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單霽翔:5300年前先民們觀測天文修築規模龐大良渚古城

發布時間:2022-04-26 11:0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chuan) 播中心25日發布消息說,在該中心參與(yu) 主辦的今年中國航天日一場“航天點亮夢想”主題電視論壇上,中國文物學會(hui) 會(hui) 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單霽翔應邀進行跨界對話表示,5300年前,良渚古國的先民們(men) 為(wei) 了都城選址,在瑤山祭壇觀測天文,修築了規模龐大的良渚古城。

  單霽翔認為(wei) ,中國古人可能比今天的人們(men) 更加熱衷於(yu) 觀察宇宙,並且通過對天文現象的觀測和記錄來指導生產(chan) 生活。除通過觀測天文修築良渚古城外,他還提到,西周時期的周公為(wei) 了都城選址,以“天地之中”作為(wei) 天文觀測中心,在全國範圍內(nei) 進行大規模的日影觀測,留下土圭觀測日影的方法。元代科學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觀星台,組織全國性天文觀測活動,觀測範圍從(cong) 南海直到西伯利亞(ya) ,共建立27個(ge) 觀測點。

  單霽翔介紹,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天文觀測與(yu) 天文曆法密不可分。從(cong) 商代甲骨文中的天象記載和曆法演算,到戰國時代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再到漢代的天文曆法成果,中國始終領先世界,揭示出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古代人們(men) 以星辰為(wei) 參照,發明“牽星過洋”的導航技術,沿海上絲(si) 綢之路直達非洲,促進世界各地文化交流。

  同時,中國對天文曆法的研究,還形成曆史悠久的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chuan) 統節日,承載著天文曆法等人文與(yu) 自然文化內(nei) 涵,共同組成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與(yu) 根脈,並與(yu) 今天人們(men) 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guan) 。

  他說,北京建國門內(nei) 的古觀象台是世界上遺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這座觀象台從(cong) 公元1442年到1929年,從(cong) 事天文觀測近500年。紫禁城也是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仿照天上的“紫微垣”所建。

  據了解,此次主題電視論壇由CGTN智庫聯合中國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chuan) 中心、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chuan) 播中心、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共同主辦,英國倫(lun) 敦科學博物館聯合主辦,單霽翔、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和中國女航天員、“太空教師”王亞(ya) 平,以及NASA火星項目科學家Amitabha Ghosh、日本女航天員山崎直子、意大利科幻作家弗朗西斯科·沃爾索等中外嘉賓應邀參加,通過論壇連線展開跨界對話。(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