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連線 | 進高考、入課堂,海外“中文熱”持續升溫
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近日,愛爾蘭(lan) 高考中文考試如期舉(ju) 行,這是愛爾蘭(lan) 首次將中文納入高考外語選考科目。隨著中外各領域交流需求的增加,近年來一些國家已將中文納入當地高考科目或教學體(ti) 係。越來越多外國年輕人開始學習(xi) 中文,希望通過掌握這一“技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
進高考
為(wei) 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培養(yang) 更多國際化人才,愛爾蘭(lan) 教育部2017年發布了未來10年外語教學戰略。根據這一戰略,愛爾蘭(lan) 從(cong) 2020年起將中文列為(wei) 高中外語選修科目,並從(cong) 今年起設立高考中文考試。
根據愛爾蘭(lan) 國家考試委員會(hui) 公布的高考日程安排,今年的中文考試分為(wei) 口語、聽力和筆試3個(ge) 部分,口語考試於(yu) 4月9日至14日舉(ju) 行,聽力測試和筆試將於(yu) 6月20日舉(ju) 行。
考試形式和內(nei) 容由愛方確定。口語考試持續12至15分鍾,考生需進行日常對話;聽力測試40分鍾;筆試兩(liang) 個(ge) 半小時,包括閱讀理解和作文等。
據了解,愛爾蘭(lan) 全國約有100人參加今年高考的中文考試。都柏林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王黎明說,中文正式成為(wei) 愛爾蘭(lan) 高考科目是中文進入愛爾蘭(lan) 國民教育體(ti) 係的重要裏程碑。
除了愛爾蘭(lan) ,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地也已將中文列入高考科目。2015年6月,白俄羅斯首批選擇漢語作為(wei) 高考外語科目的中學畢業(ye) 生參加了當年的大學入學考試。
白俄羅斯的中文高考題型包括選擇、填空、閱讀理解等。
圖為(wei) 2020年白俄羅斯中文高考試題
入課堂
像美國、德國、新西蘭(lan) 等國一樣,拉美國家古巴也將中文課程引入中學課堂。今年3月7日,中古合作古巴中學中文教學項目啟動。位於(yu) 古巴首都哈瓦那的羅德裏格斯中學成為(wei) 第一所開設中文選修課的古巴中學,該校130多名初一學生成為(wei) 首批選修中文課的古巴中學生。
26歲的侯嘉琪是中方選派到古巴中學任教的首位中文老師。她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古巴學生學習(xi) 中文熱情很高,目前學校每天上午有兩(liang) 節中文課,每節課時長約60分鍾。截至本月11日,學生已經學完漢語拚音的韻母。
中國駐古巴大使馬輝介紹,使館為(wei) 羅德裏格斯中學提供了教科書(shu) 、詞典、手冊(ce) 和教具。羅德裏格斯中學校長卡梅荷說,未來幾年古巴將有更多中學加入中文教學項目。
在非洲,當地年輕人學習(xi) 中文的熱情同樣高漲。
中文課程在盧旺達的一些大學、中學以興(xing) 趣班或學分課的形式出現。盧旺達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曾廣煜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疫情以來,有不少學校找到孔子學院,希望開設中文課。目前孔子學院在盧旺達全國共有14個(ge) 教學點,除了大學、中學常規班級的漢語課程外,盧大孔院還長期開設武術漢語班等特色課程。
2013年設立的加納大學孔子學院也正廣泛地與(yu) 當地大學、高中、初中和小學開展漢語教育合作,設立了8個(ge) 教學點。學生們(men) 在這些教學點學習(xi) 的課程會(hui) 被記入學分。
2018年3月,“烏(wu) 幹達當地教師孵化項目”啟動,目的在於(yu) 創新本土中文教師的培訓方式,給烏(wu) 幹達留下一支“帶不走”的中文教師隊伍。同年末,烏(wu) 幹達將中文列入初級中學教學大綱。經過三年發展,該教師孵化項目已培養(yang) 出三批、共計101名當地中文教師。接受培訓的中文教師結業(ye) 後,已陸續回到各自學校,走上了中文教學的崗位。
目前,烏(wu) 幹達全國有50多所中學開設中文課程,學中文的中學生已超過2萬(wan) 人。烏(wu) 幹達教育部門正在考慮將中文納入高中教學。
新機遇
“中文熱”的背後是對華經貿、人文交流需求的增加。在加納首都機場,移民局和海關(guan) 官員遇到中國旅客會(hui) 操著簡單的中文與(yu) 他們(men) 交流,這是當地官員參與(yu) 漢語培訓的結果,此舉(ju) 是為(wei) 了更好服務中國旅客。
對年輕人來說,學好中文意味著可能獲得更多職業(ye) 發展機遇。
白俄羅斯2005年就發布了官方文件,允許當地中小學把漢語作為(wei) 必修外語課,目前有近3.7萬(wan) 人學習(xi) 中文。很多懂中文的年輕人大學畢業(ye) 後,便投身中白工業(ye) 園等中白合作項目,為(wei) 這些項目的落實做出了貢獻。
盧旺達學生愛德華·加基爾說,盧旺達有很多中國企業(ye) ,“不學中文就失去了很多機會(hui) ”。
今年參加高考的愛爾蘭(lan) 學生安德烈亞(ya) 斯·奧費林已經學了10年中文。他說,自己很喜歡中國文化,以後想去中國。
“對於(yu) 愛爾蘭(lan) 年輕一代來說,掌握漢語、了解中國文化,不僅(jin) 有利於(yu) 促進兩(liang) 國各領域的交流與(yu) 合作,也為(wei) 他們(men) 職業(ye) 發展帶來了新機遇。”都柏林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王黎明說。(記者:張琪、魯金博、林朝暉、王朝、吉莉、黃萬(wan) 晴、許正、張改萍;報道員:劉曉明、路繼承、歐仁·烏(wu) 維馬納、賽特阿克拉、阿嫩·帕特裏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