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冬奧時代 冬奧遺產如何續寫發展新章
光明日報記者 張雲(yun)
北京冬奧會(hui) 閉幕之後,很多人將“首鋼一日遊”列入了出遊計劃。“一到周末,我就會(hui) 帶著孩子來首鋼園散步遊玩,對這裏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區的王曉峰站在首鋼滑雪大跳台一旁廣場上,一邊看著玩滑板和平衡車的兒(er) 女一邊說道,“冬奧之後,我的兩(liang) 個(ge) 孩子都愛上了體(ti) 育運動,我很支持他們(men) 的選擇。”
經過長達10年伴隨式設計,首鋼園在本屆冬奧會(hui) 上精彩亮相,不僅(jin) 見證了奧運健兒(er) 的拚搏、冬奧金牌的誕生,也在會(hui) 後迎來“首都城市複興(xing) 新地標”的新使命,迎接八方遊客前來欣賞奧運元素、工業(ye) 遺存和山水風光交融共生的獨特景致。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既有場館設施等物質遺產(chan) ,也有文化和人才遺產(chan) ,這些都是寶貴財富,要充分運用好。在後冬奧時代,如何實現冬奧遺產(chan) 利用效益最大化,使其成為(wei) 推動發展的新動能,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用好物質遺產(chan) ,實現場館長久利用
進入五月,北京延慶綠意盎然、山花盛開,延慶奧林匹克園區在“五一”期間正式對公眾(zhong) 開放。參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飛燕”、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遊龍”,打卡國內(nei) 距離最長、安全係數最高的觀光索道,入住“最美冬奧村”,遊客可以沉浸式體(ti) 驗冬奧、冬殘奧運動員們(men) 的“速度與(yu) 激情”。
據介紹,未來延慶奧林匹克園區將實現四季運營,繼續承辦冬季體(ti) 育賽事,為(wei) 專(zhuan) 業(ye) 訓練和大眾(zhong) 滑雪提供場地。此外還可以舉(ju) 辦攀岩、徒步、露營等戶外活動,促進北京“東(dong) 有環球影城、西有延慶冬奧園區”格局形成。
其實在更早前,國家遊泳中心“冰立方”作為(wei) “雙奧老兵”,就率先對公眾(zhong) 開放。開放首日約有1000人預約進場,從(cong) 冰壺比賽場地到媒體(ti) 混采區再到頒獎台,參觀者可一條龍式重溫冬奧時光。
如今,北京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場館正以最快速度展開賽後開業(ye) 籌備工作,奧運元素疊加新增服務,更好地為(wei) 公眾(zhong) 享受冰雪之樂(le) 添磚加瓦。
“冬奧場館遺產(chan) 為(wei) 冰雪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了寶貴財富,其中‘雪遊龍’就是一個(ge) 很好的例子。”北京體(ti) 育大學體(ti) 育商學院教授李豔麗(li) 說,“除運動員訓練、舉(ju) 辦高水平賽事外,‘雪遊龍’部分區域被改造成商業(ye) 運營和生態恢複研究中心,屋頂還設有步道遊廊,遊客在觀賽之餘(yu) 可以沿著長長的賽道回環攀升、登高望遠。”
“冬奧場館能夠為(wei) 老百姓持續提供全民健身場所,讓更多民眾(zhong) 參與(yu) 到冰雪運動中,進一步提升城市的體(ti) 育公共服務水平,五棵鬆場館和首都體(ti) 育館在這方麵都進行了很好的嚐試。”李豔麗(li) 說。
與(yu) 此同時,遼東(dong) 學院體(ti) 育部副教授王悅也建議,可以依托賽道建設特色度假酒店,舉(ju) 辦音樂(le) 會(hui) 、露天戶外展覽等文藝活動,實現冬奧資源與(yu) 周邊旅遊資源互補共贏。例如,張家口賽區的雲(yun) 頂滑雪公園擁有完善的冬季運動和山地度假設施,賽後將成為(wei) 集運動、休閑、會(hui) 議、度假於(yu) 一體(ti) 的山地型旅遊度假區。
用好文化遺產(chan) ,為(wei) 文明交流互鑒搭建橋梁
以冬奧為(wei) 契機,文化領域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正不斷湧現。
在90後女孩陸茜眼中,首鋼園不僅(jin) 是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還是時下“火出圈”的網紅景點。“首鋼園融合了展覽、商業(ye) 、藝術、文創、露營等元素,經過冬奧的洗禮,已經從(cong) 粗獷的煉鋼廠變成了精致的打卡地。”陸茜說道。
最近,陸茜在首鋼園看了“當三高爐遇見新時代攝影主題展”“重返·奧林匹亞(ya) ”特展、“畫說雙奧之城——羅崇耕的中國畫”等幾個(ge) 展覽,還參觀了全民暢讀書(shu) 店,吃了限定款鋼渣冰激淩,在園區內(nei) 收集印章,玩得不亦樂(le) 乎。
如果說首鋼園探索了一條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新路徑,那北京冬奧會(hui) 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更是作為(wei) 現象級“文化IP”,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刮起一陣中國風。
文化發展需要創新,更離不開傳(chuan) 承。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備受矚目的“雪花”形主火炬台,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的唯美和浪漫。冬奧會(hui) 、冬殘奧會(hui) 結束後,位於(yu) 國家體(ti) 育場、延慶和張家口的3個(ge) 場外火炬台保留了下來,成為(wei) 永久性雕塑。“銀絲(si) 帶”與(yu) “雪花”相向起舞,共同向世人傳(chuan) 遞“更團結”的奧運精神。
毋庸置疑,奧運會(hui) 既是體(ti) 育盛會(hui) ,也是文化盛會(hui) ,通過豐(feng) 厚的文化遺產(chan) 講述冬奧故事、弘揚中華文化,已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廣泛共識。“我們(men) 要靠講文化的差異點到講文化的共同點的方式,展現中國與(yu) 世界的共同理念,向世界傳(chuan) 播中國認為(wei) 的共同價(jia) 值。”北京冬奧組委開閉幕式工作部部長常宇表示。
北京體(ti) 育大學體(ti) 育休閑與(yu) 旅遊學院教授蔣依依認為(wei) ,冰雪文化的構建和普及是一個(ge) 動態發展過程。“冰雪文化發展需要物質要素、觀念要素、製度要素、組織行為(wei) 等方麵共同努力。我們(men) 要營造適宜冰雪文化繁榮發展的氛圍,提升大眾(zhong) 對冰雪運動和冰雪文化的深入了解,這是冰雪文化發展的靈魂所在。”
蔣依依同時表示,冰雪文化未來發展仍麵臨(lin) 不可忽視的挑戰。“我們(men) 看到,現在全國都在積極推廣冰雪文化、發展冰雪產(chan) 業(ye) ,但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同質化問題,不僅(jin) 體(ti) 現在產(chan) 品開發上,也體(ti) 現在文化呈現和活化的方式方法上等等。”
用好人才資源,助力冬季項目普及發展
“實習(xi) 時,學生跟我說他們(men) 很關(guan) 注冬奧會(hui) ,這讓我倍感自豪。今後我更要紮實學習(xi) 和工作,讓少先隊員們(men) 熱愛並參與(yu) 冰雪運動,成為(wei)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新時代強國少年。”北京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誌願者、北京聯合大學2019級小學教育專(zhuan) 業(ye) 的李偉(wei) 嘉在“雪花青春日誌”中這樣寫(xie) 道。作為(wei) 1.8萬(wan) 名誌願者中的一朵“小雪花”,她坦言兩(liang) 個(ge) 多月的誌願經曆是人生中“最幸福和難忘的事”,會(hui) 激勵她在今後的從(cong) 教生涯中堅定信念、勇敢前行。
“冬奧會(hui) 雖然已經結束,但中國冰雪運動發展和奧林匹克文化為(wei) 中國留下的寶貴財富不會(hui) 消失,奧運精神和冰雪運動的精神將會(hui) 繼續發揚光大。”國家冰雪運動推廣大使、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複醫院骨科康複中心主任醫師楊華清表示,“作為(wei) 一名醫務工作者,我會(hui) 積極向周圍人群宣傳(chuan) 參與(yu) 冰雪運動的好處,利用專(zhuan) 業(ye) 所長,介紹如何更科學地通過冰雪運動促進健康,避免不必要的損傷(shang) 和風險。”
冬奧會(hui) 閉幕後,速度滑冰世界冠軍(jun) 、哈爾濱體(ti) 育學院冬季奧林匹克學院教師於(yu) 靜工作勁頭更足了。“冬奧會(hui) 後,冰雪運動必將獲得持續發展,與(yu) 北方相比,南方對冰雪人才的需求會(hui) 增多。掌握多種冬季項目技能,對學生們(men) 未來就業(ye) 很有幫助。”她表示,今後在教學中會(hui) 著重加強速滑技能傳(chuan) 授以及速滑普及教育,為(wei) 冰雪事業(ye) 發展貢獻一份力。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從(cong) 賽事籌辦到後勤保障,從(cong) 專(zhuan) 業(ye) 工種到誌願服務,冬奧閉幕後,各類冰雪人才也回歸各自崗位,帶著“七年磨一劍,砥礪再出發”的錚錚誓言,為(wei) 冰雪運動的普及發展繼續奮鬥著、拚搏著。
北京冬奧會(hui) 留下了寶貴的人才資源,極大緩解了冬季冰雪項目專(zhuan) 業(ye) 人才相對缺乏的問題。但從(cong) 長遠來看,我國冰雪專(zhuan) 業(ye) 人才儲(chu) 備仍有待擴充,人才培養(yang) 模式還存在短板,尤其在教練人才方麵還麵臨(lin) 巨大缺口。
以往每年冬天,來自廣東(dong) 深圳的資深滑雪愛好者劉璐都會(hui) 和朋友組團去滑雪,張家口崇禮、新疆阿勒泰甚至日本旭川都留下過他們(men) 的足跡。她向記者表示,“每到雪季來臨(lin) ,滑雪教練都是供不應求、價(jia) 格飆升”,即便如此,她仍會(hui) “花重金”請教練,因為(wei) “教練不僅(jin) 可以指導動作和技術,他們(men) 還是最熟悉雪場環境的人,可以給出很多實用性建議”。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教授唐承財也指出:“《社會(hui) 體(ti) 育指導員國家職業(ye) 技能標準》等文件中有關(guan) 冰雪旅遊的標準局限於(yu) 滑冰、滑雪等具有較高專(zhuan) 業(ye) 性質的項目,而一些更適應於(yu) 大眾(zhong) 冰雪項目的培訓人員認定標準仍然缺失或不完善。”
“深化冰雪產(chan)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離不開各方麵的冰雪人力資源,例如冰雪競技人才、冰雪賽事組織和場館運營管理人才、冰雪教育人才等。”對此,蔣依依提出建議,一是應發揮高校冰雪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的示範作用,二是建立冰雪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冰雪文化普及的高端智庫,三是建立政府、社會(hui) 與(yu) 高校協同培養(yang) 的冰雪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同時,還可利用區域資源因地製宜、推動冰雪進校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