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秦世俊:“磨”出來的功夫

發布時間:2022-05-10 16:4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鬥者 正青春·一線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眼前是一批待加工的零件,將用於(yu) 直升機的主起落架。

  站在數控銑床前的秦世俊,熟練地挑選刀具,設置參數,放入坯料,按下啟動鍵。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個(ge) 個(ge) 零件被“精雕細琢”出來。

  別看秦世俊個(ge) 頭不高、年紀不大,本事卻不小。39歲的他,已是航空工業(ye) 哈爾濱飛機工業(ye) 集團高級技師、航空工業(ye) 首席技能專(zhuan) 家。C919國產(chan) 大飛機、亞(ya) 丁灣護航的戰鷹,乃至“神舟七號”上,都有他親(qin) 手加工過的零件。

  “要說加工的零件合格率達到100%吧,有點不謙虛。但這麽(me) 多年,經我手沒出過報廢品。”麵對記者,秦世俊憨憨地說。

  有誰想到,秦世俊這一身功夫,竟是從(cong) “偷學”開始的。

  “造飛機”是秦世俊兒(er) 時的夢想。他的父親(qin) 是哈飛的勞模,上小學時,父親(qin) 胸帶紅花的巨幅照片在街上展出,他神氣地向同學介紹:“那是我爸,造飛機的!以後我也要像我爸一樣!”

  2001年技校畢業(ye) 後,秦世俊滿心期待來到哈飛。可理想很豐(feng) 滿,現實很骨感。

  學的是模具鉗工,卻被分到數控銑工崗位,每天幹些搬搬抬抬、收拾打掃的“雜活”。秦世俊感覺“沒勁”,想拜師學藝。但和車間裏的大專(zhuan) 生比,底子薄,老師傅瞧不上。

  “沒人教,就自己偷著學!”心裏憋著氣,秦世俊瞄上了磨削鏜刀:手藝活,技術高,車間裏沒幾個(ge) 人會(hui) 。“把它學會(hui) 了,大夥(huo) 兒(er) 一定對我刮目相看!”

  秦世俊觀察老師傅的磨刀動作,“看著也沒啥難的”。他依葫蘆畫瓢,忙活了大半天,一比對,挺像!興(xing) 衝(chong) 衝(chong) 拿給老師傅看,沒承想,刀被直接扔到一邊:“你磨的那是刀嗎?能幹活嗎?”

  麵對不留情麵的批評,年輕人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好幾天。此時,父親(qin) 的話點醒了他:“一口吃不成個(ge) 胖子,一天能練成的,也不叫本事。”

  第二天下班後,秦世俊一頭鑽進砂輪間裏。粉塵漫天,嗆得眼淚嘩嘩流;盯著飛速旋轉的砂輪幾個(ge) 小時,一抬頭,天旋地轉……

  半個(ge) 多月後,從(cong) 老師傅再看刀時驚詫的眼神中,秦世俊知道,自己“成了”。

  “小子,觀察你一段時間了,挺有韌性啊,想不想跟我學?”一天,車間一位姓宋的師傅主動找到秦世俊。他終於(yu) 如願當上了學徒。

  機會(hui) 來之不易,秦世俊格外珍惜,“不能給師傅掉鏈子”。一下班,同齡的小年輕都想著去哪玩兒(er) ,秦世俊卻在琢磨“怎麽(me) 讓夾具更緊實”。專(zhuan) 業(ye) 書(shu) 啃了十幾本,學習(xi) 筆記堆起半米高。數控機床加工常用到製圖和編程技術,他幹脆報考東(dong) 北農(nong) 業(ye) 大學計算機專(zhuan) 業(ye) ,跑去係統學習(xi) 。

  “作為(wei) 80後的產(chan) 業(ye) 工人,秦世俊不僅(jin) 懂技術,還善創新。”與(yu) 他共事13年的段秀軍(jun) 說。

  在加工某機型主起落架外筒上的腹板時,數控車間碰到一個(ge) 大難題。零件數模過於(yu) 複雜,無法完全用編程加工,手動操作,反複銑削、測量,一件至少半個(ge) 小時,費工夫不說,質量還極不穩定。

  “零件成本近萬(wan) 元,到這基本是最後一道工序了,一旦出問題,前功盡棄啊!”秦世俊開始琢磨破解方法。

  正苦於(yu) 不見起色的時候,他偶然在網上看到一篇關(guan) 於(yu) “逆向思維”的文章,一下來了靈感。

  “能否通過反向采點確定零件的加工餘(yu) 量,將采集的點位匯集編程,直接一刀成型?”一個(ge) 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中醞釀。

  午夜時分,喧囂的廠區歸於(yu) 寧靜,車間裏隻有一盞燈亮著。身形略胖的秦世俊蹲在狹小的機床上,盯著刀具加工軌跡,豆大的汗珠不時從(cong) 額頭上滾落下來。想起身時,麻木的雙腿已經不聽使喚。通宵奮戰,他險些從(cong) 機床上栽下來……

  一周後,“逆向思維反向采點加工腹板法”終獲成功。生產(chan) 效率提高8倍多,零件一次交檢合格率達100%!

  打那以後,秦世俊在創新的路上疾馳。他累計自製工裝、夾具400多套,實現技術創新、小改小革715項。2015年,他當選全國勞動模範;2020年,又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看,這就是我當時用的機床。”跟隨秦世俊,記者走到一台白綠相間的老機床前。與(yu) 旁邊全封閉的自動化車床比,它顯得非常落伍。摸著熟悉的手搖輪,秦世俊感慨:“技術在不斷更新,技能人才也要不斷創新,絕不能躺平和懈怠!”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