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左右江老區:鄉村蝶變的“幸福密碼”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瑾雯 周仕興(xing) 光明日報通訊員 蘇瑞寧
初夏,走進廣西百色市田陽區新立村共聯屯,一棟棟樓房錯落有致,一條條水泥路連通各家各戶,房前屋後瓜果累累、鳥語花香,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然而,眼前這個(ge) 美麗(li) 的現代村莊,曾是個(ge) 石旮旯裏刨食的“窮窩窩”。“過去,村裏主要以種植甘蔗為(wei) 主,增收增產(chan) 困難,人均年收入不足兩(liang) 三千元。”新立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羅朝陽記憶猶新。
近年來,在各項惠農(nong) 惠民政策支持下,新立村對320畝(mu) 坡地實施“坡改梯”治理,建設了水利灌溉等配套設施,開啟了高質量發展之路。
“政府派種植專(zhuan) 家到村裏指導,大夥(huo) 果斷放棄低收入種植模式,改種植小番茄、香蕉等高收入果蔬。”村民馬正規告訴記者,“以前收成要靠天,現在收成不愁、銷路無憂,一年能掙六七萬(wan) 元。”
年屆七旬的譚正幫,曾是村裏最窮的一戶。譚正幫說,在政府幫助下,他和全村人從(cong) 大山裏整體(ti) 搬遷到新立村,靠危房改造補助建起樓房,種了幾十畝(mu) 芒果,年收入10多萬(wan) 元,家裏現代化電器設備一應俱全,還買(mai) 了小汽車,日子越過越紅火。
“富了口袋,還要富腦袋。”盡管年事已高,譚正幫依舊精神頭十足,不僅(jin) 自學了電子琴、二胡、手風琴等樂(le) 器,還學會(hui) 用電腦製作歌曲,每天活躍在村文藝團。“趕上這麽(me) 好的時代,我可不能掉隊咧!”他說。
“90多年前,先輩們(men) 在這裏為(wei) 革命浴血奮戰。我們(men) 理當自覺傳(chuan) 承革命精神,改變命運,在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書(shu) 寫(xie) 更加精彩的故事。”羅朝陽深有感觸地說。
行進在左右江革命老區,這樣的奮鬥故事,每一天都在續寫(xie) 著。
清早,在巴馬瑤族自治縣那桃鄉(xiang) 平林村敢煙屯,“仁壽鄉(xiang) 舍二號”的主人鄧紅雲(yun) 正在庭院裏忙著擺凳子擦桌子,等待新一天客人的到來。
鄧紅雲(yun) 是敢煙屯人,早年外出廣東(dong) 等地打工。在獲知國家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後,他毅然選擇回鄉(xiang) 創業(ye) 。他通過信用貸款,將自家房子裝修成農(nong) 家旅館,利用房前空地修建休閑庭院,供遊客喝茶聊天,再經營一間小賣部,夫婦倆(lia) 每天忙得不亦樂(le) 乎。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國家戰略,我們(men) 既是參與(yu) 者,又是受益者。”鄧紅雲(yun) 告訴記者,近幾年,家庭年收入從(cong) 幾萬(wan) 元到10多萬(wan) 元不等,“關(guan) 鍵是能照顧老人孩子,比背井離鄉(xiang) 打工強多了”。
敢煙屯距巴馬縣城10公裏,清代“惟仁者壽”匾牌出自於(yu) 此。“以前5000多名村民以粗放型種養(yang) 和外出務工為(wei) 主要增收渠道,2017年8月,平林村在敢煙屯建起‘仁壽鄉(xiang) 舍’,並成立理事會(hui) 統一經營,統籌安排各戶接待遊客。”平林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黃梨鋒告訴記者,全屯有30家“仁壽鄉(xiang) 舍”,超半數群眾(zhong) 參與(yu) 經營。
“敢煙屯幾十戶農(nong) 戶開設農(nong) 家旅館,同時利用旅遊資源發展休閑觀光農(nong) 業(ye) ,每年每戶僅(jin) 此一項就增收近3萬(wan) 元。”黃梨鋒說,村裏還通過景區和合作社吸納附近群眾(zhong) 就近務工,多數村民選擇留在村裏發展。
敢煙屯隻是一個(ge) 縮影。作為(wei) 著名的“世界長壽之鄉(xiang) ”,巴馬依托長壽文化和良好生態,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產(chan) 業(ye) ,通過“企業(ye) +村集體(ti) +農(nong) 戶”“鄉(xiang) 村旅遊+企業(ye) +農(nong) 戶”等旅遊扶貧模式多點發力,帶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的發展,幫助當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鄉(xiang) 村文化建設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源頭活水。鄉(xiang) 村振興(xing) 需要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崇左市龍州縣政協副主席黃萍說。
走進龍州縣上龍鄉(xiang) 上龍村,壯鄉(xiang) 風情、紅色文化、田園風光,多種元素在這裏碰撞出獨特的“火花”。
“從(cong) 新聯村甫茶屯通往上龍村水隴屯的舊路,原是一條馬幫古道,當年革命先輩曾多次行經此路,當地人把這段路叫‘龍州紅軍(jun) 路’,把這個(ge) 村叫‘紅軍(jun) 村’。”黃萍告訴記者。
紅色旅遊,是龍州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一抹亮色。經過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和鄉(xiang) 村風貌提升改造,水隴、甫茶兩(liang) 個(ge) 屯被裝扮一新:花園小路、精美石凳、村史室、農(nong) 耕文化室,房屋牆上一幅幅生動的軍(jun) 民故事繪畫,述說著感人的軍(jun) 民魚水情……
(光明日報南寧5月9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