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短劇改編,剛上路別迷路
作者:吳長青(安徽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2015年以來,網絡文學IP經曆了影視劇、網絡劇、網絡大電影和動漫畫等文藝樣式的轉換。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院線電影的上座率,網絡文藝填補了一部分市場空缺。盡管以網絡劇和網絡大電影為(wei) 代表的長視頻改編目前仍是網絡文學IP的主要流向,但勢頭迅猛的網絡短劇已經成為(wei) 長視頻的重要補充。2月2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網絡文學+短劇”成為(wei) 網絡文學IP改編的熱門賽道。網絡文學的內(nei) 容平易通俗,跟短劇節奏相吻合。短劇的孵化周期短、製作成本低,網文平台、短視頻平台等相繼入局,形成了網文平台提供文學IP、短視頻平台製作播出的模式。
網絡短劇成為(wei) 市場熱門,與(yu) 網絡文學的免費閱讀機製關(guan) 係密切。其商業(ye) 模式主要依賴廣告收入轉移支付,某種意義(yi) 上是廣告創意學與(yu) 網絡文學故事類型的融合。網絡文學短劇化的核心依然是文學的變局。
傳(chuan) 統網絡文學是在互聯網媒介驅動催生下從(cong) 傳(chuan) 統文學中分化出的類型文學,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wei) 一種相對獨立的文體(ti) 形式。其主要特征除了媒介性、類型化特征之外,還有商業(ye) 化帶來的以讀者閱讀體(ti) 驗為(wei) 中心的超長性;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基於(yu) 微信公眾(zhong) 號、App小程序等客戶端作為(wei) 閱讀載體(ti) 的商業(ye) 化新媒體(ti) 文、短故事,反超傳(chuan) 統網絡文學的長文模式獲得長足發展。
傳(chuan) 統網絡文學付費閱讀和作者稿酬製保證了網絡文學生產(chan) 的可持續性,提高用戶黏性並保持足夠長度。在這個(ge) 過程中,所謂文學性由傳(chuan) 統文學表達手段、表現方式、語言修辭化、文本闡釋的多義(yi) 性等,朝著以讀者為(wei) 中心的類型文學遊戲化、創意化方向轉變。在篇幅上傳(chuan) 統網絡文學長文更適宜改編成長視頻或者長漫畫、動畫。
所謂新媒體(ti) 文以短文為(wei) 主,由於(yu) 篇幅限製,明顯弱於(yu) 長篇類型文學的遊戲化和創意化,尤其是遊戲化較弱,主要吸收了長篇類型文的創意性。譬如語言上要求日常化、生活化、口語化,有畫麵感;選題上要求吸睛、強情緒、強代入感;內(nei) 容上要求第一人稱敘事,具有較強的結構意識;一篇完整故事字數要求在8000到15000字之間。新媒體(ti) 文的文學性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強調戲劇性效果;同時敘述節奏快,結構上具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反轉等特點。在題材、內(nei) 容的選擇上,新媒體(ti) 文的類型範圍要比傳(chuan) 統網絡文學窄得多。傳(chuan) 統網絡文學類型無所不包、應有盡有,而新媒體(ti) 文基本以現實情感關(guan) 係為(wei) 主。
新媒體(ti) 文的商業(ye) 模式主要依賴粉絲(si) 經濟、社群經濟的廣告轉移支付和流量加持。加之短劇拍攝對場景要求不高、製作周期短、演職人員成本不高等特征,吸引了不少廣告公司的青睞。另外,新媒體(ti) 文本身具有影視化特征,編劇的改編技巧和剪輯流程遠比影視劇弱。因此,兩(liang) 者之間的融合度相比傳(chuan) 統網絡文學改編為(wei) 長視頻強,而且成本要低得多。
無論是長視頻還是短視頻,都是基於(yu) 影像敘事。網絡文學和視頻之間最大差異還是在於(yu) 語言方式的不同。影像敘事強調通過人物表演塑造文學形象,文字語言隻有輔助性功能,主要以對白為(wei) 主,網絡文學主要依賴傳(chuan) 統的文字敘述來構建文學想象世界,通過語言、行動、心理等文學手段塑造人物;影像敘事講究視覺、聽覺和心理活動的融合,講究行動、場景的配合;網絡文學敘事的重心在於(yu) 完整的故事性、邏輯性,既講究故事的精彩,還要符合人類行為(wei) 的邏輯性表達。因此,兩(liang) 者是相輔相成的關(guan) 係,這也意味著高質量的視頻對文學作品的要求會(hui) 更高,有一些類型作品可能就不適合改編。
新媒體(ti) 文的短劇化,文學性向創意化方向轉變,主要表現為(wei) 每一集基本上都有一個(ge) 貼近生活的“梗”,吸引受眾(zhong) 追劇,這符合網絡文學的用戶黏性特點;為(wei) 了便於(yu) 觀眾(zhong) 接受,故事注重現實性強;語言以口語化、平實性語言為(wei) 主;同時強調傳(chuan) 播的便捷度、互動性,設置標簽、點讚、評論、收藏和轉發等功能。
“網絡文學+短劇”的生產(chan) 模式,對於(yu) 網絡文學而言,文學語言要讓渡於(yu) 影像語言,實現人物形象的可視化,場景基本能做到實景拍攝,但存在硬剪輯拚貼的問題。其中圖像修辭、細節暗示、心理延展和景別轉場等電影敘事手法都無法實現,這也使得短劇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亟待提升。除此之外,由於(yu) 時長限製,短劇需要及時換屏,在每一集的開始都有一個(ge) “前情回顧”作為(wei) 續集的銜接,否則無法做到前後連貫,影響受眾(zhong) 對新內(nei) 容的理解。由於(yu) 節奏的加快,短劇故事情節的設計也較為(wei) 粗糙,年代劇以黑白色彩轉換替代蒙太奇手法,科幻、懸疑推理一般用機器設備或科技空間代替等。部分短劇故事俗套、情節離奇,還時有侵犯經典作品版權的問題,特別是在價(jia) 值導向上存在一定的誤區,這些都不利於(yu) 網絡文學和短劇產(chan) 業(ye) 的健康發展,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