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雲養寵物”也成了表情包
【新聞隨筆】
作者:王 丹
近來,一個(ge) 被稱作“微信農(nong) 場”的遊戲成了爆款。人們(men) 在自己的微信狀態中進行一係列設置,為(wei) 狀態欄添加動態表情包。於(yu) 是,我們(men) 有機會(hui) 看到這樣的“雲(yun) 養(yang) 寵物”——茫茫草原一隻鴨、馬爾代夫遛狗、懷舊風教室裏養(yang) 機器貓……更有腦洞大開者,養(yang) 起了五顏六色的海綿寶寶。
互聯網時代,最難預測的就是下一個(ge) 爆款。此次“雲(yun) 養(yang) 寵物”出圈,似乎毫無征兆,不過細想又在意料之中。相信不少人對Web2.0時代的“開心農(nong) 場”等農(nong) 場類遊戲仍有印象,當時全民“種菜”“偷菜”風靡一時。而今,互聯網風口都已換了幾輪,“種菜”“養(yang) 動物”依舊能流行起來。
不管你承不承認,不少人心中都有或深或淺的田園情結。尤其是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推進,更多人從(cong) 農(nong) 村來到城市,雖然身體(ti) 或已不能再回去,但心理上與(yu) 農(nong) 村的連接卻難以割斷。而對於(yu) 新世代的年輕人來說,他們(men) 從(cong) 一出生就熟悉城市的場景設置,田園生活對他們(men) 是陌生的,但也因陌生而更具吸引力。
農(nong) 場類遊戲的出現,恰好滿足了人們(men) 對田園生活的懷念和想象——盡管這種加了柔光濾鏡的田園想象實際並不存在。麵對城市生活環境的擠壓和不確定性的衝(chong) 擊,人們(men) 在虛擬的田園裏暫且歇息或逃避的需求愈加強勁。從(cong) 過去播種、澆水和提供光照等“全套”操作到現在的“雙擊”速成,這波農(nong) 場遊戲將進度條壓縮到極致,甚至所養(yang) 寵物也隻有24小時時效。這雖然並非有意的規則設計,但恰好反映了當前時間碎片化程度加深、注意力和耐心匱乏的時代症候。
另一個(ge) 頗值得玩味的觀察是,隨著更多人加入“雲(yun) 農(nong) 場”,人們(men) 已經不再滿足於(yu) 在這1/2屏的空間裏養(yang) 各式寵物了。網友們(men) 用來自熱門劇集中的畫麵作為(wei) 背景圖,然後在上麵拚貼其他圖形元素,進階為(wei) 名副其實的表情包。一圈看下來,大有“鬥圖”既視感。那方天地儼(yan) 然成為(wei) 一個(ge) 人在虛擬世界中的社交門麵,更準確地說是社交名片或麵具。人們(men) 通過對其他人自製表情包的“鑒賞”,來解讀其中包含的暗碼,進而判斷其所歸屬的亞(ya) 文化群體(ti) ,乃至其對一些社會(hui) 事件的看法和態度。
表情包,尤其是網友“量身自製”的表情包,早已脫離單純輔助表達身體(ti) 表情的階段和水平。通過對多種符號係統和文化規則的混合使用,本就是拚貼而成的圖像被重新賦予意義(yi) ,並試圖承擔起網友個(ge) 體(ti) 進行公共空間自我表達的任務。每逢熱點話題必有大量新表情包產(chan) 生,也確是我們(men) 的日常體(ti) 驗。大量圍繞社會(hui) 熱點產(chan) 生的表情包,似乎確實降低了人們(men) 參與(yu) 公共討論的門檻——畢竟一圖在手就可以暢通無阻,但在調侃或嘲諷等情緒消退後,對個(ge) 體(ti) 來說似乎又難以說清留下了什麽(me) 。
既然是一種表達方式,不論是在私人領域還是公共空間,表情包的形式和載體(ti) 就會(hui) 處於(yu) 不斷的變化中,“雲(yun) 養(yang) 寵物”狀態欄竟也能成為(wei) 表情包即是一例。對於(yu) 作為(wei) 自我釋放和情緒出口的網友自創表情包,大可不必上綱上線。不過,值得指出的是,隨著表情包在公共討論中更加頻繁地出現和更加深度地滲透,尤其是反映社會(hui) “表情”、建構社會(hui) 現實的作用日益凸顯,我們(men) 對表情包的認識也應及時更新和深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