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踏訪桂林育才學校舊址 跨國師生情見證中越友誼

發布時間:2022-05-09 17:0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桂林5月8日電 題:踏訪桂林育才學校舊址 跨國師生情見證中越友誼

  作者 蔣豐(feng) 慧 歐惠蘭(lan) 楊宗盛

  “我記得1995年從(cong) 越南老家平陽省來桂林求學時交通很不方便,要先乘車到胡誌明市機場,轉飛機到河內(nei) 市歇一晚,第二天乘車經友誼關(guan) 再到南寧住一晚,第三天繼續乘火車到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的越南籍教師吳慧君對當年的跨國求學路印象深刻。

  廣西師範大學與(yu) 越南胡誌明市師範大學於(yu) 1995年建立合作關(guan) 係,互派師生任教學習(xi) 。吳慧君是首批來廣西求學的越南留學生。

  初到中國的幾年,吳慧君拿的是旅遊簽證,最多待六個(ge) 月就得回越南一次。為(wei) 了回一次家,也為(wei) 了獲得一次新的旅遊簽證,吳慧君不得不每半年跑一次“馬拉鬆”。

  “從(cong) 2000年開始交通逐漸發達了,我們(men) 從(cong) 桂林乘車到廣州坐飛機直達胡誌明市,一天就能回到家。”吳慧君說。

  1997年,吳慧君與(yu) 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老師駱明弟成為(wei) 一對中越夫妻,之後有一個(ge) 可愛的女兒(er) 。吳慧君說,自己常在節日以及女兒(er) 過生日時,在餐桌上擺上越南的傳(chuan) 統涼拌菜、春卷、糖水等食物,孩子對越南飲食非常好奇。至今,吳慧君經常在家做些簡單的中國食物和越南小吃與(yu) 家人分享。

  吳慧君來中國求學定居桂林的故事,是廣西師範大學與(yu) 越南留學生跨國師生情的一個(ge) 縮影。在廣西師範大學育才校區“越南學校紀念館”附近,一株由越南政府前副總理阮善仁捐種的桂花樹,與(yu) 樹下一塊鐫刻“中越人民友誼之樹長青!”的圓石一起,見證了一段往昔歲月裏的中越友誼。

  桂林育才學校是廣西師範大學育才校區的前身。20世紀50至70年代,由於(yu) 越南人民正進行艱苦的抗法、抗美戰爭(zheng) ,1951年,越南在中國政府的幫助下將一批學校遷到廣西辦學,廣西師範大學開辦了以培養(yang) 越南留學生為(wei) 主的中國語文專(zhuan) 修學校。20多年間,先後有14000多名越南學生學成回國,為(wei) 當地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2010年,廣西師範大學在桂林育才舊校舍基礎上,建立越南學校紀念館。

  從(cong) 廣西師範大學育才校區西門走進去,不遠便是越南學校紀念館。館內(nei) 泛黃的照片、鋪陳的獎狀……靜靜地展示著半個(ge) 多世紀前越南學子在此生活求學的情景。

  廣西師範大學越南學校紀念館原館長阮忠元駐足在一個(ge) 展台前,介紹著裏麵保存完好的成績單、簡曆、教科書(shu) 等物品:“這是曾在桂林育才學校求學的越南校友鄭庭厚捐贈的課本等物件,他說這些東(dong) 西放在家中,或許百年之後就會(hui) 被丟(diu) 棄,捐贈給紀念館,才能讓大家銘記那段中越友好曆史,它們(men) 才更有意義(yi) 。”

  退休十餘(yu) 年,阮忠元依然熱衷並關(guan) 注紀念館資料整理工作,接待一些校友等參訪人員。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一批又一批越南青年踏著父輩的足跡來到廣西師範大學留學。廣西師範大學體(ti) 育學院原副教授陳國耀回憶,在學校執教二十餘(yu) 年間,他教授過不少來桂林進修的越南留學生。

  “當時有一位叫段英俊的越南留學生跟我一起學按摩,治療運動損傷(shang) ,很刻苦。現在他成為(wei) 越南胡誌明市足球隊教練和體(ti) 育康複的醫生,還時不時和我打電話。”陳國耀說。

  近20年間,陳國耀多次前往越南河內(nei) 市的越南體(ti) 育科學院和體(ti) 育醫院講學、參與(yu) 治療的時候,段英俊也總會(hui) 在晚上抽空看望老師,長夜漫話師生情。

  陳國耀笑著說,他教學時,越南留學生們(men) 每到節假日或周末都會(hui) 分批到他桂林的家中歡聚,學生們(men) 做越南春卷,他做桂林米粉,大家一起分享美食、交流溝通。

  晴空下,廣西師範大學育才校區一片青蔥。在這座綠色的校園裏,70%的樹木都由中越兩(liang) 國學子栽種,中越友誼也如這些樹木一般,茁壯成長著。(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