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東西問 | 短評:萱草花與康乃馨,國人如何表達母親節?

發布時間:2022-05-09 17:0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5月7日電 題:萱草花與(yu) 康乃馨,國人如何表達母親(qin) 節?

  中新社記者 文龍傑

  萱草生堂階,寸草三春暉。母愛是古今一貫的主題,中外通用的話語,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設有母親(qin) 節。

  由於(yu) 風俗不同、文化有異,各國母親(qin) 節並非同一天。例如,阿拉伯地區的母親(qin) 節是3月21日,法國的母親(qin) 節是5月最後一個(ge) 星期日,英國的母親(qin) 節是封齋期的第四個(ge) 星期日,泰國的母親(qin) 節是8月12日,葡萄牙的母親(qin) 節是12月8日,印度尼西亞(ya) 的母親(qin) 節是12月22日。

  目前傳(chuan) 播最廣的大概起源於(yu) 美國的“母親(qin) 節”。1913年5月10日,美國參眾(zhong) 兩(liang) 院通過了相關(guan) 決(jue) 議案。時任美國威爾遜總統簽署公告,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ge) 星期日定為(wei) 母親(qin) 節。百餘(yu) 年來,意大利、澳大利亞(ya) 、比利時等許多國家也都沿用慶祝此時點。

  因著國際交流的際會(hui) ,慶祝“母親(qin) 節”也成了當代中國的一項時尚。“母親(qin) 節”在中國雖非法定節日,但在民眾(zhong) 中頗受認可。也有人受此“啟發”,提議將孟母生孟子之日定位“中華母親(qin) 節”,即陰曆四月初二。

  其實,各國“母親(qin) 節”雖有時差,但“愛”的內(nei) 涵卻一致。

  “臨(lin) 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母愛是女性對人類最偉(wei) 大的貢獻,超越語言、民族、宗教。與(yu) 此相應,母愛與(yu) 愛母均是基本情感需求,全世界“媽媽”一詞的發音高度相似即為(wei) 明證,“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

  在中國,母愛又多一重涵意。“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殫竭心力終為(wei) 子,可憐天下父母心”。如果說愛是對母親(qin) 給予生命的本能應答,那孝則是對母親(qin) 給予護持與(yu) 教養(yang) 的倫(lun) 理感念。胡適曾在《我的母親(qin) 》一文中寫(xie) 道:“如果我學得了一絲(si) 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ti) 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愛是先天自然生發而出,孝則仰賴後天文化涵養(yang) 。

  孝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儒家思想中,“仁”被認為(wei) 是核心,而“孝為(wei) 仁之本”。“夫孝,始於(yu) 事親(qin) ,中於(yu) 事君,終於(yu) 立身。”

  被列為(wei) 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孝經》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yi) 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yan) 而治。”

  孝在西方文化中也被重視。據《聖經》記載,基督徒所信奉的耶和華上帝給人類社會(hui) 頒布了十條必須謹守遵行的戒命,其中的第五條就要求“當孝敬父母”。基督教教義(yi) 要求基督徒“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

  在西方文化中“孝”還常以對父母“感恩”的形式出現。在法國20世紀中期表現主義(yi) 作家加繆的《局外人》中,小職員莫爾索得知母親(qin) 死在養(yang) 老院,奔喪(sang) 時見到母親(qin) 遺體(ti) 無動於(yu) 衷而被譴責為(wei) 人性扭曲,不懂感恩的“局外人”。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母親(qin) 節,給母親(qin) 獻一束什麽(me) 花?——無論是堂前萱草花,還是一捧康乃馨,都是對母親(qin) 的愛與(yu) 感念。(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