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陪診火了,新職業亟須更“職業”

發布時間:2022-04-21 14:1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老人患有風濕、行動不便,子女又在外地回不來,所以委托我們(men) 陪診。”一大早,在鄭州做“陪診”的小張就去接了她的客戶李大爺。取號報到、抽血化驗、核磁檢查……小張推著李大爺上上下下,在這家醫院已經是輕車熟路。兩(liang) 個(ge) 多小時下來,李大爺對服務很滿意,全程好評。

  把李大爺送回家後,小張還要代取檢查報告單,跟醫生進行線上問診、開藥郵寄到家,一單的工作才算結束。這就是“陪診”的工作內(nei) 容,在官方定義(yi) 為(wei) “社群健康助理員”。這幾年,這個(ge) 職業(ye) 一下子火了起來,有人說解決(jue) 了社會(hui) 痛點,有人說魚龍混雜。這樣一個(ge) 職業(ye) ,為(wei) 何引起如此多的爭(zheng) 議?未來發展空間又將如何?

  1.不隻是跑跑腿、掛掛號這麽(me) 簡單

  “社群健康助理員”作為(wei) 一個(ge) 新職業(ye) ,在2020年的時候,已經被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正式寫(xie) 入職業(ye) 分類。

  說是新職業(ye) ,但這個(ge) 所謂的“陪診”,至少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存在了。為(wei) 患者提供預約掛號、繳費、取藥、辦理住院手續等協助服務,隻是這個(ge) 職業(ye) 的“冰山一角”。其實,社群健康助理員還可以提供很多專(zhuan) 業(ye) 服務,在職業(ye) 分類的定義(yi) 裏,社群健康助理員就是運用衛生健康及互聯網知識技能,從(cong) 事社群健康檔案管理、宣教培訓、就診、保健谘詢、代理、陪護及公共衛生事件事務處理的人員。

  “很多人說我們(men) 就是排排隊、跑跑腿,那可是把我們(men) 說小了。”從(cong) 現實來看,職業(ye) 陪診的出現,確實源於(yu) 不容忽視的社會(hui) “痛點”。老人、孕婦、未成年人、殘疾人等看病,需要有人同行,家人若沒有時間,就得找人幫忙。一些醫院越建越大、科室越分越細,各種設備越來越“無人化”,掛號、問診、檢查、繳費、取藥,先到哪裏、後做什麽(me) ,有個(ge) 熟悉流程的人陪診,可節省不少時間。

  在“金牌護士”品牌總監鄒蘊娟看來,陪診員不僅(jin) 僅(jin) 是陪同看病這麽(me) 簡單,還是一項技術活。“我們(men) 專(zhuan) 業(ye) 的護士陪診不但可以幫助患者跑流程,節約患者的就診時間,還能告知患者就診前的注意事項,提高就診效率,同時護士基於(yu) 自己的醫療知識背景還能從(cong) 專(zhuan) 業(ye) 角度給予患者一定的就醫指導,為(wei) 患者解讀醫囑,成為(wei) 醫患有效溝通的橋梁。”鄒蘊娟說。

  中華醫學會(hui) 健康管理學分會(hui) 前任主委、中關(guan) 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長武留信表示,社群健康助理員作為(wei) 健康產(chan) 業(ye) 鏈中連接消費者和醫療專(zhuan) 業(ye) 人員的重要紐帶,有助於(yu) 提升醫療健康服務效率和質量,加快健康信息化建設與(yu) 信息共享,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充當醫患之間的調和劑,促進中國社群健康服務體(ti) 係的形成。

  此外,專(zhuan) 家還指出,對於(yu) 醫院來說,也不能把導醫的事情一股腦甩給社會(hui) 、丟(diu) 給陪診員。目前有些醫院,設備越“智能化”越不友好,流程越“無人化”反而越繁瑣。實際上,一個(ge) 成熟的醫院,對殘疾人要有無障礙設施,對老年人也要有適老化流程。

  2.市場潛力大卻未能充分發掘

  數據顯示,我國獨居和空巢老人數量已達到1.18億(yi) ,殘疾人數量超過8000萬(wan) 。而醫院的醫生和引導員數量有限,無法為(wei) 病人提供更細致的服務。兩(liang) 相對比之下,陪診員的潛在市場的確不小。

  “針對老年群體(ti) ,我們(men) 提供就醫陪診、家庭護士、上門護理、居家康複、健康評估與(yu) 指導、中醫理療等服務,通過護士、康複師等專(zhuan) 業(ye) 醫護人員上門服務的方式,為(wei) 行動不便的老人、失能及半失能老人、高齡老人解決(jue) 了不便去醫院的難題,讓老人去醫院看病有人陪、出院回家有人管、臥床在家有人幫。”鄒蘊娟介紹道。

  但是,記者采訪發現,目前這項服務的消費需求並不穩定。“雖說一單能掙兩(liang) 三百,甚至好幾百,但是幾天接不到單也是家常便飯。”小張告訴記者,目前身邊很多從(cong) 事這個(ge) 職業(ye) 的人都是兼職。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雖然多數病人對這一行業(ye) 頗為(wei) 認可,但真正下單消費的人還是少數。原因包括多個(ge) 方麵:一是很多人覺得醫院引導員、誌願者的服務已經滿足需求,而且現在很多醫院的導醫服務越來越好;二是病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的消費觀念不同,很多人覺得半天花費幾百塊有點不值。

  更重要的是,目前陪診行業(ye) 的服務水平參差不齊,這一新型業(ye) 態還麵臨(lin) 諸多問題。比如,相關(guan) 行業(ye) 準則、規範、標準等缺乏,服務機構準入門檻、服務內(nei) 容及收費標準等尚不明確,從(cong) 業(ye) 人員資質水平、專(zhuan) 業(ye) 能力參差不齊等。特別是當前電商廣泛涉足,容易催生無序競爭(zheng) 、任性定價(jia) 、糾紛頻發等情況,導致人們(men) 既想購買(mai) 陪診服務,又擔心遇到騙子、花費是不是物有所值、醫療隱私有沒有可能泄露、陪診中突發意外責任如何厘清等一係列現實問題。

  《社群健康助理員國家職業(ye) 技能標準》編寫(xie) 組組長、中聯研究院院長劉建軍(jun) 表示,在行業(ye) 規範方麵,建議有關(guan) 部門在已頒布的國家職業(ye) 技能標準基礎上,按照人社部國家教材辦公室組織編寫(xie) 的教材內(nei) 容,參照護工行業(ye) 發展模式,及時製定相關(guan) 行業(ye) 準則、規範,明確職責範圍、就業(ye) 要求、服務內(nei) 容及收費標準等,同時強化管理、有序引導,健全投訴受理、責任調處等追責機製,實現對陪診機構及平台的有效指導與(yu) 監管,避免出現坐地起價(jia) 、虛假陪診等不良違規現象,維護好患者和家屬的合法權益。

  3.門檻低與(yu) 高素質人才缺乏問題共存

  在社交網絡上,一方麵很多年輕人對這個(ge) 職業(ye) 很感興(xing) 趣,但是苦於(yu) 沒有入職渠道。另一方麵,也有從(cong) 業(ye) 者覺得這個(ge) 行業(ye) 門檻太低、魚龍混雜,高素質人才比較缺乏。

  根據《新職業(ye) ——社群健康助理員就業(ye) 景氣現狀分析報告》調查,社群健康助理員大部分從(cong) 業(ye) 人員以中專(zhuan) 及職高為(wei) 主,占比47.29%,大專(zhuan) 學曆的從(cong) 業(ye) 人員占比26.59%,本科及以上學曆從(cong) 業(ye) 人員僅(jin) 為(wei) 4.78%,另外,21.34%的其他從(cong) 業(ye) 人員是初中及以下畢業(ye) ,社群健康助理從(cong) 業(ye) 人員相對就業(ye) 門檻較低。

  鄒蘊娟告訴記者,從(cong) 業(ye) 者還是要保持專(zhuan) 業(ye) 性和職業(ye) 性,如果服務水平太差,或者在服務過程中給病人、家屬推銷產(chan) 品,進行額外加項收費,最終都會(hui) 毀了這個(ge) 職業(ye) ;另外,也要避免過去的號販子、醫托搖身一變,換上陪診員的馬甲,利用自身優(you) 勢獲取不當利益。

  劉建軍(jun) 表示,目前陪診員是機構從(cong) 業(ye) 者與(yu) 自由職業(ye) 者並存,素質高低不均、水平參差不齊,專(zhuan) 業(ye) 看護知識和醫療常識更是亟待提升。在事關(guan) 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問題上,不能有絲(si) 毫含糊,必須實施標準規範的業(ye) 務技能培訓,以確保從(cong) 業(ye) 人員滿足該職業(ye) 的陪診要求。在從(cong) 業(ye) 機構方麵,應嚴(yan) 格審核現有陪診機構營業(ye) 資質,確保其建立係統性專(zhuan) 業(ye) 化、規範化的服務流程,尤其是在解決(jue) 多元化的病患需求時,充分尊重並保護好病患者的醫療隱私。

  對於(yu) 個(ge) 人而言,社群健康助理員是一個(ge) 全新的職業(ye) 選擇,且就業(ye) 選擇範圍更廣。專(zhuan) 家表示,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公眾(zhong) 健康理念的變化,社區健康助理員人才的就業(ye) 麵會(hui) 越來越廣,不僅(jin) 社區醫院、鄉(xiang) 村衛生室、各城市醫院需要新職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美容機構、體(ti) 檢機構、保育機構、養(yang) 老機構、社區物業(ye) 、企業(ye) 、學校、樓宇、單位、商場等公共服務場所也需要相關(guan) 職業(ye) 人員,新職業(ye) 的就業(ye) 範圍更廣,就業(ye) 選擇更多。

  劉建軍(jun) 表示,新職業(ye) 的設立是從(cong) 國家層麵對社群健康領域從(cong) 業(ye) 人員的肯定,未來有關(guan) 部門將會(hui) 對該職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的理論知識體(ti) 係及從(cong) 業(ye) 技能進行規範並持續完善,有利於(yu) 推動社群健康管理的發展和行業(ye) 人才隊伍的培養(yang) ,促進全民健康行動。(記者 邱玥)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