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與絲路打交道的人》:歲月哲思直抵人心

發布時間:2022-05-05 11:31:00來源: 光明日報

  《與(yu) 絲(si) 路打交道的人》:曆史、歲月、哲思直抵人心

  “駝鈴古道絲(si) 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近日,當悠遠的邊塞詩歌響起,一部真實記錄古絲(si) 路文化與(yu) 考古工作者點滴生活的紀錄片映入觀眾(zhong) 眼簾。這部由芒果TV自製並獨播的10集紀錄片,取名為(wei) 《與(yu) 絲(si) 路打交道的人》,旨在聚焦古絲(si) 路沿線相關(guan) 地區不同崗位上的考古者、守護者、傳(chuan) 承者、研究者和傳(chuan) 播者,以他們(men) 的所見所行,向觀者清晰展現那些曾經璀璨奪目的古老文明,讓塵封已久的絲(si) 路文化重新煥發出新時代的絢爛光彩。可以說,這是一次新意滿滿的影像嚐試。

  自2013年,當建設“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這些重大倡議被先後創造性提出以來,“絲(si) 路”——這個(ge) 核心詞匯,便成為(wei) 我國紀錄片創作題材的富礦之一。但目前來看,大多數絲(si) 路題材紀錄片隻是將講述重心放在相關(guan) 曆史故事的重現之上,抑或是將鏡頭焦點對準那些在絲(si) 路上留下重要曆史足跡的名人名家身上。反觀《與(yu) 絲(si) 路打交道的人》則不同,這部紀錄片中的每一個(ge) 鮮活人物,均無“高高在上”之感,有的隻是平凡如水、溫暖如燭的溫存呈現。

  在《與(yu) 絲(si) 路打交道的人》的鏡頭之下,是這些絲(si) 路文化和考古工作者的生活點滴,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枝末節”,還原的卻是他們(men) 真實的工作狀態和精神麵貌——郭物,已連續四年在北庭城發掘現場過中秋了,他早已習(xi) 慣把“故城”當成“故人”;伊弟利斯,沙漠考古五十餘(yu) 年,經曆過喝鐵鏽水、連續幾個(ge) 月與(yu) 外界無聯係的枯燥生活,體(ti) 會(hui) 過父親(qin) 去世時不能陪伴身邊的遺憾和痛苦,但對於(yu) 考古仍始終矢誌不渝,他總結自己時隻用了簡單卻又沉重的四個(ge) 字“苦中有樂(le) ”;胡興(xing) 軍(jun) ,在崗的60天裏有40天是沙塵暴天氣,麵對水源匱乏、蚊蟲叮咬、通信全無的艱苦生活,他依舊把考古當作一份神聖的事業(ye) ;劉國虎,每天的工作就是耗費2小時、步行6公裏逐一檢查金塔寺洞窟,十多年如一日;同樣十多年如一日的還有賀文希,憑借一輛摩托、兩(liang) 條腿、一把鐵鏟、一張嘴看護長城,他風雨無阻,寫(xie) 下了5本厚厚的長城守護日記……堅守、奮鬥,辛勤、耕耘,在這些平凡的背影中,我們(men) 看到的是他們(men) 對考古挖掘和文物保護事業(ye) 的那份真摯熱忱。正是他們(men) 的這份執著,才讓絲(si) 路故事有了人的溫度,才讓絲(si) 路複興(xing) 有了新的希望,才讓絲(si) 路文化得以代代傳(chuan) 承。

  作為(wei) 一部人物紀實紀錄片,我們(men) 看到了《與(yu) 絲(si) 路打交道的人》中的人是那麽(me) 鮮活且有質感,正所謂“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他們(men) 是以自己的無悔實踐詮釋“擇一事,終一生”的深刻內(nei) 涵。而同樣“鮮活”起來的還有那些曾經冰冷的遺珍,紀錄片以絲(si) 路文化和考古工作者的第一視角,結合現場報道影像,將部分考古現場進行了細致呈現,加上畫麵外娓娓道來、詳盡權威的解說詞,“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讓文化說話”,一段段塵封許久的絲(si) 路故事躍然屏幕,在時空交融中變得栩栩如生。

  當前,年青一代已成為(wei) 紀錄片的觀看主體(ti) 。麵對這一群體(ti) ,《與(yu) 絲(si) 路打交道的人》在講好講深講透絲(si) 路故事的同時,也更加注重節目形式的創新,讓絲(si) 路曆史與(yu) 絲(si) 路文化得到更大範圍的受眾(zhong) 傳(chuan) 播。紀錄片緊緊把握住年輕人的審美趣味,運用他們(men) 喜愛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吸引他們(men) 挑剔的目光。《與(yu) 絲(si) 路打交道的人》的每集伊始,都會(hui) 以動漫結合解說的形式,別具一格地回溯與(yu) 絲(si) 路相關(guan) 的曆史故事。進入正片內(nei) 容後,紀錄片則用輕鬆活潑的視聽語言來拉近與(yu) 觀眾(zhong) 的距離。如在第一集節目中,伴著異域風情的琵琶曲,主人公郭物騎著破舊的藍色三輪摩托,從(cong) 蜿蜒的戈壁古城中緩緩駛來。碰到路邊工人,他會(hui) 一邊親(qin) 切打招呼,一邊送上中秋祝福,既有趣味又接地氣。與(yu) 此形成對比的是,在第三集節目中,主人公賀文希則是騎著摩托車,伴著一段氣勢鏗鏘的秦腔出場,再加上俏皮歡樂(le) 的背景音樂(le) ,使得紀錄片整體(ti) 營造出一種歡快親(qin) 切的氛圍,打破了人們(men) 對以往同類型紀錄片嚴(yan) 肅刻板的印象。

  這部紀錄片沒有用莊重嚴(yan) 肅的台詞去講述絲(si) 路曆史,而是采取輕鬆活潑的敘事吸引觀眾(zhong) 。除了田野考古者,還有守護者、傳(chuan) 承者、研究者、傳(chuan) 播者,該片記錄了一群真實有趣的人和團隊,打破了人們(men) 對絲(si) 路文化工作者的刻板印象,讓絲(si) 路上的曆史通過人物串聯,重新“活”了起來。另外,每集片子的體(ti) 量均保持在30分鍾左右,如此輕裝上陣,十分符合當下年輕受眾(zhong) 的收視習(xi) 慣。也正是這樣文本和畫麵雙向融合的積極探索,讓曆史、歲月、時光,直抵人心、潤物無聲。

  (作者:王長江)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