次交流合作中了解古籍修複的需求、困惑及瓶頸。我們(men) 幫助四川西部文獻修複中心修複竹書(shu) 畫紙,針對性地研發了可以長久保存的紙張和修複材料;嚐試改良紅星牌宣紙製造工藝,保留非遺產(chan) 品傳(chuan) 統特性的同時,使其更實用、更耐用、更環保;依據字跡殘留規律還原古籍文字,建立了一套古籍圖文評價(jia) 體(ti) 係,助力我國古籍考古研究。

  接手古籍修複研究工作,很多造紙行業(ye) 同行表示不解,是情懷讓我堅持了下來。《意見》指出“強化古籍保護基礎性研究,發揮科技保護支撐作用,推動古籍保護關(guan) 鍵技術突破和修複設備研發”,更加堅定了團隊運用科技力量讓更多古籍“重獲新生”的決(jue) 心。我國古籍卷帙浩繁,保護工作任重道遠。相信會(hui) 有更多科研人員加入我們(men) 的行列,中國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新型“古籍醫生”。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陳雪、王美瑩、杜羽、李曉東(dong) 、周洪雙、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夢玲)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