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博物館的曆史演進 從貴族專享到大眾文化

發布時間:2022-04-28 14:4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李宇宏(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5月18日為(wei) 國際博物館日,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wei) “博物館的力量”。博物館不僅(jin) 是展示一個(ge) 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進行國民教育、科普宣傳(chuan) 、曆史文化和藝術熏陶的重要課堂。博物館作為(wei) 人類文明傳(chuan) 播的重要載體(ti) ,它的發展體(ti) 現了人類社會(hui) 文明的進步,也反映了人類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麵的不斷發展。博物館的發展從(cong) 功能及空間設計方麵都有表現。哈德遜《博物館社會(hui) 史》一書(shu) 中翔實介紹了博物館的曆史,並且探討了其發展方向。

  博物館顧名思義(yi) 是展出物品的場所。根據其實際應用場景的功能定位可分為(wei) :文化館、科技館、美術館等類別。早期的博物館並不具有現代博物館的開放性和公眾(zhong) 性,常以個(ge) 人為(wei) 代表,服務的對象相對而言較為(wei) 小眾(zhong) 。1989年9月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對博物館的定義(yi) 進行再次修訂,博物館是為(wei) 社會(hui) 及其發展服務、向公眾(zhong) 開放的非營利永久性機構,它為(wei) 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藏、研究、傳(chuan) 播並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這是迄今國際上較通行也相對穩定的博物館定義(yi) ,它著重強調了博物館的公共性、服務性、非營利性以及以人為(wei) 本的精神。

  對於(yu) 西方博物館名稱的來源,在學術界認為(wei) 它來自於(yu) 希臘神話,公元前283年托勒密王朝把寶物放在繆斯神廟中,到了17世紀 Meusin變化成為(wei) Museum,就是現代博物館的專(zhuan) 有名詞。而在中國,人們(men) 認為(wei) “博物”一詞最早出自《山海經》,在周、秦時期出現了陳列文物的場所,例如皇宮、祖廟和武庫等,這可以看作是中國博物館的萌芽。

  西方博物館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wei) 三個(ge) 階段,第一階段是17世紀以前的博物館研究,主要是皇室貴族或富商巨賈專(zhuan) 門享用的社交場所;第二階段自18-19世紀開始,博物館成為(wei) 大眾(zhong) 文化機構;第三階段是20世紀中葉以後,隨著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發揮,博物館開始被視為(wei) 能夠促進社會(hui) 、經濟、政治發展的機構,使人們(men) 不得不重新思考博物館自身與(yu) 社區的關(guan) 係,從(cong) 觀念上徹底發生轉變。

  第一座對外開放的英國阿什莫林藝術和考古博物館,是私人收藏向社會(hui) 展覽類型的博物館,也是具有近代博物館特征的博物館。早期的博物館主要服務對象是貴族,主要功能是收藏和展示,並不向民眾(zhong) 開放,同時也不會(hui) 為(wei) 民眾(zhong) 傳(chuan) 播知識和承擔教育的功能,更不是公眾(zhong) 活動的場所。

  博物館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承擔了社會(hui) 教化的功能。博物館由麵向小部分群體(ti) 到麵向大眾(zhong) 的轉變,不僅(jin) 意味著博物館的服務對象發生變化,其功能和理念也在改變。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建立的博物館是基於(yu) 理想假設,即人們(men) 可以從(cong) 展出的實物中獲得知識和教育。在美國,繼1773年在南卡羅來納州建立第一個(ge) 公共博物館之後,各地博物館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如波士頓自然博物館(1830年)、史密森尼學院(1846年)、紐約大都會(hui) 博物館(1870年)等。

  以1851年在英國倫(lun) 敦舉(ju) 辦的萬(wan) 國博覽會(hui) 為(wei) 開端,頻繁舉(ju) 辦的世博會(hui) 為(wei) 博物館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在世博會(hui) 籌辦、舉(ju) 辦期間或者結束之後,利用相關(guan) 資源包括場館、展品、人員、盈餘(yu) 、技術甚至理念等創建新博物館,成為(wei) 博物館發展曆程中重要的生態現象。直到今天,博物館與(yu) 世博會(hui) 的這種內(nei) 在關(guan) 係仍在延續。20世紀20年代開始,人們(men) 開始懷疑展品自身清晰傳(chuan) 達消息的能力,從(cong) 而帶來了博物館功能的增加,即通過借助物品之外的教育方式完善博物館的信息傳(chuan) 達功能,並且豐(feng) 富其教育性。

  早期西方國家對博物館的探尋始於(yu) 16世紀,大多數是以博物館本體(ti) 為(wei) 主要研究對象。1566年荷蘭(lan) 昆齊貝提出博物館是向公眾(zhong) 展示的陳列;1656年《特拉德斯坎特博物館目錄》在倫(lun) 敦出版,1727年尼克利烏(wu) 斯出版著作探討關(guan) 於(yu) 博物館的藏品分類管理和補充。1837年克萊姆發表了第一部博物館史論論著《論德國科學和藝術藏品的曆史》,對博物館的曆史進行了詳細闡述。

  19世紀後期,彼得·韋爾戈在《新博物館學》中提出關(guan) 注博物館在經濟、政治、社會(hui) 多重壓力下的定位和發展,闡述了“博物館、人工作品的意義(yi) ”“藝術博物館中參觀者的體(ti) 驗”等問題,促使博物館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逐步增加新的功能,以滿足人們(men) 的需求。在此影響下產(chan) 生了一些新的博物館類型,例如生態博物館等,同時對傳(chuan) 統博物館理念產(chan) 生了巨大的衝(chong) 擊。

  20世紀,沙倫(lun) ·馬斯汀尼在《博物館研究手冊(ce) 》中指出了博物館不僅(jin) 具有教育性,同時也兼具商業(ye) 性。因此在這一時期博物館完全進入到社會(hui) 化領域,成為(wei) 社會(hui) 發展中大眾(zhong) 文化的一部分。

  在21世紀時,珍妮特·馬斯汀在《新博物館理論與(yu) 實踐》中闡述了21世紀藏品變化的麵孔,後博物館的體(ti) 驗音樂(le) 計劃,批評型博物館的參與(yu) 者、訪問虛擬博物館和作為(wei) 學術研究和機構認同的博物館檔案等觀點。發展到現代社會(hui) ,博物館的功能在逐漸增加,同時也更加注重與(yu) 參觀者之間的交互關(guan) 係。

  博物館的服務群體(ti) 更加廣泛,同時也承載了更多的功能性,並且博物館的設計也隨著功能的變化而不斷改進。卡雷斯·布洛特編著的《博物館建築新概念》介紹了多個(ge) 運用多媒體(ti) 技術的博物館設計案例。2012年4月,IBM公司和盧浮宮博物館合作,該項目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係統,在簡化維護流程的同時大幅改善實時運作的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重要資產(chan) 的安全,提高了盧浮宮的管理水平。

  如今博物館更加趨向於(yu) 智慧化、複合化,即隨著社會(hui) 、經濟、文化的轉型發展,博物館的存在形式日趨多元化,表現為(wei) 形式、功能、空間和運營模式等各方麵的發展,以達到對有限資源的充分利用,從(cong) 而實現博物館與(yu) 城市的有機結合,以及其公共職能的擴大化、社會(hui) 化和服務化,同時促進博物館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有趣動態的博物館是互聯網模式下的新模式,以全新的姿態追趕時尚潮流。藏品要“動”起來,可以是手機網頁瀏覽的三維體(ti) 驗;可以是博物館之“物”本身可點擊、可旋轉;可以是博物館物之基礎上配以卡通或含有故事情節的動態影像;可以是開發具有博物館底蘊的手機App之遊戲、購物。數字化設計使博物館煥發出新的活力。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