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怎樣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脈絡

發布時間:2022-04-24 17:2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華建光(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 龔術婷(中國人民大學古代中國與(yu) 絲(si) 路文明研究中心秘書(shu) 長)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根本上是文化的複興(xing) 。高校人才培養(yang) 理應心懷國之大者,自覺擔負起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使命。具體(ti) 到國學專(zhuan) 業(ye) ,就需要在新時代找準定位,深入思考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培養(yang) 國學專(zhuan) 業(ye) 人才。因此,新時代的國學專(zhuan) 業(ye) 人才應該在國家文化安全戰略的高度理解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脈絡。這就要求從(cong) 中華民族整體(ti) 的角度來理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正是通過兼容並蓄、守正出新,才最終形成了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也正是通過中國古代各民族的互譯互通、互諒互解,才最終匯成了一體(ti) 多元的中華民族。因此,在繼承和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時,新時代國學人才一方麵需要深入理解以儒家文化為(wei) 主體(ti) 的文化傳(chuan) 統;另一方麵還應該積極吸納多民族的優(you) 秀文化。這樣的人才,不應該隻是熟稔《詩經》,還應該對《格薩爾王傳(chuan) 》《江格爾》《瑪納斯》等少數民族史詩也有較深的研讀。這樣的人才,在研究公元10—12世紀的中國曆史時,其學術眼光不應該局限於(yu) 宋史,還應該投到遼、金、西夏、蒙古等少數民族政權身上,在中國疆域大背景下,綜合分析各民族之間從(cong) 中央到地方、從(cong) 精英到民間、從(cong) 戰爭(zheng) 到貿易、從(cong) 思想到藝術等多個(ge) 層麵或角度的互動交融關(guan) 係。

  語言文字是文化傳(chuan) 承和文化記憶最基本的載體(ti) ,是國家極為(wei) 重要的戰略資源。因此,新時代的國學專(zhuan) 業(ye) 人才應該在國家語言文字安全戰略的高度理解中國的語言文字格局,夯實自己的古代語言文獻閱讀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在深入研習(xi) 曆代通用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對古代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也有一定掌握。唯有如此,才能全麵把握中國古代各民族的語言文字發展源流,具備解讀中國古代各民族第一手文獻資料的能力。縱觀中華文明史,以漢字為(wei) 載體(ti) 的文言文獻一直占據著主體(ti) 地位,對中華文明的奠定和發展、中華民族一體(ti) 多元格局的形成發揮了舉(ju) 足輕重的積極作用。因此,在進行國學專(zhuan) 業(ye) 教育時,古代漢語理應是核心素養(yang) 之一,以甲骨文、金文為(wei) 代表的古文字也需要得到更多重視。在此基礎上,我們(men) 也不應該忽視古代少數民族語言文獻在國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同地區高校的國學教育,可以發揮自己的地域優(you) 勢,齊心協力培養(yang) 出一批能閱讀漢文、藏文、西夏文、契丹文、蒙文、滿文等多種文字形式古代經典的國學專(zhuan) 業(ye) 人才。比如,青藏地區的高校,可以著力培養(yang) 兼通古漢文和古藏文、致力於(yu) 漢藏對比研究的國學人才。更理想者,這些新時代國學專(zhuan) 業(ye) 人才,還應能在專(zhuan) 題研究中,綜合運用多語種文獻,細致比勘不同文字的同一文本。比如,在研究中國佛教經典文本時,除了能借助傳(chuan) 統小學研讀漢文版本之外,還應該具備分析藏文、西夏文、蒙文等版本的基本素養(yang) 。

  當前中國早已進入知識驅動型社會(hui) ,任何現實問題的解決(jue) ,都有賴於(yu) 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尤其是高精尖領域,學科深度交叉已是基本趨勢。有鑒於(yu) 此,國家已經在學科門類中新增了“交叉學科”門類。因此,新時代的國學專(zhuan) 業(ye) 人才應該在交叉學科視野下合理有序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交叉學科的首要任務,就是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實現知識從(cong) 簡單加和到有機結合的轉變。國學天然就是交叉學科。國學知識的生產(chan) ,本質上是一種集成式創新,需要在掌握文史哲等學科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具體(ti) 問題整合相關(guan) 學科的材料、數據、理論、方法,最終得到一個(ge) 整體(ti) 的解釋。比如,古代中國是如何對知識加以分類的?這一問題至少需要綜合文獻學、思想史、社會(hui) 學等多學科知識。又如,如何評價(jia) 秦的“書(shu) 同文”政策?這一問題至少需要綜合文字學、文獻學、中國古代史等多學科知識。

  落實到國學人才培養(yang) 上,除了傳(chuan) 授學生文史哲等學科的相關(guan) 基礎知識,還需要訓練和提升學生運用交叉學科知識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能力。為(wei) 此,就需要大幅度提高課程的交叉培養(yang) 深度,尤其是原典精讀課程。以具體(ti) 經典為(wei) 載體(ti) ,整合各分科研究成果,提取出基本問題群,以此引導學生對各學科理論和方法加以分析和批判,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來對相關(guan) 問題作出回應。以《詩經》為(wei) 例,教師需要充分吸收文學、史學、考古學、語言文字學、文獻學、民俗學、宗教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提取容易激發學生進行交叉學科思考的學術問題,如“西周金文與(yu) 《詩經》語言”“《詩經》與(yu) 先秦考古”“《詩經》與(yu) 禮儀(yi) ”“《詩經》與(yu) 音樂(le) ”“《詩經》文本形成與(yu) 口述、書(shu) 寫(xie) 傳(chuan) 統”“《鄭箋》的訓詁方法與(yu) 義(yi) 理發揮”,等等。如是,方能充分彰顯《詩經》的綜合特點,也才吻合國學交叉培養(yang) 的理念,真正實現考據、義(yi) 理、辭章的統一。當然,這在實踐層麵難度不小,一方麵教師需要走出自己的學科舒適區,時刻對路徑依賴保持警覺;另一方麵,需要積極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在多學科協同解決(jue) 問題的具體(ti) 實踐中,引導學生建立起多學科之間的動態聯係和共同語言。

  當前正處於(yu) 兩(liang) 大變局的宏觀形勢之下,全球化進程放緩,地區民族主義(yi) 不斷抬頭,文明對話益發迫切,需要平等傾(qing) 聽不同文明發出的多樣化聲音,進而積極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進程。因此,新時代的國學專(zhuan) 業(ye) 人才應該在全球學科視野下準確把握中華文明的特質,積極提升自己的跨文明深度對話能力。這些人才不僅(jin) 需要具備有關(guan) 當代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基本認識,還需要對各國家、地區、民族的曆史文化有較為(wei) 綜合的了解。兩(liang) 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兩(liang) 希文明、古印度文明,都應該有一個(ge) 最低限度的涉獵。古代文明之間有哪些接觸和交流?中華文明是如何傳(chuan) 播的?西方古代文明如何孕育出現代文明?傳(chuan) 統如何與(yu) 現代對接?文言和白話是什麽(me) 關(guan) 係?諸如此類的宏大學術問題,當代國學專(zhuan) 業(ye) 人才應該在跨文明對話框架下不斷加以思索和解答。當然,受製於(yu) 高校課程體(ti) 係,將其他文明相關(guan) 內(nei) 容整體(ti) 納入國學人才培養(yang) 方案並不現實。為(wei) 此,高校國學專(zhuan) 業(ye) 教育需要學會(hui) “借力”,發揮好學校通識課程和其他學院專(zhuan) 業(ye) 課的積極作用,用好慕課等線上資源,根據國學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目標加以全麵梳理,給出選修指導意見,引導學生盡量選擇與(yu) 國學課程體(ti) 係形成互補關(guan) 係的課程,激發學生主動構建屬於(yu) 自己的“西方文明”“當代中國與(yu) 世界”“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等通識模塊。

  新文科旨在培養(yang) 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要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新時代的國學專(zhuan) 業(ye) 人才,就應該是這樣的人才。毋庸置疑,要培養(yang) 這樣的新時代國學專(zhuan) 業(ye) 人才,任重道遠,有一係列的教學改革需要著力推進。我們(men) 需要創新管理製度,建立本碩博順暢銜接的培養(yang) 機製;需要打破專(zhuan) 業(ye) 路徑依賴,構建跨學科教學團隊,提升課程的交叉學科深度;需要加大學術實踐力度,在具體(ti) 問題的實際解決(jue) 過程中激活學生多學科知識之間的潛在聯係;還需要在數字人文背景下,加強學生定性分析與(yu) 定量分析並重的方法論意識,實現國學教育中的人機互通及科學與(yu) 人文的互通;更需要在大思政背景下,將課堂教學和學生工作深度整合,將學校教育與(yu) 社會(hui) 實踐相結合,實現知識整合和價(jia) 值涵養(yang) 的有機統一。

  國之大者,銘記於(yu) 心;敢於(yu) 擔當,守正創新;一體(ti) 多元,蹄疾步堅。相信新時代培養(yang) 的這批“肩負曆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立大誌、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國學新人,將創造一個(ge) 新的國學春天,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國學特色交叉學科的創建過程中,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轉化、傳(chuan) 播事業(ye) 中,積極貢獻力量,從(cong) 中華民族整體(ti) 和交叉學科視角,對各族人民、對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做好文明互鑒。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