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匠人“複活”失傳百年侗家樂器
中新社柳州4月24日電 題:廣西匠人“複活”失傳(chuan) 百年侗家樂(le) 器
作者 劉俊聰
一陣歡快的鳥鳴聲在廣西柳州市的山間流淌。循聲而去,隻見廣西匠人梁治榮手持著侗家傳(chuan) 統樂(le) 器“山烏(wu) ”吹奏。
“山烏(wu) ”曾是失傳(chuan) 百年的侗族樂(le) 器,梁治榮將西洋樂(le) 器優(you) 點融入其中,經他改良複活後的樂(le) 器漂洋過海到日本展出。
今年55歲的梁治榮是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一位侗家漢子,從(cong) 事侗族樂(le) 器製作已有40餘(yu) 年。其父是有名的民間音樂(le) 人,從(cong) 7歲起,梁治榮便跟隨著父親(qin) 學習(xi) 侗族樂(le) 器的演奏和製作工藝。在早年交通不便的情況下,為(wei) 尋找一塊合適製作樂(le) 器的木材,父子倆(lia) 往往背著沉重的木材往返於(yu) 桂黔之間。
讀高中時,梁治榮加入廣西三江縣民族藝術團,經常隨團到外國遊客聚集的桂林漓江景區表演。梁治榮在表演中發現,外國遊客對侗族樂(le) 器非常感興(xing) 趣,演奏往往贏得熱烈掌聲。
但梁治榮從(cong) 父親(qin) 口中得知,有很多古老的侗族樂(le) 器已失傳(chuan) ,有些甚至失傳(chuan) 上百年。“當時我就堅定了要重製失傳(chuan) 民族樂(le) 器的想法,這些有趣的樂(le) 器不能就此失傳(chuan) 。”梁治榮說。
侗族的傳(chuan) 統樂(le) 器主要有蘆笙、侗笛、侗琵琶和侗族牛腿琴等,都是取材於(yu) 自然界、純手工製成的天然樂(le) 器。但由於(yu) 製作工藝僅(jin) 依靠口口相傳(chuan) ,很多侗族樂(le) 器因此而失傳(chuan) ,其“複活”之路並不好走。
為(wei) 此,梁治榮多年來走訪廣西各個(ge) 侗族村落,向村中老人詢問相關(guan) 失傳(chuan) 樂(le) 器的製作細節,再根據老人的口述回憶,摸索著對樂(le) 器進行還原和製作。
梁治榮介紹說,“複活”一件失傳(chuan) 樂(le) 器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心力,不斷修正外形和調試音色,反複製作方能成功。2011年至今,梁治榮已“複活”數十件失傳(chuan) 的民族樂(le) 器,其中包括失傳(chuan) 200多年的角基琴以及失傳(chuan) 100多年的波喇等。
在“複活”民族樂(le) 器的過程中,梁治榮將西洋樂(le) 器的音色優(you) 點融入製作之中,“西洋樂(le) 器和中國民族樂(le) 器各有千秋,於(yu) 是我取兩(liang) 家之長,對侗族樂(le) 器外觀進行重新設計,讓它們(men) 煥然一新。”
在梁治榮看來,民族樂(le) 器的創新需遵循傳(chuan) 統技法,但最終是為(wei) 了更好地傳(chuan) 承。“融入西洋樂(le) 器優(you) 點的中國民族樂(le) 器,不僅(jin) 外觀獨具美感、音色更透亮、音域也會(hui) 越廣,能夠演奏更高難度的曲目。希望能通過這些改進,打破民眾(zhong) 對於(yu) 民族樂(le) 器‘老套古板’的印象,吸引更多中國年輕人加入傳(chuan) 統民族樂(le) 器的傳(chuan) 承之中。”
近年來,中國傳(chuan) 統民族樂(le) 器的“中西結合”在不斷擴大,涉及聲樂(le) 、合奏、教學等多方領域。西洋樂(le) 器和民族樂(le) 器互補,兩(liang) 者搭配往往能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中西樂(le) 器的跨界融合,並沒有消弭傳(chuan) 統民族樂(le) 器本身的特質,反而激發出更多創新靈感,讓民族樂(le) 器重新煥發生機。
如今,經過梁治榮改良後的樂(le) 器曾漂洋過海到日本展出,其音色和表現力受到國外友人的歡迎。“中國的樂(le) 器文化一直是兼容並蓄,隻有不斷借鑒和創新,中國民族樂(le) 器才能跟上時代,得到更好發展。”梁治榮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