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發布時間:2022-04-28 14:40:00來源: 人民日報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譜寫(xie) 新篇章)

  人民日報本報記者 楊 昊

  全麵小康是惠及全體(ti) 人民的小康,兜住兜牢各類困難群眾(zhong) 民生底線是黨(dang) 和國家的一項重要工作。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guan) 情。對困難群眾(zhong) ,我們(men) 要格外關(guan) 注、格外關(guan) 愛、格外關(guan) 心,幫助他們(men) 排憂解難。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係列重大決(jue) 策部署,我國社會(hui) 救助事業(ye) 實現跨越式發展,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完善體(ti) 製機製,社會(hui) 救助保障水平穩步提升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紮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實實在在幫助群眾(zhong) 解決(jue) 實際困難,兜住民生底線。”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hui) 救助體(ti) 製機製逐步健全,社會(hui) 救助保障水平穩步提升,覆蓋城鄉(xiang) 、分層分類的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建立完善。各級民政部門把維護困難群眾(zhong) 基本權益作為(wei) 社會(hui) 救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主動做好困難群眾(zhong) 救助幫扶工作,切實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2014年,國務院頒布《社會(hui) 救助暫行辦法》,確立了以行政法規規定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yang) 、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ye) 救助、臨(lin) 時救助等8項社會(hui) 救助製度為(wei) 主體(ti) ,以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為(wei) 補充,應救盡救的“8+1”綜合性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改革完善社會(hui) 救助製度的意見》,對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推進社會(hui) 救助製度改革創新、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作出總體(ti) 設計和係統規劃,強化了分類救助管理,針對不同類型的困難家庭和人員提供有針對性的、差異化的救助幫扶,形成梯度救助體(ti) 係,實現了社會(hui) 救助重點從(cong) 低保群體(ti) 向低收入群體(ti) 的擴展,實現了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的調整和升級;

  不斷強化黨(dang) 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協同、社會(hui) 參與(yu) 的工作機製,更好發揮民政部門牽頭統籌作用,建立全國社會(hui) 救助部際聯席會(hui) 議製度,全麵建立縣級困難群眾(zhong) 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製,提升社會(hui) 救助整體(ti) 效益。建立完善社會(hui) 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和主動發現機製,開通部省市縣3700多個(ge) 社會(hui) 救助服務熱線電話,確保困難群眾(zhong) 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健全社會(hui) 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製,完善社會(hui) 救助資源庫,強化部門信息共享和協同聯動。建立重大疫情等突發公共事件困難群眾(zhong) 急難救助機製,將困難群眾(zhong) 急難救助納入相關(guan) 應急預案。創新社會(hui) 力量參與(yu) 社會(hui) 救助的工作機製,動員引導社會(hui) 組織、慈善力量、專(zhuan) 業(ye) 社工、誌願者為(wei) 困難群眾(zhong) 提供專(zhuan) 業(ye) 化、個(ge) 性化服務,促進慈善救助與(yu) 政府救助高效聯動;

  …………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和政府不斷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社會(hui) 救助資金投入持續增加。據統計,與(yu) 2012年相比,中央財政困難群眾(zhong) 救助補助資金從(cong) 1063億(yi) 元增長到2021年的1476億(yi) 元,全國城市和農(nong) 村低保平均標準分別從(cong) 每人每月330元、每人每月172元,增長到2021年的每人每月711元、每人每月530元。2012年至2021年,全國各級財政累計支出基本生活救助(低保、特困和臨(lin) 時救助)資金20389億(yi) 元,其中中央財政補助13118億(yi) 元。

  一項項政策、一串串數字,見證了幫扶困難群眾(zhong) 的民生溫度。覆蓋全麵、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hui) 救助格局正在形成,將困難群眾(zhong) 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網織得更密、編得更牢。

  不落一戶、不落一人,編密織牢兜底保障網

  前不久,山東(dong) 省壽光市稻田鎮水南村村民劉慶章被納入低保範圍。得知自己今後的生活有了保障,他和妻子輕鬆了許多。

  劉慶章為(wei) 肢體(ti) 二級殘疾,與(yu) 妻子共同生活,兒(er) 子女兒(er) 已獨立。劉慶章的家庭人均收入雖然超出當地農(nong) 村低保標準,但低於(yu) 農(nong) 村低保標準的2倍,屬於(yu) 低保邊緣家庭。按照相關(guan) 救助政策,當地民政部門按“單人戶”將其納入了低保範圍。

  隨著分層分類社會(hui) 救助製度體(ti) 係的逐步完善,越來越多困難群眾(zhong) 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民政部將符合條件的重殘人員、重病患者等低保邊緣人口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範圍,製定《最低生活保障審核確認辦法》,適度拓寬對象範圍。與(yu) 此同時,各地繼續實施“低保漸退”、就業(ye) 成本扣減等政策,開展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認定和救助幫扶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認定低保邊緣人口431萬(wan) 人、支出型困難人口433萬(wan) 人,全國共有4212萬(wan) 人獲得最低生活保障,471萬(wan) 人獲得特困人員救助供養(yang) 。

  雲(yun) 南省昭通市鎮雄縣赤水源鎮螳螂村村民饒德芳和丈夫都是殘疾人,她在家搞畜禽養(yang) 殖,還種點苞穀、洋芋和方竹,丈夫編竹簍補貼家用,但培養(yang) 孩子上學壓力大。村幹部走訪了解後,她家被納入“三類對象”(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yan) 重困難戶)進行監測和幫扶。饒德芳成為(wei) 村裏的保潔員,家裏還獲得低保、防貧保險、臨(lin) 時救助等救助幫扶。饒德芳高興(xing) 地說:“多虧(kui) 了政府和社會(hui) 的幫扶,我們(men) 住新房、有活幹,娃娃上學也不愁。”

  鎮雄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局長朱紹釗介紹,對納入監測的“三類對象”,當地根據風險類別和發展需求進行動態保障幫扶,設立精準防返貧致貧救助基金,目前惠及4691戶群眾(zhong) 。

  社會(hui) 救助兜底保障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nei) 容,也是最後一道防線。民政部門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ti) 、聚焦群眾(zhong) 關(guan) 切,綜合運用社會(hui) 救助等保障措施,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努力做到“不落一戶、不落一人”。各級民政部門推動農(nong) 村低保製度與(yu) 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充分發揮臨(lin) 時救助在解決(jue) “兩(liang) 不愁”問題的兜底作用和解決(jue) “三保障”問題的支持作用,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的資金支持,全國所有縣(市、區)農(nong) 村低保標準全部動態達到或超過國家扶貧標準。

  為(wei) 了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民政部門初步建成覆蓋6000多萬(wan) 低收入人口的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實現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人口、易返貧致貧人口、支出型困難人口等低收入人口全覆蓋。通過開展數據比對,及時將符合條件的易返貧致貧人口等納入兜底保障範圍。修訂完善低保審核確認、特困人員認定辦法,規範審核確認流程,適度拓寬對象範圍。

  分類施策,為(wei) 特殊困難群體(ti) 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

  “李阿姨,我們(men) 給您送東(dong) 西來了。有什麽(me) 需求,盡管跟我們(men) 說。”近日,甘肅省蘭(lan) 州市安寧區民政局與(yu) 社區工作人員來到桃林路社區困難群眾(zhong) 家中,送上蔬菜、大米、消毒液等物資。

  疫情防控期間,甘肅省對特殊困難群體(ti) 綜合運用臨(lin) 時救助、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殘疾人“兩(liang) 項補貼”等多種政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對急難救助對象,先行救助,事後補充說明情況;對新申請社會(hui) 救助的,適當優(you) 化簡化審核審批程序,加快辦理進程。

  近年來,各地針對不同特殊困難群眾(zhong) 分類、精準、綜合施策,確保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對因災情或疫情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群眾(zhong) 及時給予臨(lin) 時救助,對情況緊急的實施“先行救助”,做到凡困必幫、有難必救;積極推進由急難發生地實施臨(lin) 時救助,用足用好鄉(xiang) 鎮(街道)臨(lin) 時救助備用金,有效緩解群眾(zhong) 突發性、緊迫性、臨(lin) 時性生活困難。2021年,全國共實施臨(lin) 時救助1089萬(wan) 人次,平均救助水平為(wei) 1147元/人次。

  2019年12月,民政部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分散供養(yang) 特困人員照料服務的通知》,要求各地以完善“物質類救助+服務類救助”的社會(hui) 救助兜底保障方式為(wei) 方向,著力完善分散供養(yang) 特困人員照料服務的政策措施、標準規範和監管機製。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收集救助對象的服務需求,形成137個(ge) 服務需求清單,梳理117家社會(hui) 組織等有資質有能力承接服務主體(ti) 清單,將二者精準對接;山東(dong) 省榮成市實施特困人員精準服務項目,為(wei) 分散供養(yang) 特困人員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行、助醫、生活照料六大類服務,有效提升特困人員的幸福感……各地積極回應困難群眾(zhong) 的新需求、新期待,探索推進社會(hui) 救助由單一物質救助向“物質類救助+服務類救助”模式轉變。

  針對一些迫切需要提供照料服務的“事實三無人員”無法納入救助供養(yang) 、生活麵臨(lin) 困難等情況,民政部新修訂了《特困人員認定辦法》,適度放寬認定條件,提高特困人員救助供養(yang) 製度的可及性,做到應救盡救、應養(yang) 盡養(yang) 。特困人員救助供養(yang) 基本生活標準均達到或超過當地低保標準的1.3倍。

  當前,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製度分別惠及1157.7萬(wan) 人和1471.7萬(wan) 人;全國精神衛生福利機構已達144家,床位6.7萬(wan) 張,初步滿足困難精神障礙患者康複服務需求;截至2021年底,全國集中養(yang) 育孤兒(er) 平均保障標準達到每人每月1697.4元,社會(hui) 散居孤兒(er) 平均保障標準達到每人每月1257.2元……針對不同特困群體(ti) 的特點和需求,精準施策、精準發力,讓各類特殊困難群眾(zhong) 感受到黨(dang) 和政府的溫暖、社會(hui) 的關(guan) 愛。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麵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ju) 措,實實在在幫群眾(zhong) 解難題、為(wei) 群眾(zhong) 增福祉、讓群眾(zhong) 享公平。”我們(men) 正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wei) 重點加強社會(hui) 建設,著力解決(jue)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我國民生保障網將織得越來越密實,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將會(hui) 更加精彩。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