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一樣思考
作者:韓梅
也許因為(wei) 近年來從(cong) 事京津冀生態協同發展采訪報道的原因吧,我一看到生態文學作家李青鬆新著《北京的山》的頭篇,就被打動了。
“也許我們(men) 是到了像山一樣思考的時候了。”作者如是說。是啊,我們(men) 多久沒有仰望過身邊的山,遠處的山,山外的山?有山就有水,這山,這水,這裏的人家,一直靜靜地在身旁,變化著,生長著,城市裏忙碌的人們(men) ,可曾回望?
京津冀協同發展8年來,三地以及周邊疏解承接協同發展所取得的成就舉(ju) 世矚目、有目共睹,而其前提和基礎正是良好的生態協同發展。
行走京津冀,可以明顯感覺到,北京三麵環山,西麵、北麵、東(dong) 北麵,群山連綿,如屏如壁,境內(nei) 的香山、蟒山、妙峰山、百花山、玉泉山等,像一個(ge) 半環,環抱著北京;半環的外側(ce) ,是雄偉(wei) 的太行、燕山;太行、燕山的外側(ce) ,是山西的管涔山、內(nei) 蒙古的蘇木山……這就是北京的山,京津冀的山,不蠻霸,不紊亂(luan) ,走勢清晰,歸脈明確。這是一片綠水青山,更是一片“金山銀山”。
北京的山,著實讓人著迷。
這部以《北京的山》為(wei) 名的散文集,以《北京的山》為(wei) 開篇,收集了作者近年來發表的32篇生態文學作品,分為(wei) 天地大美、樹木果實、萬(wan) 物有靈、人與(yu) 自然四個(ge) 部分,作者以生動的筆觸,敘寫(xie) 親(qin) 身經曆,聚焦自然生態,將生態敘事的重心從(cong) “敘”向“理”遷移,將來自“大山”的啟發照進讀者眼中,以找尋一條理性思維之路,從(cong) 而實現生命個(ge) 體(ti) 的“再出發”。
認識李青鬆老師已經是幾年前的事情了,從(cong) 他寫(xie) 的《塞罕壩時間》《管涔山》等生態文學作品中了解到他的為(wei) 文為(wei) 人、他的執著追求。由於(yu) 他經常跋山涉水親(qin) 近大自然的緣故吧,他身材魁梧、皮膚黝黑,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的作品細節生動,富含發現和哲理,他寫(xie) 什麽(me) 好像就把自己變成什麽(me) ,有時候是樹、有時候是草原、有時候是沙漠、有時候是水、有時候是風……為(wei) 啥他寫(xie) 啥像啥呢?我想,源於(yu) 他個(ge) 性中對自然本真的喜愛、了解、欣賞、理解和追尋,他已經與(yu) 自然融為(wei) 一體(ti) 。
而這一次,我感覺到他是一座山,帶我們(men) 像山一樣思考。
就像作家劉瀏評價(jia) 這本書(shu) 時說,其實從(cong) 《北京的山》開始,李青鬆的作品不再有強烈的發問和濃重的抒情,甚至連“人物”也少了。征服我的是筆端下自然本真的含蓄與(yu) 深情——哈拉哈河邊的黑熊會(hui) 到淺灘上溜達,眼睛卻不時瞟一瞟河裏,一隻麅子從(cong) 灌木叢(cong) 裏閃出來,一般情況下,黑熊是不予理睬的。可這天,它居然丟(diu) 下石頭下麵翻出來的美味,撒腿就追趕那隻麅子。故事究竟發生在哪一天,到底是哪一頭黑熊,最後麅子的結局又是怎樣——李青鬆似乎不太關(guan) 注這些,而是想用文字去揭開存在於(yu) 自然之中的主要矛盾與(yu) 普遍規律,這些“情節”取代了完整的敘事,去繁存簡後,從(cong) 文學篩眼裏留下的是自然本真給人的啟發,充滿了思考的力量。
他對生態保護的真知灼見也吸引著我的眼睛。“生態是一切合作的基礎和起源”,他說,人類的欲望升騰、擴張時,常常背離了應有之道,打破了穩定與(yu) 平衡。因此,他的生態文學作品,總是把筆觸伸到大自然深處,讓人在自然本真中感歎沉思,他期望成為(wei) 人類與(yu) 大自然相互認識溝通的媒介橋梁,使人類探索之路更加舒暢!
在他的生態作品中,山、水、樹、花、草、動物與(yu) 人一同成為(wei) 主角,他強調以自然之真還自然之本,就像借《管涔山》上的故事講,人與(yu) 生態是一個(ge) 整體(ti) ,“有一條看不見的線連著呢”。
古人有“以十花為(wei) 十友”之雅趣,李青鬆以整個(ge) 生態為(wei) 友,與(yu) 大山、森林、草原、河流、大漠、濕地相擁相伴,披著霞光和晚風,筆走龍蛇深情款款,揭示人與(yu) 自然如何和諧相處。
地球生態正在發生著改變,不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氣候。山,不以形媚人,卻以理釋道。山,代表著某種高度,也代表某種品格和思想。山是觀察曆史和自然的坐標。從(cong) 生態角度來看,從(cong) 來沒有一座孤立的山。山,連著大自然的一切。
李青鬆曾講過這樣一個(ge) 情節,一天清晨,兩(liang) 隻喜鵲在他窗前嘰嘰喳喳,他就想,喜鵲是不是從(cong) 山上來的?它是不是有什麽(me) 事情要告訴我?於(yu) 是他立即決(jue) 定去看山。
而這,也許正是山與(yu) 李青鬆特有的默契。山,無時無刻不在呼喚著他……(韓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