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唯諾諾”原是古人應答的聲音
“唯唯諾諾”這個(ge) 成語的意思,各種成語辭典的解釋都是:順從(cong) 而無所違逆。與(yu) “俯首帖耳”“唯命是從(cong) ”“唯命是聽”等成語詞義(yi) 相近。但是“唯唯諾諾”為(wei) 什麽(me) 會(hui) 有這樣的意思,各種辭典都沒有解釋這個(ge) 成語的語源。原來,這個(ge) 成語所反映出來的,乃是古代男子對尊長呼召而應答的兩(liang) 種聲音,即“唯”和“諾”。
《禮記·曲禮上》篇中有這樣的規定:“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意思是說:父親(qin) 召喚的時候,不可用“諾”來應答;先生召喚的時候,也不可用“諾”來應答。父親(qin) 和先生召喚的時候,都應該用“唯”來應答,同時要站起身來。《禮記·玉藻》篇中同樣規定:“父命呼,唯而不諾。”
“唯”和“諾”到底有什麽(me) 區別呢?東(dong) 漢學者鄭玄注解說,“唯”和“諾”都是應答之辭,但“唯恭於(yu) 諾”。唐代學者孔穎達則進一步注解說:“古之稱唯,則其意急也。”用“唯”來應答,語氣短促,就像急著應答父親(qin) 和先生的召喚一樣。因此著名文獻學家張舜徽先生在《說文解字約注》一書(shu) 中概括說:“此蓋少者幼者應對之禮,故古人重之。”
而“諾”呢,孔穎達注解說:“其稱諾,則似寬緩驕慢。”用“諾”來應答,語氣寬緩,因而顯得驕慢。張舜徽先生概括說:“蓋應答之聲,唯速而禮恭,諾緩而意慢。”事實也正是如此,“諾”一般用於(yu) 尊對卑的場合,《戰國策·趙策》中的名篇《觸龍說趙太後》一文,觸龍向趙太後進言之後,趙太後回答道:“諾,恣君之所使之。”即為(wei) 明證。
《禮記·曲禮上》篇中還有這樣的規定:“毋踐屨,毋踖席,摳衣趨隅,必慎唯諾。”這是講的客人進入主人家的禮節。“屨”是用麻或葛製成的鞋子,“踖”是踐踏之意。古人進門必脫鞋,客人到主人家,進門前要先觀察一下別的客人脫下的鞋子,以免踩到;進入自己坐席的時候,不能直接跨過去就坐,而是應當提起下衣,從(cong) 坐席的下角慢慢走向坐席,再往前坐下;坐下之後,不能自己先說話,要根據主人的問話謹慎地“唯諾”,也就是視具體(ti) 情況而用“唯”或者用“諾”來應答。這一記載說明,“諾”也可以用於(yu) 平輩之間。
這就是“唯”和“諾”作為(wei) 應答之辭的區別:唯恭於(yu) 諾。而“唯唯”“諾諾”連用,可想而知乃是連聲應答之辭,更加顯得恭敬而順從(cong) 。司馬相如的名篇《子虛賦》中,齊王讓子虛描述一下楚國大澤的見聞,子虛就用“唯唯”應答,這是臣子表示對國君的極度恭敬和順從(cong) 。《史記·商君列傳(chuan) 》中則有“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的諺語,“諤諤”是形容直言不諱的樣子,針對的是千人連聲應答的情形。
這就是“唯唯諾諾”這個(ge) 成語之所以可以用來形容順從(cong) 而無所違逆的緣故。需要說明的是,“唯”和“諾”都是古代男子的應答之辭,女子的應答之辭則是“俞”。《禮記·內(nei) 則》篇中規定:“能言,男唯女俞。”這是說,小孩子會(hui) 說話的時候,要教他們(men) 應答尊長的禮節之辭,男孩子用“唯”來應答,女孩子用“俞”來應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