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文創產業園:老廠區變身精神家園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走進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dong) 安區1946文創產(chan) 業(ye) 園,他們(men) 或在紅城劇場觀看演出,或在音樂(le) 酒吧享受休閑與(yu) 浪漫,或在木工食堂品嚐美食……代入感強、創意十足的沉浸式文化娛樂(le) 項目讓文創產(chan) 業(ye) 園成為(wei) 網紅打卡地。
始建於(yu) 1946年的牡丹江木工機械廠因多種原因退出了曆史舞台,但占地麵積9.1萬(wan) 平方米、建築麵積達4.75萬(wan) 平方米的老廠區如何利用?“閑置的廠區成為(wei) 擺在東(dong) 安區麵前的一個(ge) 課題,我們(men) 希望在保留舊建築的基礎上,讓老廠區煥發新活力。”東(dong) 安區區委書(shu) 記張耀斌說。
經過深入廣泛調研,東(dong) 安區於(yu) 2016年決(jue) 定改造牡丹江木工機械廠工業(ye) 遺址,建立文創產(chan) 業(ye) 園。在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環境提升等多種利好支持下,以文化鑄魂、科技賦能的1946文創產(chan) 業(ye) 園於(yu) 2017年建成運營。文創產(chan) 業(ye) 園引進了奧體(ti) 國際健身中心、百樂(le) 門星工廠文化演藝廣場、慈牡營養(yang) 配餐、地方藝術家工作室等項目,社會(hui) 資本累計投入達2.5億(yi) 元,為(wei) 園區未來發展打下牢固基礎。
2018年,機器人教育集團牡丹江實踐基地落戶園區後,當年就舉(ju) 辦了‘東(dong) 安杯’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創新挑戰賽,來自全國20個(ge) 省份的1827名選手在牡丹江進行比賽,提升了牡丹江的知名度。基地負責人於(yu) 濤表示,基地未來將為(wei) 全國青少年機器人愛好者搭建平台,通過多種方式吸引更多中小學生來到文創產(chan) 業(ye) 園參觀學習(xi) 。
值得一提的是,建成後的文創產(chan) 業(ye) 園致力於(yu) 打造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孵化的網絡數字文學IP品牌以網絡平台為(wei) 載體(ti) ,通過網絡文學上下遊產(chan) 業(ye) 的有效融合,實現網絡文學創作、網紅直播帶貨、影視劇目拍攝、有聲小說在線聽書(shu) 等領域的深度開發。
文創產(chan) 業(ye) 園現擁有小刀鋒利、耳根、瀟湘冬兒(er) 等網絡簽約作家400餘(yu) 人,IP知識產(chan) 權估值2億(yi) 元。園區網絡文學企業(ye) 還與(yu) 地方政府合作,培養(yang) 了一批網絡作家,同時建立新文創產(chan) 業(ye) 高校聯盟。小刀鋒利說:“近年來,園區與(yu) 閱文集團聯合舉(ju) 辦網絡文學創作峰會(hui) ,來自全國各地的100餘(yu) 名網絡文學作家齊聚文創產(chan) 業(ye) 園,極大地提升了牡丹江市的文化影響力。”
文創產(chan) 業(ye) 園的建成為(wei) 牡丹江市發展創意設計經濟提供了強大動力。由成都黑圖科技公司打造的沉浸式全息主題劇場,實現了網絡文學的視覺轉化;現代藝術館常年舉(ju) 辦各種會(hui) 展活動,搭建了牡丹江文化藝術交流展示平台;再加上迪斯樂(le) 兒(er) 童遊樂(le) 場、瑪雅娛樂(le) 工廠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娛樂(le) 業(ye) 態的入駐,形成了多元文化與(yu) 產(chan) 業(ye) 相結合的全新麵貌。
東(dong) 安區文體(ti) 廣電和旅遊局局長王歡表示,“以產(chan) 興(xing) 城,以業(ye) 聚人”是文創產(chan) 業(ye) 園秉承的運營思路,通過推動“文化+科技”融合創新,加快東(dong) 安區創意設計產(chan) 業(ye) 的發展速度,提升了城市文化內(nei) 涵,讓老建築煥發出新生機,喚醒了城市工業(ye) 記憶。
2021年,東(dong) 安區以黑龍江省第四屆旅發大會(hui) 在牡丹江舉(ju) 辦為(wei) 契機,完成了文創園區的二次改造升級,整體(ti) 布局呈“T”字型,分為(wei) 工業(ye) 主題廣場和文創街區兩(liang) 部分,建成集文創、教育、科技、娛樂(le) 、工業(ye) 博覽於(yu) 一體(ti) 的五大功能區,極大地助推了園區內(nei) 東(dong) 安智庫、神州通信集團中國機器人運動人才培養(yang) 中心、NGN雲(yun) 倉(cang) 、盛鑫體(ti) 育培訓等30個(ge) 項目的蓬勃發展,走出了“文化引領、數字賦能、產(chan) 業(ye) 集聚”的特色發展之路。
據文創產(chan) 業(ye) 園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園區自建成以來累計撬動社會(hui) 資本3.5億(yi) 元,年銷售收入3億(yi) 元以上,實現年利稅3000萬(wan) 元,循環帶動就業(ye) 3000人次,形成獨樹一幟的人文休閑文化品牌聚集地和新興(xing) 文化產(chan) 業(ye) 傳(chuan) 承區。
走進園區,地麵的浮雕記錄了過去的輝煌,景觀小品、彩繪塗鴉牆、文藝範兒(er) 十足的小夜燈又為(wei) 園區注入了現代活力。昔日老廠以嶄新姿態重回百姓視野,成為(wei) 牡丹江新地標。家住附近的原工廠退休職工薛麗(li) 豔時常來園區散步。“園區大門敞開了,我的心跟著敞亮了,沒事就想去看看,好像回家了一樣。”薛麗(li) 豔說。
“文創產(chan) 業(ye) 園走出了一條‘以人才驅動產(chan) 業(ye) 、以智力引領創新、以集聚實現發展’的發展之路。未來,園區將繼續做好集聚發展文章、文旅融合文章、宣傳(chuan) 營銷文章,以全空間規劃、全產(chan) 業(ye) 鏈接、全要素供給、全社會(hui) 參與(yu) 的思路,構建創意設計產(chan) 業(ye) 發展新格局。”東(dong) 安區區長林坤表示。(記者 張建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