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蘭英:用歌聲串起新中國曆史
【人民需要這樣的文藝家⑧】
光明日報記者 雷愛俠(xia) 吳春燕 王忠耀
她演唱的《我的祖國》《南泥灣》《八月十五月兒(er) 明》等一大批激情飽滿的歌曲,膾炙人口,曆經半個(ge) 多世紀傳(chuan) 唱至今;她塑造的《白毛女》中的喜兒(er) 、《小二黑結婚》中的小芹等眾(zhong) 多舞台藝術形象,光彩奪目,在一代代觀眾(zhong) 心中永不褪色。她就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喜愛的歌唱家郭蘭(lan) 英,她作為(wei) 中國民族新歌劇的傑出代表和開拓者之一,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個(ge) 時期都有獨特的代表作品,她用歌聲串起了新中國曆史。
2020年央視春晚,90歲高齡的郭蘭(lan) 英自一眾(zhong) 後輩中緩緩走出,甫站定、一開腔,激越的歌聲不光感染了現場觀眾(zhong) ,更瞬時引發了網絡熱議。不少90後、00後網友在社交平台留下評論:“郭老師一開口,爺爺奶奶流淚了,我也激動哭了。”
一首《我的祖國》,跨越半個(ge) 多世紀,竟能熨平時代印記和年齡鴻溝,喚起人們(men) 深藏心底的那份共鳴。已過鮐背之年的郭蘭(lan) 英動情地說:“這首歌代表了我的內(nei) 心,沒有祖國就沒有我郭蘭(lan) 英。”
郭蘭(lan) 英生於(yu) 山西平遙,因為(wei) 家境貧寒,被迫從(cong) 4歲開始學戲,經曆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和磨礪,卻練就了一身童子功:青衣、花旦、刀馬旦說上就上,唱念做打樣樣在行。郭蘭(lan) 英的記憶力特別好,很多唱段一學就會(hui) ,10歲左右她就開始登台演出,14歲在張家口一舉(ju) 成名,人稱“晉劇裏的梅蘭(lan) 芳”。
從(cong) 解放前唱到解放後,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ge) 曆史時期,都留下了郭蘭(lan) 英獨具特色的經典作品。從(cong) 舊戲曲走向新歌劇,郭蘭(lan) 英成功塑造了眾(zhong) 多光彩奪目的舞台藝術形象,她演繹的多首歌曲跨越時空,成為(wei) 不朽的經典。她是中國民族新歌劇的傑出代表人物,成就了無數歌聲傳(chuan) 奇。2019年,郭蘭(lan) 英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飽嚐苦難的郭蘭(lan) 英似乎對人性中的善良和友情愈發感激,對物質名利有置之度外的達觀,但求不愧本心。麵對“人民藝術家”這一國家榮譽稱號,郭蘭(lan) 英坦言,心裏滿是自豪,可更多的還是感恩:“這是對我們(men) 千千萬(wan) 萬(wan) 文藝工作者的肯定,文藝和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國家好,我們(men) 就好。”
在舊社會(hui) 受過無數苦難的郭蘭(lan) 英,對黨(dang) 和祖國有著發自內(nei) 心的愛:“我一輩子跟黨(dang) 走,我是黨(dang) 培養(yang) 的文藝工作者。我個(ge) 人太渺小了。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哪有郭蘭(lan) 英?我的一切都是黨(dang) 給的、人民給的。”
在8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郭蘭(lan) 英為(wei) 中國民族歌劇表演體(ti) 係的建立、民族演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開拓性貢獻,她演唱的歌曲串聯起新中國的有聲曆史。郭蘭(lan) 英始終以一個(ge) 黨(dang) 員、一個(ge) 革命者來要求自己:“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多幹實事,不要隻想到自己,要想到人民。”郭蘭(lan) 英始終在為(wei) 人民歌唱、為(wei) 人民服務。
“過去,我處在社會(hui) 底層,沒有做人的尊嚴(yan) ,受盡淩辱和苦難。而今,在黨(dang) 的培養(yang) 下,為(wei) 人民歌唱,受人民愛戴,享受到黨(dang) 和人民給予的諸多榮譽。”時至今日,郭蘭(lan) 英仍在很多場合以親(qin) 身經曆激勵年輕歌者,要親(qin) 近人民群眾(zhong) ,為(wei) 老百姓而歌。
郭蘭(lan) 英一輩子演不夠的、最愛的還是《白毛女》:“《白毛女》改變了我的人生,帶我走上革命道路,徹底改變了我對藝術的理解。”《白毛女》在藝術上是相當完整的,是“真戲”。劇本中的革命性和戰鬥性,喚醒了郭蘭(lan) 英樸素的革命覺悟。
告別了舊戲班,扔掉昂貴的舊行頭,拿了個(ge) 包袱,郭蘭(lan) 英在槍炮聲中追趕剛從(cong) 張家口撤走的華北聯大文工團。“我下定決(jue) 心——不再做戲班子的‘搖錢樹’,要做一個(ge) 揚眉吐氣的文藝新戰士。”她說。
轉變最大的,是郭蘭(lan) 英的藝術觀念。兒(er) 時演戲,根本不知道是為(wei) 了什麽(me) 。在戲班裏經常挨打挨罵,在外要受地痞流氓的氣,郭蘭(lan) 英曾覺得不挨打、能掙錢養(yang) 活父母就行。到了文工團,她才逐漸認識到文藝的作用。演戲,從(cong) 不是為(wei) 了“人前奪萃”,而是為(wei) 人民歌唱、為(wei) 人民服務。從(cong) 那時起,無論是唱一首很短的歌,還是上台扭幾步秧歌,她都全力以赴。
郭蘭(lan) 英常和年輕演員們(men) 說:“快把我身上的本事都拿去吧!”“我實實在在地教,希望他們(men) 實實在在地學,用實實在在的藝術成果麵對觀眾(zhong) 。”
從(cong) 舞台到講台,一字之差,個(ge) 中甘苦隻有郭蘭(lan) 英自己能體(ti) 會(hui) 。她記得在一次全國人代會(hui) 上,周總理問她:“蘭(lan) 英啊,你現在還能唱還能演,將來年歲大了之後幹什麽(me) 啊?想過沒有?”後來,郭蘭(lan) 英恍然大悟:“總理是希望我們(men) 後繼有人,光大並發揚民族的藝術事業(ye) 呀!”
1982年退隱舞台後,郭蘭(lan) 英便一頭紮入民族歌劇的教學與(yu) 傳(chuan) 承事業(ye) 之中。1986年,在老伴兒(er) 的支持下,她放棄在北京的優(you) 渥生活和大大小小的名頭,揣著所有積蓄到冼星海的家鄉(xiang) ——廣東(dong) 番禺創辦了“廣州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專(zhuan) 業(ye) 學校”(後改為(wei) “郭蘭(lan) 英藝術學校”),30多年來為(wei) 藝術界培養(yang) 了一批又一批優(you) 秀的學生。
在雜草叢(cong) 生的飛鵝嶺上,老兩(liang) 口住草棚、搭驢灶,帶領誌願者搬石塊、壘石板、鋪路麵……通過多方努力,硬是把原來的破舊農(nong) 場場部變成煥然一新的教學樓。郭蘭(lan) 英在擔任校長的同時還執教聲樂(le) 係,每天早上帶著學生一起練功,任何學生偷懶都瞞不過她的眼睛。
在學校,郭蘭(lan) 英講得最多的是:歌,唱的是人民的生活;人民,是取之不盡的藝術。她堅持畢業(ye) 生要用3個(ge) 月的時間去下鄉(xiang) 演出。
“咬字吐詞,每個(ge) 字都要‘啃’住嘍!”在教學現場,她總是巴不得在短短的課程裏把畢生所學全掏出來,讓後輩悉數拿去,“我要把最後的精力拿出來,獻給畢生熱愛的新歌劇,把自己的藝術實踐經驗總結出來,傳(chuan) 給後人,完成周總理交給我的任務。”
采訪結束時,郭蘭(lan) 英不顧記者的一再婉拒,堅持要起身把記者送到家門口。“她一輩子經曆了太多變故,但無論何時,她對觀眾(zhong) 對群眾(zhong) ,發自內(nei) 心的熱愛和尊重,從(cong) 沒變過”,聽著郭蘭(lan) 英侄女郭世珍的話,看著緩緩揮手目送記者離去的郭蘭(lan) 英,記者的心裏久久未能平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