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時代,“悅讀”隨享
用耳朵“讀”書(shu) 、聽課、追劇、社交,正在成為(wei) 新潮流
聽書(shu) 時代,“悅讀”隨享(解碼·書(shu) 香中國)
記者 陳圓圓
核心閱讀
第十九次全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超三成成年國民養(yang) 成了聽書(shu) 的習(xi) 慣。今天的有聲閱讀,播客、音頻類APP等新模式層出不窮。平台、出版社等各方正在努力創作精品有聲內(nei) 容,滿足人們(men) 日益增長、豐(feng) 富多樣的閱讀需求。
早上起床,打開智能音箱,一邊刷牙洗臉,一邊聽文學經典;走進地鐵,戴上降噪耳機,碎片時間也能追有聲連續劇;臨(lin) 睡前,輕柔的音樂(le) 從(cong) 助眠類播客中緩緩流出……
第十九次全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超三成(32.7%)成年國民養(yang) 成了聽書(shu) 的習(xi) 慣。用耳朵“讀”書(shu) 、聽課、追劇、社交成為(wei) 新潮流。今天的有聲閱讀,播客、音頻類APP等新模式層出不窮,推動著全民閱讀的浪潮不斷奔湧。以聲為(wei) 媒,閱讀呈現出更多可能。
形態更多
紙電聲同步成為(wei) 標配
“跨過鴨綠江,那是一片極寒的戰場……”低沉男音響起,娓娓道來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的故事。電影的原著長篇小說《冬與(yu) 獅》改編的有聲專(zhuan) 輯,2022年春節前夕在喜馬拉雅平台上線,早於(yu) 電影上映。
像這樣由影視IP開發而來的有聲作品並不少見。去年以來,包括《覺醒年代》《突圍》《雍正王朝》等諸多熱門影視IP的精品有聲劇紛紛上線。
如今,“紙電聲”同步發行成為(wei) 許多書(shu) 的標配。形態轉變的背後,是平台和出版行業(ye) 對閱讀形態的探尋。
今年4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後翼棄兵》中文簡體(ti) 版,紙質書(shu) 一問世,電子書(shu) 、有聲書(shu) 也同步上線。“現在是‘紙電聲一體(ti) ’融合出版,無論你是視覺型還是聽覺型學習(xi) 者,都可以根據需要去選擇。”人民文學出版社數字出版與(yu) 科技部主任趙晨說,“新書(shu) 從(cong) 內(nei) 容版權環節就開始融合開發,已出版的圖書(shu) 會(hui) 在加印時附上帶有聽書(shu) 二維碼的書(shu) 簽,這是動態更新、互相帶動的過程。”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成立了數字融合出版的專(zhuan) 門部門,2018年正式進入有聲書(shu) 市場,並且搭建了自有店鋪“人文讀書(shu) 聲”,已有“‘茅盾文學獎’係列”“百種中外文學經典”“語文閱讀推薦叢(cong) 書(shu) ”等200多本有聲書(shu) 上線。
傳(chuan) 統出版機構開展有聲書(shu) 業(ye) 務最大的優(you) 勢,在於(yu) 持有大量經典作品的版權和優(you) 質內(nei) 容。不過,不論品類如何多樣,“內(nei) 容為(wei) 王”依舊是業(ye) 界共識。
趙晨對此深有感觸:“網絡文學改編的有聲書(shu) 故事性強,受到年輕人歡迎。但是有聲書(shu) 市場需要麵對不同人群,尤其是文學經典,很重視語言文字的魅力,轉化時會(hui) 尊重原著,不輕易改編。”
“在篩選已有內(nei) 容開發有聲書(shu) 時,追逐熱點是對用戶不負責的表現。”得到APP聽書(shu) 業(ye) 務負責人李南南是多本有聲書(shu) 的解讀人。他認為(wei) ,書(shu) 的真實價(jia) 值不能通過營銷來體(ti) 現,“比如一段時期,市場上會(hui) 湧現一批同主題的暢銷書(shu) ,但質量參差不齊,有的也隻是曇花一現。”
值得一提的是,“先有音頻再有紙書(shu) ”的反向出版成為(wei) 一種新趨勢。比如,有聲書(shu) 《餘(yu) 秋雨·中國文化必修課》在喜馬拉雅平台總收聽量超過1億(yi) 次,在其基礎上出版的係列書(shu) 籍也受到歡迎;兒(er) 童科普讀物《小亮老師的博物課》也來自有聲專(zhuan) 輯,銷量已超90萬(wan) 冊(ce) ,並入選中宣部出版局評選的2022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you) 秀出版物。
體(ti) 驗更佳
智能技術提升聲音品質
隨著5G和AI(人工智能)發展,TTS(文本轉換語音)技術已經滲透到有聲閱讀的各個(ge) 環節。由AI寫(xie) 作、演播的有聲小說、新聞資訊等陸續出現,在許多音頻類自媒體(ti) 、讀書(shu) APP中得到應用。隻需對著手機說幾句話,機器就可以“複刻”你的聲音;虛擬主播一天可以錄製500萬(wan) 字的有聲書(shu) ,錄製成本能節省90%以上。
“TTS技術涉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深度學習(xi) ,能夠有效地提升有聲內(nei) 容生產(chan) 的效率。目前通過最新技術創作生成的有聲內(nei) 容,效果能達到與(yu) 真人聲音難以分辨。”喜馬拉雅AI語音實驗室負責人盧恒介紹。
“由於(yu) 音頻獨特的陪伴屬性和高度多樣化的適配場景,人們(men) 在睡前、通勤、學習(xi) 、工作、體(ti) 育鍛煉和做家務時,都可以享受聽書(shu) 的樂(le) 趣,讓流淌的碎片時間變得有意義(yi) 。”喜馬拉雅創始人兼CEO餘(yu) 建軍(jun) 說,盡管紙書(shu) 有海量庫存,但開發精品有聲書(shu) 成本很高。要滿足日益增長的聽書(shu) 需求,快速轉化成有聲產(chan) 品形態,AI提供了一個(ge) 更便捷的入口。
盡管語音合成技術已經較為(wei) 成熟,然而還有很多垂直場景有待探索。比如有聲劇、廣播劇等長音頻內(nei) 容,涉及單播、雙播、群播等多個(ge) 聲道,還有數字虛擬形象的應用,需要更為(wei) 逼真的效果。
“去年我們(men) ‘還原’了評書(shu) 表演藝術家單田芳的聲音,評書(shu) 的故事情節跌宕,有很多情緒表達,依靠當前主流的TTS框架模型很難合成,就要設計單獨的韻律提取模塊,才能把聲感複刻得原汁原味。”盧恒說。
目前看來,AI主播仍需不斷成長。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一個(ge) 藝術化的優(you) 質音頻作品從(cong) 文本到有聲化的創作,可以全部由AI實現。
“AI對真人主播不是替代,而是補充。”盧恒說,“多播劇本中,AI主播可以和真人互相配合。”李南南認為(wei) ,主播在講書(shu) 的時候,聽眾(zhong) 能夠敏銳地察覺他是在機械朗讀還是真正有自己的理解,播報效果好不好,在於(yu) 有沒有深度掌握內(nei) 容,這是機器無法替代的。
選擇更廣
小眾(zhong) 品類滿足多元需求
最近,一則“廣播劇播放量破億(yi) ”的消息登上熱搜,這一聲音品類正逐漸走入更多人的視野。廣播劇像是“耳朵裏的戲”,不僅(jin) 讓聽眾(zhong) 讀完一本書(shu) ,還通過人聲、音樂(le) 、音效來講故事,帶來豐(feng) 富的審美感受。
在有聲閱讀中,廣播劇是一個(ge) 細分的垂直領域。海量網絡文學作品、高改編價(jia) 值的IP以及逐漸完善的市場機製,吸引了一大批專(zhuan) 業(ye) 配音工作室和社團將目光投向廣播劇,為(wei) 聲音追劇的興(xing) 趣圈層正在日漸龐大。
“廣播劇的生產(chan) 更像是一個(ge) 藝術創作過程,前期的劇本改編、試音選角,中期的錄製、音樂(le) 製作,後期的混音等,整個(ge) 過程要半年甚至一年。”配音團隊729聲工場聯合創始人張怡然是一名80後,因為(wei) 熱愛而進入這個(ge) 行業(ye) 。
連載曆時兩(liang) 年、今年正式收官的精品廣播劇《三體(ti) 》,就由729聲工場參與(yu) 製作,以1.1億(yi) 次的播放量成為(wei) 全網播放量最高的科幻廣播劇。《山海情》《鬢邊不是海棠紅》《全職高手》……團隊成員還參與(yu) 過多部影視劇與(yu) 廣播劇的配音。
為(wei) 優(you) 質內(nei) 容找到最合適的聲音表達者並不容易,不是會(hui) 模仿或音色好聽就行。“比如表現兩(liang) 個(ge) 人對話的場景,要構思人物關(guan) 係、距離、內(nei) 心世界,情境中的情感表達,演繹能力是關(guan) 鍵。”729聲工場成員郭浩然擔任過多部劇的配音導演,也曾為(wei) 《山海情》《覺醒年代》等電視劇配過音。他感歎,廣播劇定調特別重要,尤其是頭幾集,反複修改、重錄,才能找到最符合的基調。
盡管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廣播劇依然主要活躍在小眾(zhong) 圈層。
“《三體(ti) 》廣播劇剛上線的時候,也曾被質疑為(wei) 什麽(me) 沒旁白,人們(men) 接受新的閱讀媒介總需要一個(ge) 過程。”張怡然對此很有信心,“我們(men) 正在嚐試更多題材,比如科幻、懸疑、刑偵(zhen) ,希望未來廣播劇有更豐(feng) 富的類型,為(wei) 大眾(zhong) 提供更多選擇。”
(實習(xi) 生王藝曉參與(yu) 采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