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作品如何謳歌英雄——試析徐州琴書《楊開慧·訣別》
作者:許其兵
2021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全國各地、各個(ge) 藝術領域都湧現出以慶祝建黨(dang) 百年為(wei) 題旨的數量龐大的藝術作品,以各不相同、自有特色、豐(feng) 富多彩的藝術形式、表現手法、切入視角全麵展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走向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光輝曆程。尤其是重大革命題材藝術作品的創作分外令人矚目,他們(men) 生動講述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藝術化再現黨(dang) 百年奮鬥曆程中的偉(wei) 大精神,達到了激發鬥誌、振奮精神的目的。由著名曲藝藝術家楊魯平導演、徐州琴書(shu) 優(you) 秀青年演員徐妮娜創作表演的短篇徐州琴書(shu) 《楊開慧·訣別》就是這些慶祝建黨(dang) 百年的重大革命題材藝術作品中的優(you) 秀之作。
一
楊開慧烈士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創建時期最早的優(you) 秀黨(dang) 員之一,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無論在革命蓬勃發展的時期,還是在白色恐怖的歲月,她都以滿腔的熱情致力於(yu) 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ye) ,直到生命最後一刻。2009年9月10日,楊開慧被評為(wei) “100位為(wei) 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楊開慧烈士的一生雖然短暫,年僅(jin) 30歲便犧牲於(yu) 敵人的屠刀之下,但是在充滿險惡、困阻、危險的革命生涯中,始終保持著昂揚奮進、堅貞不屈的革命鬥誌,她短暫而傳(chuan) 奇的革命經曆也充分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革命的艱難曲折和巨大犧牲。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之際,藝術家們(men) 選擇以楊開慧烈士的生平事跡為(wei) 題材進行創作,謳歌其舍生忘死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充分體(ti) 現了“濃墨重彩記錄英雄、塑造英雄,讓英雄在文藝作品中得到傳(chuan) 揚”的藝術自覺。
《楊開慧·訣別》沒有試圖全景式展示楊開慧富有傳(chuan) 奇的一生,或者表現一段較長時間的革命經曆,而隻是巧妙地選取了最富有衝(chong) 突性、最能體(ti) 現其革命精神的她犧牲前生命最後一刻的時間點,集中刻畫了她麵對敵人的嚴(yan) 刑拷打和威逼利誘卻大義(yi) 凜然、從(cong) 容就義(yi) 的光彩形象,表現她作為(wei) 一個(ge) 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高尚氣節。這部作品對表現內(nei) 容的精當選取無疑是成功的,對僅(jin) 有短短15分鍾左右的節目容量來說,隻有選擇最凝練突出、最富有戲劇張力、最充滿戲劇性衝(chong) 突的內(nei) 容,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nei) 打動觀眾(zhong) 、震撼心靈、突出主題。
徐州琴書(shu) 是一種具有強烈敘事性特征的曲藝形式,除了傳(chuan) 統的民間俗曲外,不管是中長篇書(shu) 目還是短篇書(shu) 目,都以敘事見長,這也是琴書(shu) 觀眾(zhong) 尤為(wei) 喜愛的表現手法。因此,《楊開慧·訣別》不是采用主人公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緊緊抓住楊開慧和毛岸英兩(liang) 個(ge) 人物的關(guan) 係,以他們(men) 的動作互動和情感交流展開線型敘事,向觀眾(zhong) 講述了一個(ge) 相對完整的母子獄中訣別的故事,為(wei) 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內(nei) 心、貼近觀眾(zhong) 欣賞需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生命最後一刻的特殊時間和母子兩(liang) 人訣別的特定事件,讓這個(ge) 小故事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戲劇衝(chong) 突,即將從(cong) 容赴死的革命氣節與(yu) 身為(wei) 母親(qin) 對兒(er) 子天生的人性情感成為(wei) 不可兼容的對立矛盾,難以割舍又不得不割舍的母愛越是深沉,就越能襯托出作為(wei) 革命者的母親(qin) 理想信念的堅定。在作品的最後,楊開慧最終選擇告別兒(er) 子、英勇赴義(yi) ,使戲劇矛盾得到解決(jue) ,也將戲劇情感推向了高潮,成為(wei) 整部作品最為(wei) 動人的“淚目點”。這種將革命氣節與(yu) 人性情感置於(yu) 對照麵的設置手法,既深刻展現了楊開慧作為(wei) 革命者不怕犧牲、視死如歸、追求信念的崇高革命氣節,也充分表現了楊開慧作為(wei) 一個(ge) 母親(qin) 的人性情感,從(cong) 而使得主人公的理想信念真實可信,內(nei) 心情感真摯動人,人物形象豐(feng) 滿立體(ti) ,有效避免了因英雄人物形象過於(yu) “高大全”反而顯得有些單薄、蒼白、虛假的流弊。比如,楊開慧對兒(er) 子的臨(lin) 終囑咐,沒有豪言壯語,隻有家長裏短,雖然看上去顯得有些俚俗,卻更顯得有人情味,符合人物身份,也符合徐州琴書(shu) 的民間性傳(chuan) 統特征:“一定要去找弟弟,再苦再難都要帶好他們(men) ,帶弟弟討飯的時候,你要拿著打狗棍走在前麵,讓弟弟跟在後邊,討來的飯你要盡著弟弟他們(men) 先吃,到夜晚破廟牆根潮又冷,好孩子,你是哥哥,你要睡在風口給你的弟弟擋寒風。”
從(cong) 敘事文本上來說,《楊開慧·訣別》的語言也極為(wei) 簡煉精到。作品開頭僅(jin) 用“秋收起義(yi) 風雷滾,反動派四麵圍剿施暴行,霎時間腥風血雨遮天日,湘鄂贛懸賞捉拿毛澤東(dong) ”四句唱詞便交待了故事的整個(ge) 背景,接下來用五句唱詞來過渡到故事的正題:“長沙城監獄裏關(guan) 進人兩(liang) 個(ge) ,一個(ge) 是毛澤東(dong) 結發之妻楊開慧,一個(ge) 是他的長子毛岸英。這一天楊開慧又被提審遭酷刑,牢房內(nei) 隻剩下苦苦哀哀小岸英”。在作品的主體(ti) 部分,雖然總體(ti) 篇幅不長,卻構建起“臨(lin) 終囑咐”“紅星慶生”“母子告別”3個(ge) 互相連貫、前後銜接、各有重點的核心情節,使得作品表演時間雖短、所用文字不多,卻聽起來情節曲折、敘事飽滿、引人入勝。
楊開慧做一顆“紅星”作為(wei) 兒(er) 子的生日禮物,可以說是點睛之筆。這顆虛構出來的“紅星”將空形無質的思想情感化為(wei) 有形有質的物質對象,讓劇中人物有了能夠用以表現內(nei) 心活動的戲劇動作,“楊開慧胸前撕下棉袍布,這塊布早已被那血染紅,血染的紅布捧在手,她想給兒(er) 子做顆星……忘記了渾身紮心疼,她纏幾纏,擰幾擰,纏纏團團,團團纏纏,做成一顆星,一顆紅星”。這顆紅星,既是生離死別之際,楊開慧對兒(er) 子的偉(wei) 大母愛的特定載體(ti) ;也是從(cong) 容就義(yi) 之前,革命者對革命必將成功的堅定信念的有意味的象征。
三
徐州琴書(shu) 曆史源遠流長,鄉(xiang) 土氣息濃鬱,既有南方曲藝的婉轉靈秀,又有北方曲藝的粗獷激昂,但也麵臨(lin) 著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現代化轉型的問題,《楊開慧·訣別》在這個(ge) 方麵進行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探索。徐州琴書(shu) 的傳(chuan) 統音樂(le) 有兩(liang) 種常用唱腔,一種是“四句腔”,一種是“垛子板”,《楊開慧·訣別》的音樂(le) 創作在保持徐州琴書(shu) 傳(chuan) 統旋律特色的基礎上,對這兩(liang) 種唱腔的板式進行了一定的創研改革。比如,將徐州琴書(shu) 原來常用的“閃板”(即板後起唱)改為(wei) “頂板”(即板起起唱),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物情感和適應唱詞結構,聽起來也更有力度、朗朗上口。根據故事情節的需要,作品還借鑒融入一些其他藝術門類的音樂(le) 元素,創造出更能夠表現人物內(nei) 心情感的音樂(le) 旋律,比如楊開慧為(wei) 兒(er) 子做紅星的部分,融入了歌劇《江姐》中《繡紅旗》的一些音樂(le) 元素,既能夠喚起老觀眾(zhong) 對經典作品的共鳴,也能夠更好地凸顯出楊開慧的革命氣質。
在表演方麵,《楊開慧·訣別》在努力提升表演者演唱表現力的同時,也嚐試突破傳(chuan) 統琴書(shu) 的表演者僅(jin) 僅(jin) 作為(wei) 說書(shu) 人身份的束縛,在合理的限度內(nei) 融入了戲劇表演和舞蹈表演的元素,有效強化演員麵部表情和肢體(ti) 的表現力,使得其舞台表演更加富於(yu) 感染力和觀賞性。比如,楊開慧上刑場前母子告別的情節部分,表演者在進行角色跳進跳出表演的同時,有意識地強化了形體(ti) 、表情的話劇化表演,以更好地表現劇中人物角色;在作品最後演唱《蝶戀花·答李淑一》這首詩詞時,表演者使用了一些舞蹈化的表演動作,以適應和表現該詞優(you) 美深沉的豐(feng) 沛情感。
徐州琴書(shu) 《楊開慧·訣別》自去年6月完成創作以來,在社會(hui) 各界產(chan) 生了良好的社會(hui) 反響,在得到琴書(shu) 觀眾(zhong) 首肯的同時,還先後獲得第五屆江蘇省文華獎、第九屆江蘇省文藝大獎曲藝獎·表演獎、蘇北五市優(you) 秀表演獎等獎項,入選中國曲協建黨(dang) 100周年優(you) 秀曲藝作品展演、江蘇省紫金文化藝術節展演、中國東(dong) 部優(you) 秀曲藝節目展演等等。當然,不管從(cong) 文本還是表演來說,作品都還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可以說,作為(wei) 一個(ge) 地區性曲種的重大革命題材的新創作品,能夠在這麽(me) 短的時間內(nei) 獲得如此多的榮譽,得到這麽(me) 多活動舉(ju) 辦方的重視,足以說明這部作品真正體(ti) 現出了藝術家們(men) 的創作靈思和辛勤勞動,說明傳(chuan) 統曲藝藝術必須堅持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才能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更說明藝術作品隻有堅持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wei) 才能真正實現其應有的價(jia) 值。
(作者許其兵為(wei) 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藝術處二級調研員、江蘇省戲劇家協會(hui) 理事、江蘇省藝術評論學會(hui) 秘書(shu) 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