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寫創傷:浪漫敘事與曆史記憶的張力與陷阱
作者:馮(feng) 子涵
在人們(men) 的既定印象中,韓劇一直以輕鬆愉悅的風格,高顏值的男女主角,浪漫而跌宕的故事吸引著全球以青年和中年女性為(wei) 主的粉絲(si) 群體(ti) 。但事實上,韓劇近年來也慢慢走出了校園、娛樂(le) 圈、財閥世家等場景,逐步進入曆史記憶的敘事,講述那些曾經真實發生的曆史事件。韓劇《雪滴花》就以光州事件為(wei) 背景,通過描寫(xie) 女大學生的愛情與(yu) 生活,曝光了普通人在麵對政治人物時的勾心鬥角和進行權力角逐時的無奈。
該劇在還未上映之時,就因劇中男主角秀浩的“朝鮮間諜”身份缺乏史實依據,而引發了韓國網民的抵製。劇中,秀浩是一顆被冷血殘暴的朝韓政客殘忍拋棄的“棋子”,但這一在冷戰時被用以合理化暴政的“間諜疑雲(yun) ”依然與(yu) 主流的曆史敘事產(chan) 生了較大的衝(chong) 突。站在後冷戰時代背景下回望那段曆史,虛構的“間諜”被置於(yu) 冷戰格局已然遠去和冷戰思維不散的角力之中,使得浪漫敘事和曆史之間呈現出更多張力與(yu) 陷阱。
“間諜”的政治與(yu) 愛欲
秀浩是朝鮮高官的養(yang) 子,也是一位身手不凡的間諜。他作為(wei) 間諜超出常人的智力與(yu) 身手,並不與(yu) 韓劇中傳(chuan) 統的“高富帥”形象相斥,反而為(wei) 韓劇中固有的主角人設增色不少。從(cong) 這一角度來看,該劇對這一人物的設定與(yu) 好萊塢的“間諜片”敘事不謀而合——間諜既是政治曆史敘事的聯結點,又是後冷戰電影將“間諜”敘事娛樂(le) 化的體(ti) 現。同時,間諜身份使得主角更容易深入“敵方”陣營,與(yu) “敵方”的另一主角展開拯救與(yu) 救贖的浪漫情感糾葛。因此,個(ge) 人情感和政治使命的兩(liang) 難選擇往往成為(wei) 間諜愛情故事中最大的道德倫(lun) 理考驗。家國情懷和個(ge) 人愛欲的艱難抉擇,不僅(jin) 滿足了“狗血”要素,也試圖以個(ge) 體(ti) 的視角重新闡釋曆史大背景下個(ge) 體(ti) 的無奈。
將政治與(yu) 愛欲同置於(yu) 間諜故事的嚐試屢見不鮮,然而《雪滴花》受到的非議,則戲劇性地揭示了在這一敘事模式中政治與(yu) 愛欲之間的裂縫:如若間諜片的政治敘事未能擺脫其所脫胎的冷戰格局,那麽(me) 後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對冷戰敘事的反撥會(hui) 使愛欲的糾葛變為(wei) 曆史虛無主義(yi) 的展演。正如戴錦華在分析間諜片時指出,間諜片在後冷戰時期所引起的回響,“其真正的敘述客體(ti) 始終是身份認同問題。”與(yu) 冷戰對立格局下兩(liang) 大陣營間的相互對抗所不同的是,“間諜”的身份在當今的影視文化中更多是在探討一種流動的文化認同的可能性。間諜愛欲的悲劇性,往往來自於(yu) 曆史條件的重重限製,也由此引發觀眾(zhong) 的同情和共感,以愛欲的側(ce) 寫(xie) 完成對政治的反思。《雪滴花》的爭(zheng) 議在於(yu) ,尚未厘清從(cong) 冷戰到後冷戰的政治格局和國家敘事的轉變,將愛欲的糾纏淩駕於(yu) 曆史的複雜性之上,自然無法得到韓國民眾(zhong) 的廣泛認同。
“浪漫”敘事與(yu) “道德”補償(chang)
浪漫敘事與(yu) 曆史記憶的結合,不僅(jin) 讓曆史記憶變得更加鮮活,同時也以其特有的情感力量,推動了關(guan) 於(yu) 曆史的反思。不少觀眾(zhong) 在觀看《雪滴花》時,都會(hui) 為(wei) 悲劇結尾落淚。電影學者琳達·威廉姆斯(Linda Williams)在其對情節劇模式的研究中曾指出,真相的“遲到”是誘發觀眾(zhong) 悲傷(shang) 情緒的過度表達的關(guan) 鍵。在這一意義(yi) 上,情節劇和創傷(shang) 敘述具有時間上的共通性:真相的揭露往往被置於(yu) 故事或曆史塵埃落定後,這一敘事的延遲性使得“補償(chang) ”成為(wei) 一種不可能。例如,在《雪滴花》結尾,皮社監向電話接線員桂芬玉袒露了她與(yu) 芬玉姐姐青年時的糾葛。皮社監愧疚於(yu) 芬玉姐姐因她在軍(jun) 政府暴政下的所作的偽(wei) 證而死的事實,因而對芬玉一直照顧有加。這一前情的延遲揭露不僅(jin) 成為(wei) 了喚醒芬玉良知的鑰匙,也使得皮社監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ti) 。同時,隨著真相的揭開,進一步激發觀眾(zhong) 對故事中“反麵角色”的人生境遇的理解與(yu) 同情。
正因為(wei) 時間性上的“遲到”引發的行為(wei) 和動情的辯證,讓這類看似“狗血”的公式化情節,更加具備揭示道德和情感真相的積極意義(yi) 。雖然劇中的悲劇已成事實,但由這一悲傷(shang) 體(ti) 驗引發的觀眾(zhong) 對道德和倫(lun) 理的思考卻並不會(hui) “遲到”。因此,由悲劇化的浪漫故事作為(wei) 曆史側(ce) 寫(xie) 的另一重要意義(yi) 就在於(yu) ,浪漫敘事與(yu) 創傷(shang) 記憶互相交織,觀眾(zhong) 目睹相愛的個(ge) 體(ti) 被迫分離,感受曆史背景下的個(ge) 人悲劇,這樣的情感體(ti) 驗有可能轉化成其反思曆史的能動性。對於(yu) 曆史創傷(shang) 的書(shu) 寫(xie) 當然不能止步於(yu) 沉湎過去,而應指向如何正確麵對現在與(yu) 未來的困境。因此,由特定曆史下悲劇的浪漫故事引發的共情,也可以被視為(wei) 對曆史創傷(shang) 的道德補償(chang) 。韓劇關(guan) 於(yu) 浪漫敘事和本土曆史相結合的嚐試,揭露了兩(liang) 者之間的張力和共通之處,啟發影視創作協調大眾(zhong) 口味和嚴(yan) 肅議題,以及在滿足當代觀眾(zhong) 審美的同時對曆史進行公正的觀照。
(作者馮(feng) 子涵係杜克大學東(dong) 亞(ya) 研究碩士,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東(dong) 亞(ya) 語言與(yu) 文化係博士研究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