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探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宋代“鐵骨”遺風綿延至今

發布時間:2022-04-24 17:0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泉州4月24日電 (記者 曾福誌 孫虹)天氣好時,青山綠水環抱的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展示館,白牆黑瓦、古樸大氣,遠遠望去仿若一幅畫。展示館與(yu) 不遠處的遺址及周圍山川、民居融為(wei) 一體(ti) ,為(wei) 來訪者講述世界遺產(chan) 點背後的動人故事。

  “如何把專(zhuan) 業(ye) 艱深的考古成果,用民眾(zhong) 能夠接受、理解的語言或方式表達,這是我們(men) 反複思考的問題。”福建安溪縣博物館館長易曙峰如是說。

  回望前世 鐵錘聲聲響千年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對很多人來說,22個(ge) 遺產(chan) 點中的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有些陌生。它既“老”又“新”,它的“老”不是陳舊,而是泉州冶鐵手工業(ye) 傳(chuan) 承千年的珍貴見證;它的“新”則是基於(yu) 文化積澱之上的重新出發。

  五閬山西南麓下,安溪縣尚卿鄉(xiang) 青洋村餘(yu) 姓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村民們(men) 大多耳聞,古時村裏有冶鐵場,奈何年代太過久遠,誰也說不清老祖宗到底是在哪裏、如何冶煉的。

  一直到2019年10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隊的到來,讓小村莊一下子熱鬧了起來,村民們(men) 好奇的先民冶鐵曆史,也一點一點地被揭開。

  “一開始找爐子,挖了一個(ge) 多月,全是爐渣。”易曙峰告訴中新網記者,考古隊每天清晨6點多起床,早餐後就到遺址現場開始工作,晚上返回駐地還要集中開會(hui) ,交流分析當天的考古發現,常常熬至次日淩晨一兩(liang) 點,睡眠時間僅(jin) 有四五個(ge) 小時。

  隨著挖掘工作的不斷深入,一個(ge) 麵積上萬(wan) 平方米,包含冶煉遺址、古礦洞、祖屋遺址、古道及為(wei) 冶煉提供薪材的山地在內(nei) 的遺址,逐漸被世人所見。

  目前考古隊已完成前四期挖掘工作,已發掘的6個(ge) 冶煉爐中,5個(ge) 被判斷為(wei) 塊煉鐵冶煉爐,1個(ge) 為(wei) 鍛爐。此外,考古現場還發現了鑄造於(yu) 11世紀初期的錢幣,鐵釘、鐵片、鐵塊等鐵製品,爐渣、礦石、燒土、爐襯等冶煉遺物,以及8萬(wan) 多件陶瓷器碎片。

  經過考古挖掘重現,這個(ge) 千年前的冶鐵場“躺”在峽穀中,地勢北高南低,三麵群山環抱,南麵缺口清風徐來,形成一個(ge) 天然的風口,氣候相對幹燥,便於(yu) 冶煉活動的開展。遺址附近還分布著鐵礦洞、森林植被、古道、水係等資源,一個(ge) 從(cong) 原料到加工再到運輸的產(chan) 業(ye) 鏈條呼之欲出。

  “這裏天生就是煉鐵的好地方。”易曙峰介紹,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入選2020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名單。今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隊將繼續開展第五期考古挖掘工作。

  無心插柳 泉州申遺添“鐵”證

  泉州啟動申遺至成功曆時整整20年,其間幾經波折,主題多次調整。而安溪冶鐵遺址的發現,雖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卻讓泉州在貿易港口之外、作為(wei) 製造業(ye) 中心的一麵豐(feng) 滿起來,也從(cong) 另一個(ge) 側(ce) 麵反映了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貿易脈絡正越描越清晰,故事正越講越精彩。

  20世紀70年代,“南海一號”沉船出土,在船上發現的鐵器是僅(jin) 次於(yu) 瓷器的最為(wei) 大宗的船貨。考古界主流觀點認為(wei) ,“南海一號”沉船應在泉州港出海,沉船出水的瓷器以泉州德化窯、磁灶窯、閩清義(yi) 窯的瓷器為(wei) 主,由此推測沉船中出水的鐵器來源可能同為(wei) 泉州地區,很大可能來自青陽下草埔。

  在《2019—2020年度安溪青陽冶鐵遺址的發掘和初步研究》中,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沈睿文表示,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中國首個(ge) 科學考古發掘的塊煉鐵冶煉遺址,碳14年代測定和陶瓷類型學研究表明,其生產(chan) 集中於(yu) 宋元時期。當時這裏生產(chan) 的鐵產(chan) 品成為(wei) “海上絲(si) 綢之路”貿易的重要商品。

  據考古發現,安溪冶鐵具有完整的生產(chan) 鏈條。安溪冶鐵製品可分做熟鐵(塊煉鐵)和生鐵、自然鋼,大部分“興(xing) 販入海”“遠販藩國”,通過泉州港源源不斷銷往海外。

  正如沈睿文所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泉州世界文化遺產(chan) 中體(ti) 現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出口商品生產(chan) 的代表性遺產(chan) 要素,它的發現在中國乃至世界冶鐵史和貿易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申遺成功後,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受到更多關(guan) 注。在發掘現場,600多平方米的保護棚依山勢而建,將考古發現的爐子、地層以及重要的建築遺存保護起來。易曙峰介紹,“為(wei) 了和本地傳(chuan) 統民居建築風格相吻合,保護棚采用仿古的‘人字形’坡狀屋簷,每片屋簷上加裝了水槽和引流水管,防止雨水對遺址的破壞。”

  此外,安溪還配置了管理團隊,完善安全防護設施,加強日常管理維護,通過購買(mai) 服務方式對展示館及文物庫房實行全年無休24小時監控監管。

  薪盡火傳(chuan) 藤鐵工藝揚四海

  宋元之後,隨著海洋貿易活動的減少,泉州地區的冶鐵手工業(ye) 逐漸衰落,以下草埔冶鐵遺址為(wei) 代表的青陽鐵場退出曆史舞台。但與(yu) 鐵有關(guan) 的技藝並未中斷,而是在代代傳(chuan) 承中延續了下來。

  在青洋村,仍不乏十裏八鄉(xiang) 有名的打鐵匠,成為(wei) 這一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活態見證。青洋村所在的安溪縣,手工藝人傳(chuan) 承創新竹藤編技藝,使其在這片爐火興(xing) 旺、鐵水流淌的熱土上與(yu) 鐵再續前緣,將尋常的材料變身一件件精美的藤鐵家居工藝品,銷往世界6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2019年8月,安溪被世界手工藝理事會(hui) 授予“世界藤鐵工藝之都”的稱號。

  隨著互聯網的興(xing) 起,借助藤鐵工藝這一獨特的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原本外出務工的青年紛紛返鄉(xiang) 創業(ye) ,助力產(chan) 業(ye) 發展。

  在尚卿鄉(xiang) 福林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開有淘寶店。一邊是有序加工的藤鐵工藝作坊,一邊是如火如荼的網絡銷售,幾乎成了村民們(men) 的日常。

  “2021年底,環村公路開始設計動工,預計兩(liang) 年後建成投用。”安溪合興(xing) 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福林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吳江南告訴記者,目前,福林村藤鐵工藝年產(chan) 值約2億(yi) 元(人民幣,下同),環村公路投用後,將促進福林村電商產(chan) 業(ye) 二次騰飛。

  截至目前,安溪現有家居工藝企業(ye) 2200多家、從(cong) 業(ye) 人員15萬(wan) 人。2021年,安溪藤鐵家居工藝品實現產(chan) 值230億(yi) 元。

  如今,走進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冶鐵的爐火雖已熄滅,民眾(zhong) 仍可一探古時先人的冶鐵智慧。更重要的是,千年冶鐵技術傳(chuan) 承不息,已將宋代“鐵骨”遺風綿延至今。(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