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口淳子:中國民間說唱“活的文化”如何觸達內心?
中新社北京5月6日電 題:井口淳子:中國民間說唱“活的文化”如何觸達內(nei) 心?
中新社記者 高凱
在中國與(yu) 外部世界的互動中,不僅(jin) 是經濟社會(hui) 的全麵發展引起人們(men) 廣泛興(xing) 趣,豐(feng) 富多元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也受到越來越多關(guan) 注。日本民族音樂(le) 學家、大阪音樂(le) 大學教授井口淳子,就是一位對中國民間說唱藝術有長期關(guan) 注和研究的外國學者。
井口淳子曾長期在華進行田野調查,從(cong) 民族音樂(le) 學角度對中國民間說唱進行藝術研究,以“他者”的眼光觀察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她將中國民間說唱藝術視為(wei) 農(nong) 村地區的“口頭傳(chuan) 統”,認為(wei) 這是一種極具價(jia) 值的“活的文化”。
井口淳子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分享自己在這一特別研究領域的發現,回望在華深入田野調查中的“遇見”和“感動”,講述對中日民間文化交流的思考。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是什麽(me) 樣的契機讓您對中國民間說唱藝術這一相對“窄眾(zhong) ”的領域產(chan) 生興(xing) 趣,下決(jue) 心對其展開研究?您從(cong) 中發現了什麽(me) ?
井口淳子:1987年我就讀大阪大學民族音樂(le) 學專(zhuan) 業(ye) 研究生時,了解到中國有300種以上的曲藝曲種,而日本隻有幾種古典說唱藝術。中國如此繁多的曲種是怎麽(me) 發展而來的?各自有怎樣的特點?而作為(wei) 文化同源的藝術,它們(men) 又有著怎樣的相通相似之處?我一下子冒出很多問題,而且據我當時的了解,這其中包含很多源自中國農(nong) 村的曲種,說實話很讓我吃驚。以上種種激發了我的興(xing) 趣。
為(wei) 研究中國民間說唱,1988年-1995年我先後五次來華進行田野調查,將流傳(chuan) 於(yu) 河北省樂(le) 亭縣、灤南縣的“樂(le) 亭大鼓”這一說唱題材作為(wei) 研究對象,探討包括說唱在內(nei) 的農(nong) 村口傳(chuan) 文化。1993年-1994年,我以北京為(wei) 基地,進行了為(wei) 期9個(ge) 月的文獻資料調查。
民間說唱藝術在中國農(nong) 村基本以口頭傳(chuan) 承為(wei) 中心,不需要文本書(shu) 詞。長篇說唱的即興(xing) 性很強,可以插入“笑話”。根據場合的不同,書(shu) 詞也會(hui) 發生生動的變化。說唱和聽眾(zhong) 的相互作用非常活躍。
我於(yu) 《中國北方農(nong) 村的口傳(chuan) 文化——說唱的書(shu) 、文書(shu) 、表演》一書(shu) 中,對樂(le) 亭大鼓的長篇書(shu) 詞“淌水”進行了詳細分析。在“活的藝術”這一點上,被稱為(wei) “淌水”的演唱者采用了能夠自由變化的書(shu) 詞,明確了什麽(me) 是固定的,什麽(me) 是變化的。
但是,口頭傳(chuan) 承並不意味著這些藝術沒有受到《鼓詞》《大鼓詞》等刻本的影響。中國農(nong) 村的說唱藝術作者中也有“作家”,他們(men) 整理舊版本,創作新書(shu) 目。
井口淳子著《中國北方農(nong) 村的口傳(chuan) 文化》。
中新社記者:您說中國民間說唱文化是一種“活的文化”,請問所謂“活”是指哪些方麵?作為(wei) 一種文化,總有核心內(nei) 容是一直傳(chuan) 承的,您認為(wei) 其中不變的核心元素有哪些?
井口淳子:比如,《三國演義(yi) 》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古典劇目,說書(shu) 先生不會(hui) 改變故事和書(shu) 詞的核心部分,但會(hui) 用吸引現代人關(guan) 注的方式進行創新表達。演出位於(yu) 城市氣派的書(shu) 場書(shu) 館還是農(nong) 村的廣場、表演僅(jin) 限一天還是連續多天、聽眾(zhong) 是怎樣的人、現場反應如何等,根據這些不同的因素,表演者最終的呈現會(hui) 有很大不同。越是出色的演出者,越善於(yu) 做出各種靈活多變的調整。
這種“演出”自古以來就是民間說唱文化吸引人們(men) 的核心。不是固定的“文藝作品”,而是作為(wei) 表演藝術而存在,沒有一個(ge) 是相同的演出。我認為(wei) 這是說唱文化的精神內(nei) 核,其文化魅力不僅(jin) 跨越國界,也能觸達內(nei) 心。
中新社記者:您提到,“用自己的眼睛看對方國家,直接交流是很重要的”,在中國進行多年田野調查過程中,您感觸最深的是什麽(me) ?
井口淳子:中國農(nong) 村有很多生活經曆豐(feng) 富且極富才情的“作家”,每個(ge) 人的經曆都濃墨重彩。比如我田野調查期間遇到的張建國先生(1939-2018年),不僅(jin) 精通樂(le) 亭縣的影戲、大鼓、評劇三種民間藝術,甚至還自己創作腳本。
說書(shu) 先生和伴奏者中有很多擁有豐(feng) 富知識和品德高尚的人,他們(men) 是研究人員的老師。我通過和他們(men) 打交道,了解到中國民間說唱中根植於(yu) 生活深處的“笑話”源頭。比如我遇到的一位盲人伴奏者經曆了很多生活的艱辛,但對他人、對生活反倒愈發寬容善良。這讓我感到,藝術的傳(chuan) 承在內(nei) 涵上永遠離不開人性的溫暖。
我早年在中國農(nong) 村做調查研究時,因為(wei) 在讀碩士研究生,手頭沒有多少積蓄,對受訪者完全談不上有什麽(me) 物質上的回報,但當地農(nong) 民們(men) 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wei) 我們(men) 準備了一切。回到日本後,我了解到當時我做調查的冀東(dong) 地區曾在戰爭(zheng) 中遭受日方的嚴(yan) 重破壞,但當時的村民們(men) 並沒有對我提及往事,中國農(nong) 村百姓的寬容之心讓我至今深受感動。
中新社記者:您認為(wei) 中國民間口傳(chuan) 文化的鮮明特征為(wei) 何?中日兩(liang) 國口傳(chuan) 文化有何差別?
井口淳子:同日本口傳(chuan) 文化相比,中國各地方言都有不同的曲種,語言和音樂(le) 的結合性很強。和古典的書(shu) 詞一樣,中國民間說唱的新書(shu) 目也在不斷被創作出來。在日本,由於(yu) 社會(hui) 氛圍過於(yu) 尊重古典作品,很難產(chan) 生新的劇本。
我覺得中國的曲藝已成為(wei) 民眾(zhong) 文化、娛樂(le) 和生活的一部分,戲劇、樂(le) 器和音樂(le) 類型等經常發生變化。日本的“能”與(yu) “狂言”有約650年曆史,歌舞伎和人形淨琉璃(曲藝劇)有約400年曆史,但日本幾乎不使用新的樂(le) 器。就像中國唐代樂(le) 器如今依然存在於(yu) 日本雅樂(le) 演奏中一樣,日本有著“保存原樣”的強烈傾(qing) 向。
比如,人形淨琉璃的義(yi) 太夫節是日本代表性的說唱音樂(le) ,腳本、音樂(le) 、太棹三味線都與(yu) 江戶時代一樣沒有變化,用絲(si) 線的弦珍惜地保持著微妙的音色。雖然也有新劇本,但是人氣劇目是17、18世紀的故事,初學者看日語字幕欣賞。
中新社記者:中日一衣帶水,音樂(le) 交流源遠流長。您如何評價(jia) 曆史上兩(liang) 國的音樂(le) 交流及其對文化往來產(chan) 生的影響?
井口淳子: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首先是中華文化傳(chuan) 到日本,日本在接受影響的同時完成了本地化。以古琴樂(le) 譜為(wei) 例,日本簡直就像中國的文物保管倉(cang) 庫一樣,古譜和正倉(cang) 院的樂(le) 器等現在仍可以在日本見到,傳(chuan) 統音樂(le) 交流是兩(liang) 國往來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音樂(le) 學、民族音樂(le) 學等專(zhuan) 業(ye) 的碩博中國留學生突破了中日兩(liang) 國語言的壁壘,發表了很多優(you) 秀研究成果。我十分期待今後有更多中國人研究日本音樂(le) ,更多日本人研究中國音樂(le) 。
因為(wei) 本文化研究和異文化研究在其視點、研究方法等方麵有很大的不同,日本人在研究日本音樂(le) 的時候,往往會(hui) 拘泥於(yu) 細致的主題和問題,有難擁有廣闊視野的傾(qing) 向。而中國人研究日本尺八和日本箏的時候,自然會(hui) 產(chan) 生比較的視點。
除了傳(chuan) 統音樂(le) ,今天遊戲音樂(le) 在中日兩(liang) 國的傳(chuan) 播也在證實“文化容易跨越國境”。比如中國的人氣遊戲在日本受到歡迎,遊戲中展現的京劇等中華文化吸引了日本年輕人。
中新社記者: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能否從(cong) 您的研究出發談談您對兩(liang) 國民間文化交流的感受?兩(liang) 國民間文化交流應從(cong) 哪些方麵予以加強?
井口淳子:在民間交流層麵上,了解“等身大”的對手是很重要的。我的新書(shu) 《送別的餃子:中國·城市和農(nong) 村肖像畫》(2021年京都:燈光舍),描寫(xie) 了在華30多年田野調查中遇到的難忘人物,記述了與(yu) 河北、寧波、廈門、湖南等各地男女老少的相遇和離別。這本書(shu) 意外地受到不少讀者的歡迎,我看到有讀者發出這樣的感想:“中國人在嚴(yan) 峻的時代和環境中也對他人熱情、豁達、富有魅力”。
在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際,繼續加強民間交流、加深對彼此的理解,有助於(yu) 兩(liang) 國深化人與(yu) 人之間的友誼,幫助兩(liang) 國更好麵向未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